《心靈捕手》看教育:接連5位心理醫生失敗後,為什麼桑恩可以?

2020-12-16 伊娃樂土

《心靈捕手》這部曾獲得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在好萊塢眾多商業片包圍中,以輕緩溫暖的敘述,為我們展示了清新脫俗的問題少年在心理老師幫助下自我治癒的故事。

有人會說,這是一個俗套老掉牙的故事,結局是不出人意料的問題少年找到人生目標的大滿貫,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裂人性的矛盾和衝突。

然而,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在於它歷經時間和市場的洗刷,卻總能帶給人們思考。常年在豆瓣據居9.0高分的《心靈捕手》,猶如「一千個讀者眼裡的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平緩而簡單的故事中,讓人們看到不同的人生影射下各自的情感和人生目標追求。

影片講述了曾被寄養過5個不同的家庭,卻又不斷遭受拋棄和養父虐打的孤兒威爾在麻省理工學院當一名清潔工,他與生俱來超越常人的數學天賦,讓他連續解開了麻省理工兩道困難複雜無人能解答的數學題。

而藍勃,麻省理工大學顯赫的數學教授,他發現了威爾超人的技能與天賦,卻為他揮霍時間,隱沒自己才能過日子而感到惋惜,他想要幫助這個少年,為他尋找脫俗的人生目標。

很顯然,威爾不是活在主流成功價值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卻又不引以為傲,自己的混混生活和底層低俗朋友,在他眼中並沒有什麼問題。從小的生活經歷讓他封閉了自我,形成了強烈的自我防衛界限,他更願意選擇這種生活來自我保護。

藍勃很快意識到「心理問題」才是威爾低落人生的問題所在,在不斷嘗試更換卻又慘遭失敗的心理醫生之後,藍勃找到自己的高中同學桑恩。桑恩是個遍嘗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教師,在他不懈努力和耐心之下,最終打開威爾的心扉,找到威爾的人生意義,從而開啟他新的人生旅程。

老實說,這是一部不驚心動魄,卻又溫暖如初的電影,它在點點細節和情節中感動觀眾,為人們留下深思,如威爾連續遇到過5個心理醫生,他們都滿腹經驗和聲名在外,卻為什麼接連在威爾的挑釁和計謀下失敗了?為什麼桑恩就可以打開威爾的心扉,幫助他從童年之殤中走出來?

正如桑恩和威爾說的:「我不是心理醫生,我只是教心理學的。」作為一名心理老師的桑恩,他深知教學的經驗和技巧之所在,他明白到擁有患者的信任比擁有千萬的成功理論更重要,他用「愛」和「共情」去獲得威爾的情緒和情感,從而走入他的內心,本文將從教育的3個方面,去講述為什麼那麼多個心理醫生,唯獨桑恩可以?

(1)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每個個體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因自身不同的個性因素,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桑恩作為一名心理教師,他深知教育裡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而不是以偏概全。

威爾遇到的前面5個心理醫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顯赫的名聲,當他們拿到威爾自幼接受過5個寄養家庭,曾被養父虐打的檔案後,自認為懂得威爾的創傷及自衛心理,都企圖莽撞地打開他的心扉,讓他一吐為快內心的孤獨和恐懼。

威爾是聰明的,他的天賦讓他巧妙地利用技巧躲避了這些「未經問一聲就莽撞上門的魯莽漢」,直到他遇到了桑恩,桑恩在那片幽靜的小河邊緩緩卻又略帶憤懣地和他說:「你以為我可以輕易了解你童年苦楚,輕易了解你的感受?你的為人?你以為我看過《苦海孤難》就該懂?很容易就可以揣摩到你?其實我倒毫不在乎,我不了解你更不能從書中了解,除非你想把感受和身份告訴我.」

生活我們一定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每個個體都會有不一樣的生活,乃至於更複雜,更為浩瀚的內心世界。桑恩深知尊重別人的人生經驗和情感的重要性,他從小也深受家庭虐待,和威爾一樣擁有不幸的童年,他卻不以自己的經驗為威爾的經驗,不以自己的情感為威爾的情感,兀自去論斷和幫助他。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桑恩和威爾有類似的童年苦難和艱辛,他知道威爾的成長經歷和問題,卻沒有自我代入情感和體驗,自我以為深知威爾是怎樣的人。他尊重威爾的特殊性和問題,也理解他的胡攪蠻纏,明白他的刻意防衛,正因此,他選擇「慢慢」去走進威爾的心理,嘗試去和他交流,明白他的思想和看法,了解他有喜歡的人卻因為害怕而去約會,知道他內心的膽怯和恐懼,也藉此機會鼓勵他,從而慢慢打開威爾的心扉。

