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一個錯誤指令,導致最精銳的第九兵團被全殲!

2021-01-09 民國歷史網

廖耀湘

在國民黨軍隊1948年成立的20多個應急兵團中,廖耀湘第九兵團是編制最龐大的一個,下轄足足六個軍和四個獨立旅11萬多人。

其中新一軍、新六軍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二,第52軍,第71軍也是聲名赫赫的部隊,新三軍和第49軍也是不弱的嫡系 ,外加獨立的戰車、重炮和騎兵旅,這個精銳兵團如果死守瀋陽,還真的不太好啃。

所以衛立煌一直反對廖兵團出遼西,這樣的重裝部隊撒出去容易收回來難,很可能既救不了錦州又搭上未來防守瀋陽的主力。

但是在蔣介石的嚴令下,第九兵團還是浩浩蕩蕩「踏歌而來」。

衛立煌曾經跟來督戰的顧祝同打賭:「出遼西肯定全軍覆滅,不信我同你畫個十字!」,氣得顧祝同嘴歪眼斜,廖耀湘中將也不願西援,顧祝同只好搬來老頭子親赴瀋陽擺平。

衛立煌是一語成讖。

廖耀湘本就不太情願掛帥出徵,更擔心在遼西走廊被圍殲,所以攻克彰武后先報捷後磨蹭(彰武是東野從黑龍江運物資的鐵路必經地)了整整一周。

究其原因第一是東野兩個縱隊的頑強阻擊;第二廖耀湘怕伸的太遠被圍,總想觀望下侯鏡如東進兵團的進展情況;第三怕是廖耀湘不敢說出口的內心想法:

錦州反正救不成,不如等錦州城破,第九兵團就有充分的理由撤回瀋陽。

廖耀湘

事實的發展是廖中將挖了個坑,不但坑了師兄範漢傑,然後自己也被老蔣一腳踹了下去。

錦州10月15日被東野攻克,蔣介石的命令卻是廖兵團繼續前進奪回錦州!

東野幾十萬大軍都閒下來了,繼續西進簡直就是送死,廖耀湘思前想後,決定抗命回撤瀋陽。

可是他身後有一條遼河,就是張學良對頂郭松齡的「巨流河」,第九兵團那麼多坦克、汽車和重炮,豈是短時間可以渡過去的?