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這些差異,任何整齊劃一的做法都是註定要失敗的,教師或者父母在面對孩子時,一旦以一概論去理解所有孩子和學生,註定是要失敗的教育,多研究每個個體的性格、氣質、意志、興趣等個性化,及時轉變態度和方式,因材施教,才能正確地改變和教育孩子。

比如性格內向,孤僻懶惰的孩子,就要設法鼓勵幫助他們,為他們尋找「驅動能力」的目標,設法完成目標後成長為陽光自信的孩子;對於自卑感強,學習懶惰的孩子,則要教會他制定目標、並改進策略,更多引導他們。

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在於接納每個個體的與眾不同和差異化;接納對方,是獲取對方「信任」最重要的一步,正如桑恩在教導自己的學生,說道打開心門的第一步是獲得對方的信任。尊重個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也才能讓每個個體自信地發揮內在潛能和個性。

(2)不為他人做選擇,而是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

周國平曾說過:「覺醒是一種巨大的內在力量,擁有這個力量,一切外來的負面力量都不能真正把你打敗。」

什麼是一種「覺醒的力量」,它往往趨向於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自我驅動力,英文稱「Self-motivation」,指人們擁有外在或內在的一股動力和欲望,能夠自我推動,向著設定好的目標驅動自己克服困難去落實和達成。

在電影中,威爾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賞識自己天賦的「伯樂」藍勃教授,藍勃教授卻未必是他的「心靈導師」,他為威爾尋找心理醫生,只是想要幫助他解決心理問題,尋找一份能夠發揮他頭腦才能,成功而又多金有名的工作,成為主流社會價值上有付出有貢獻的人。

桑恩卻不贊同這種做法,他深知不為他人做選擇,更多是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的教育意義。他想要解開威爾的心理問題,是為了幫助他明白活著的方向,讓他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

他給予威爾時間去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向威爾解釋「愛情的完美」,向威爾述說自己曾為愛做過的無悔的事情,也為威爾解釋什麼是「心靈伴侶」,回復他對「人生追求」的質問,並在最後解開他的心慮,告訴他這不幸的童年人生「不是他的錯」,桑恩唯獨沒有告訴威爾:「你應該選什麼樣的工作」「你應該找什麼樣的女朋友」。

桑恩一方面打開了威爾防備的心理防線,一方面也如一名導師不斷引導和啟迪他人生的多彩,以此去誘發他內心的渴望和明白自我的需求,從而激發他的「自我驅動性」。

在學習中,學生常常因為家長的期待或者父母的要求從而選擇某一個專業,以及渴望在某一個學科取得不菲的成績;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也會幫他們選擇能夠帶來更多金錢財富的工作和生活。

更好的教育在於不為他人做選擇,而是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當父母或者老師為了孩子或學生做出選擇時,那未必是他內心真正的欲望,當他完成這個目標之後,未必能體會到心靈的愉悅和滿足感。

激發他人的「自我驅動力」,父母應更多去關注孩子內在的需求:他怎麼看?怎麼想? 怎麼做?他對什麼感興趣?渴望什麼?想成為什麼? 根據心理研究測驗,當孩子對於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被剝奪後,自我意識也會逐漸降低,從而自我驅動力不足。

當父母為孩子決定或者逼迫他去學他不喜歡的東西,這項技能也許會起到很大的幫助,提高他的能力,卻會導致孩子與家長的關係緊張,以及他的自我生活控制感也被剝奪,自主性會隨之降低。

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幫助孩子獲得控制感,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多多鼓勵孩子去做決定 -- 「你才是自己生命的老闆」,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做出選擇,感受成功和失敗;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作為引導者,不要匆忙地去幫助他解決,而是啟迪他「問題出在哪裡」,帶著傾聽的心去提供幫助。

(3)真正的教育:以生命影響影響生命

《心靈捕手》這部影片中,為什麼偏偏是桑恩可以改變威爾?

桑恩對於威爾影響最深刻的,最緊要卻又基本的原因在於「因為他是桑恩」

與其他通過諮詢和理論去解決問題的心理醫生不同的地方,桑恩最大的魅力在於他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他也曾體會過被虐待童年的不幸,放棄過成功的追逐只為內心的選擇,甚至為了心愛的妻子付出過赤誠的一切。

初次見面中,威爾曾試圖以桑恩為亡妻畫過的畫去瓦解他的內心,桑恩憤怒地回擊了威爾一拳,卻未就此放棄。他執拗的性格在碰壁之後,反而更加堅定想要幫助威爾的心。第二次見面裡,在面對平靜的湖面上,桑恩對威爾說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話語:

「如果我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他的滿腔政治熱情,與教皇相交莫逆,耽於性愛,你對他很清楚吧?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曾嗅到?你未曾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可是我見過。如果我問關於女人的事, 你大可以向我如數家珍,你可能上過幾次床,但你沒法說出當自己在女人身旁醒來時,那份湧自內心真正的喜悅。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 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垂死向你求助。我問你何為愛情,你可能只會吟風弄月。但你未試過全情投入真心傾倒,四目交投時彼此了解對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獻給你,把你從地獄深淵拯救出來。」

這段交流震撼了威爾的心,是打開他心理防線的第一道門檻,桑恩也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生命往往在於體驗,而不是理論知識的認知」。威爾作為頭腦知識上的天才,卻對人生意義缺乏真正的感受和體驗,也無法認知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桑恩能夠打動威爾的,還在於他對於妻子真摯的愛戀以及面對人生成功誘惑卻忠於內心的選擇,在他們的八次會面中,桑恩不斷講述自己的人生經驗,他對於妻子婚姻中不完美的行為描述逗得威爾笑得自我,當他說他為了妻子放棄了一場偉大而歷史性的球賽時,威爾一臉的不置信.....

桑恩向威爾展示了真實的自己,他暴露了自己生命的遺憾和缺陷,也展露了自己不同的人生追求,正讓猶如大海上的浮萍飄蕩了很多年,內心孤獨和恐懼的威爾,找到了真正的心靈依靠,他開始相信桑恩,願意向他講述更多,讓他了解自己更多。

桑恩深知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以生命影響生命。他以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追求感染著威爾,也影響著威爾。他真實地展現著自我,而不僅僅是傳輸心理上某種治療方法,某種治療理論。

教育的對象是人,用生命去影響並陪伴另一個生命的過程,也是真正教育要做到的,就如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和父母對於孩子的陪伴是一生的,他們的行為舉止會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孩子,他們是如何對待每一天的,如何面對離別和死亡,他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如何面對困難,責任和承諾,他們面對衝突和矛盾的處理方式,以及處理關係時的溝通模式,都會深深籠罩著孩子的心理,使他學習到從老師和父母而來的溝通方式,及對待他人的關係。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在耳濡目染和改變著孩子。

這種「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最好的辦法,是與學生和孩子一起成長,當自我變得更加成熟,能夠深挖自己,不斷追求更加卓越的自己,當自我變得更加寬容包容,在情緒上更加穩定和懂得控制,讓孩子看到一個優秀,真實,溫柔而堅定的人時,也才能更加影響孩子的人生,不斷成長和改變的教育者,也才能不斷地影響著別人。

就如影片的最後,威爾寫信告訴桑恩,自己即將去追逐心愛的女孩。這幕情景猶如當年桑恩放棄球賽跑去和心愛的女孩約會一般,使得桑恩莞爾一笑,說道:「這個小混蛋,偷我的詞」

那時的桑恩正在打包自己的行李,與威爾的八次見面和交流,讓桑恩也逐漸打破和重建自己的生命邏輯,他決定停下工作,打算去東南亞旅行,更多地去挖掘發現自我和成長。而這正是最好的教育:在共同成長中,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

相關焦點

  • 從《心靈捕手》來看心理防禦機制,大家讀懂裡面的含義了嗎?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心靈捕手》是一部把故事結構的心理層面拍成電影的作品,今天小編想要來和大家探究一下角色如何使用防衛心理來保護自己的,還有就是如何藉助故事中的配角來削弱這些心理防禦並好好地展示這些因素。如何為角色和觀眾創造一個強大的宣洩出口,咱們還是來看一下《心靈捕手》。
  • 《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心靈捕手》這部經典電影幾乎是我每年都會推薦的電影,影片在1997年12月2日首映,曾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作為一部成功的心理學題材電影,《心靈捕手》確實帶給無數人震撼。《心靈捕手》:"這不是你的錯"前五位心理諮詢師都因為受到威爾的戲弄而憤然離開,只有尚恩的做法不同,他尊重威爾,也真實地表達自己。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威爾激怒了尚恩,他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 健康權威媒體稱心理專業人士「心靈捕手」要傳達何種信息?
    周一一大早,打開《健康報》電子版,在第1版要聞版中的「致敬中國醫生」專欄讀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該報記者採寫的到《武漢去的「心靈捕手」》,此文是從正面的角度報導了某著名心理專家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派出的專家之一,踏上徵程,逆行奔赴武漢戰「疫」前線,為一線醫務人員、患者和公眾提供緊急危機心理幹預服務的事。報導內容筆者都覺得挺好。
  • 蒂姆-鄧肯最愛看的電影,叫做《心靈捕手》!
    蒂姆-鄧肯最愛看的電影,叫做《心靈捕手》!這是一部馬特達蒙主演的高水平劇情片,講的是一個高智商年輕人威爾的故事,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
  • 《心靈捕手》擊碎人際隔閡壁壘,縱觀一名「數學天才」的自我救贖
    《心靈捕手》的故事原型來源於作者馬特·達蒙1992年在哈佛大學完成的一部50頁的短篇小說《年輕天才威爾亨汀的成長故事》。隨後,達蒙找到好友本·阿弗萊克一同創作了這部由任務推動情節發展的劇情電影《心靈捕手》,並一舉獲得多項電影大獎。
  • 《心靈捕手》:跟隨內心的感受,通往幸福的大門
    《心靈捕手》1977年美國上映的《心靈捕手》或許就是人生的窺視鏡,怎樣選擇完全取決於自己。這樣一位天之驕子在旁人眼裡,應該是有無可限量的成就,但他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心靈的創傷將他變成壞孩子,他的那些能力不過是在學校做清潔工時學習的。藍勃教授是數學界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發現威爾的才能,希望可以為他重新規劃一條人生軌跡,但威爾叛逆的個性無法正視自己的人生,所以教授只好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 豆瓣8.9《心靈捕手》|與自己和解,並不是原諒傷害自己的人
    01 威爾和尚恩的療愈之情從「傷害」開始以擁抱結束《心靈捕手》中威爾有著超強的記憶能力和極高的天賦,他總能通過滔滔不絕講出書本上的知識,讓和自己爭論的人啞口無言。他同時也擁有極強的分析與觀察能力,所以他奚落了六位輔導自己的心理醫生,包括尚恩。
  • 《心靈捕手》:天才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商,更需要的是理解!
    最開始這這句話有所感悟的是在看《心靈捕手》這部電影,一個天才引發一系列爭議話題的劇情。這部由馬特·達蒙主演的溫情電影,一開始並沒啥看頭,無非就是天才與笨蛋,智商差距的碾壓,美系電影的一向老套路。但細細品味,卻發現馬特·達蒙在這部電影當中加入的其他元素卻引人深思。
  • 影評:心靈捕手,天才少年和心理學教授的對決
    這部電影就是《心靈捕手》,一場關於天才少年和心理學教授的對決。電影中的主角威爾就是一名天才,他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和令人羨慕的數學計算能力,不過他並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每天早上威爾的好朋友都會把他叫出去,然後就開始了頹廢的一天生活。威爾在一所高校打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給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說白了就是校園的清潔工。
  • 電影《心靈捕手》:找尋自我本身
    教授不僅花錢保釋因打架被拘留的威爾,還幫威爾找了心理醫生。智商極高的威爾總是能找到羞辱那些心理醫生的漏洞,於是,心理醫生一個個都被氣走。直到最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同學尚恩。尚恩和威爾的第一次碰面就被威爾胡亂解讀了一番,待威爾解讀完自己。尚恩一連串的連續的來自對威爾生活感受的質問,使威爾幾近爆發。因為尚恩的詰問擊中了威爾的心靈深處中無人能抵達的地方。
  • 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看《心靈捕手》:我們怎麼轉化問題兒童
    坦白地說,從表現手法、情節設計以及藝術張力上,我認為《心靈捕手》都不算最出色,雖然它的評分並不低。很想依照職業的思維慣性,從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此片的現實意義,這是我一刷二刷後放不下的執念。
  • 《心靈捕手》:跌跌撞撞,做最好的自己
    那麼當叛逆天才與「事業低估」的心理專家各自灰暗的人生節點相碰撞,又會在沉澱經歷中過渡出怎樣動人的成功!工學院清潔工的身份解決了學院數學教授在公布欄公眾所認為的「數學難題!在心理專家桑恩與充滿抗拒的威爾多達八次的交鋒中,桑恩總是試圖通過一些輕鬆的話題來和威爾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可在現實面前卻均已失敗告終。桑恩悽慘的生活經歷,威爾充滿恐懼的成長曆程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舉止。也許直到我們敢於面對的那一刻,承受這些經歷所帶來的五味雜陳,生活的陽光才會真正的照射進來。
  • 《心靈捕手》:如果沒有西恩·馬奎爾,天才威爾將會怎樣?
    一、馬特·達蒙與《心靈捕手》1970年,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達蒙家,一個嬰兒出生了,取名馬特,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或許是因為父親工作變動的關係,一家人搬到康乃狄克州的紐頓鎮,馬特在這裡長到八歲,父親母親離婚,馬特就跟著哥哥、母親,搬回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生活。
  • 《心靈捕手》:真正的理解,可以救贖一個人
    上完課,藍波教授在教室外牆的黑板上,給學生留了一道數學題:「傅立葉算式」,看誰能在學期結束前解開。他當然沒做任何指望,因為這是他花了很長時間才解出來的。不久後的一天,牆上的公式被解開了!此事震驚所有人,大家在學校拼命搜尋這位「數學天才」,卻不得而獲。藍波教授繼續下戰書,在黑板上又留了一道題,這道題他花了兩年才解開。
  • 420名「心靈捕手」7285次傾聽,支付寶心理援助行動將持續到明年
    記者今日從支付寶公益基金會了解到,截至 5 月 31日, 420名心理援助志願者已累計在支付寶「抗擊疫情心理援助行動」平臺提供心理諮詢服務7285 人次。
  • 【文旅資訊】風從金山來丨漫畫普及培訓:做心靈的捕手
    【文旅資訊】風從金山來丨漫畫普及培訓:做心靈的捕手 2020-07-10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靈捕手》:即使是天才,也敵不過「家暴陰影」,但關愛能
    而那些遭遇家暴的孩子,逐漸成年後,幼時埋下的"施暴種子",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除,反而會因為力量上的優勢,逐漸讓這個種子發芽。而我們今天就要通過講述一部經典的電影作品——《心靈捕手》,來說一說家暴給人造成的傷害,以及如何去撫慰和拯救一顆遭受暴力的心靈。一:《心靈捕手》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它們不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魅力減損,相反,它們因為時間的加持,而歷久彌新,不斷給人帶來啟迪。
  • 線上佔卜求不來正確的「人生指引」,只會著了「心靈捕手」的道|時評
    與其說年輕人是通過線上佔卜獲取「人生指引」,不如說他們是通過網絡獲得一點心理安慰,在人生的迷茫和人生的不確定性中,去尋找一些哪怕是虛無的抉擇依據。就像無聊或者焦慮的時候,人們也會自己攤開一摞撲克,按照並不十分堅信的方法,自卜一下前程與未來。作為放鬆、娛樂、消遣的一種方式,倒也沒什麼不可。
  • 電影《心靈捕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心靈捕手心理諮詢師從非從說 : 當你真正撥開他們心理上的那層迷霧,你會發現他們沒有那麼強大,難以接觸,你看到的只是一個需要幫助的,脆弱的孩子。我們心裡都有一面純潔無暇的鏡子,只是時間長了上面落了一層厚厚的灰,遮蓋了他原本的純淨,當你輕輕地擦去這層灰後,你會發現原來他也是那麼美好,像個孩子般純真。電影《心靈捕手》講述了天才主人公威爾在麻省理工學院做清潔工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解開了數學教授在公布欄寫下的無人能解的數學難題,以此展開的心靈救贖故事。
  • 《心靈獵人》豆瓣評分8.9,故事故事耐人尋味,越看越帶勁
    我一直對《心靈獵人》這類戲劇很感興趣,故事發人深省。它不是一個看起來不錯的犯罪現場,也不是對犯罪情節的輕描淡寫,而是對兇手心理的深入分析和對案件的解讀。2017年10月,一部以犯罪心理學為主題的電視劇《心靈獵人》誕生,該劇好評如潮,在豆瓣上獲得8.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