於是廖耀湘再次改變主意準備南逃營口,從海路撤往華北。

結果在黑山撞上了不要命的東野十縱,其實黑山阻擊戰的慘烈程度絲毫不比塔山差半分,象新一軍新六軍這樣抗日鐵軍,楞是衝不破小小的幾個山頭。

然後一切都晚了,東野主力從錦州方向蜂擁而至,林彪的命令是「不要怕建制混亂,我只要廖耀湘」。

1948年10月21日,第九兵團被全殲,廖耀湘被俘,失去主力的瀋陽隨即解放。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哪一個兵團,在此戰中表現最出色
    而國軍這方面是劉峙,杜聿明擔任總指揮,指揮國軍七個兵團外加第三綏靖區,不過這個第三綏靖區在戰鬥一打響就率部起義了。這樣一來的話,國軍在此戰中也投入了七個兵團作戰,這七個兵團中並且包括最精銳的第二兵團,第七兵團,第12兵團,這三個兵團編制龐大,每一個兵團人數都達到10萬以上,並且配有重武器。
  • 廖耀湘裝備精良十萬大軍,僅60小時就被東野全殲,蔣介石:怪我
    蔣介石是有軍事才能的,當年在孫中山手下時,其軍事能力非常受孫中山先生欣賞,也因此他十分受孫中山的倚重。但是,蔣介石可能沒有弄明白一件事,當時孫中山手下根本就沒有幾個能打的,「矮子裡面拔大個」蔣介石這才算一個。
  • 解放戰爭:國軍規模最大的一個兵團,兵力超20萬,司令被批鬥而死
    22個,那麼規模最大的是哪一個?第五軍和第七軍編入了邱清泉的第二兵團,第十八軍編入了黃維的第十二兵團,這三個兵團補給充足,持有美式裝備,在成立後被蔣介石寄予厚望的,只是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中,這三個國民黨的「王牌兵團」先後都被殲滅了。
  • 三大戰役後,國軍精銳全軍覆滅,3名主將最後都迎來了哪些命運
    三大戰役後,國軍精銳全軍覆滅,作為坐鎮指揮三場會戰的國軍主將,最後都迎來了哪些命運?國共雙方第一爭奪的是東北三省,遼瀋戰役作為三大戰役之首最先開打。從1948年9月起,國共雙方的百萬大軍在東北廣闊的黑土地上正式決戰。我軍戰神林總帶領70萬解放軍對陣抗日名將衛立煌指揮的55萬國軍精銳。
  • 國共雙方第九兵團都是王牌,而兵團司令員,還是同一所軍校畢業生
    然而,在三大戰役結束後,我黨全軍進行了整編,整編後的新軍擁有十六個兵團。不過,當時蔣介石軍事集團中,也擁有約22個兵團,可能數字遠不止這些,這只是個初步統計數字。然而,蔣介石陣營中第九兵團的番號曾經使用過三次,石覺領導的所部也稱之為第九兵團。還有孫蘭峰領導的部隊也稱之為第九兵團。還有東北戰場上戰鬥力最強的廖耀湘麾下六個軍,也稱之為第九兵團。同時也是東北戰場上唯一一個機械兵團,而且戰力十分強悍。
  • 蔣介石的御林軍七十四師被全殲,是因孤軍冒進?陳毅是這麼說的
    例如,在定陶戰役中的整編第三師師長趙錫田、在宿北戰役中的整編第六十九師師長戴之嶽,都犯了這個錯誤,前者被俘,後者自殺。那麼國民黨的主力、蔣介石最看重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是否會重蹈他們的覆轍呢?張靈甫與共產黨的軍隊作戰可謂老油子了。紅軍時代他就沒少打紅軍。
  • 他是國民黨內職務最高的中共特工,怪不得蔣介石的作戰計劃會失靈
    解放戰爭時期,杜聿明在東北屢戰屢敗,當時他就懷疑擔任國防作戰廳廳長的郭汝槐,開始向蔣介石了連連告狀,可是蔣介石卻非常信任這位出身黃埔軍校的心腹,郭汝槐因此被保護了下來,那麼,蔣介石的作戰計劃連連失靈,到底和郭汝槐有沒有關係呢?
  • 解放時期的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是指哪四個軍
    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東北戰場,中原戰場還有華東戰場,這三個戰場都是當時雙方交戰的主戰場,為此,蔣介石投入的兵力也是最多的,同時也是最能打的。就比於中原戰場上與華東戰場上,國軍當時不僅投入的人數多,而且大多都是精銳部隊。其中有四個軍,戰鬥力最強被稱之為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 第一個精銳部隊是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其實就是抗戰時期最能打的國軍王牌第74軍。
  • 抗戰最慘烈一戰,蔣介石調集全國一半兵力死磕日軍!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和日軍進行了22次大型會戰,要說到最慘烈的當屬淞滬會戰。蔣介石調集全國一半兵力死磕日軍,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 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凍餓減員嚴重到什麼程度?零下30度啃石頭土豆
    在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九兵團下轄的三個軍負責東線作戰任務,在長津湖一戰中把美軍陸戰第一師逼入絕境,使該師雖然最終突圍但傷亡過半。而美陸軍第七師也遭受沉重打擊,在該戰役中還全殲了美陸軍第七師的一個加強團。
  • 血戰長津湖,9兵團為何痛失全殲陸戰一師絕佳戰機
    志願軍9兵團,下轄的20軍,26軍和27軍,近15萬人,都是從孟良崮和淮海戰場走下來的英雄部隊,原華東野戰軍的絕對主力。作為精銳中的精銳, 9兵團被火速調往朝鮮參戰,定位就是擔當志願軍的主力突擊兵團。同時寄希望它能利用秘密入朝的優勢,作為一支奇兵,出其不意給予美軍重創。
  • 粟裕的強勁對手,創造了國軍兵團司令帶隊衝鋒的唯一戰例
    黃百韜當上25軍軍長後,開始整頓軍隊,大刀闊斧訓練這支雜牌軍,使得他這支雜牌軍,戰鬥力大大提高,特別善於近戰和夜戰,射擊搏鬥各項指標遠遠高於普通國軍,使之徹底擺脫了雜牌,成為了一支精銳部隊。解放戰爭時,25軍被整編為整編25師,屢屢讓解放軍吃虧,戰鬥力相當強悍。
  • 想碰一碰精銳第5軍,卻總錯失機會,華野為何如此執著邱清泉?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一度有五大主力之稱,除了18軍建立較早外,其他幾支部隊都是在抗戰時期建立起來的,要說起來第五軍還是中國軍隊中最早建立起來的機械化部隊,後來參加過滇緬會戰,直至解放戰爭時期,成為我軍的強敵,不過話雖如此,面對這樣一支精銳的部隊,在很多次在戰役規劃中,我軍都想碰一碰它
  • 淮海大決戰:他是兵團司令員,為什麼會被亂槍打死?原因令人唏噓
    1948年末,自徐州碾莊的黃百韜兵團被全殲後,徐州守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在 徐州「剿總」副司令 杜聿明 的率領下,開始放棄徐州南逃,結果被解放軍包圍在永城的 陳官莊 之中。
  • 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在經過三大戰役之後,特別是淮海戰役之後,蔣介石的精銳基本被全殲,因此導致他人生第三次下臺,由李宗仁擔任總統,蔣介石擔任總裁,而此時的蔣介石知道憑一條長江是擋不住中共的,不管怎麼樣他還是想式一式
  • 沒有消滅美軍陸戰第一師,成為九兵團永遠的遺憾
    發生在朝鮮戰場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之戰,其艱難程度與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相比毫不遜色,此戰役粉碎了美軍在西線的進攻,但是也留下很大的遺憾,沒有將美軍的精銳陸戰第一師殲滅,讓該部傷痕累累的逃出生天。雙方參戰部隊這場戰役,我軍參戰的是第九兵團,其主要參戰部隊是第20軍、第27軍,第26軍由於受暴雪和美軍空軍的襲擾,到戰役末期才參加戰鬥。九兵團每個軍都是經過加強的,有4個師。
  • 印精銳在尼泊爾邊境被全殲,戰機疑遭擊落,數萬兵力被困高原
    印軍在前方的醫院被媒體懷疑是假醫院,因為那裡的條件實在是太差了,這就映襯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雖然印軍不顧一切的向前線增兵,但是印軍的補給能力和保障能力卻相差甚遠,根本跟不上。印度時報7月5日也憂心的指出,印軍目前在前線總共集結了13個師近20萬人,但是補給等都跟不上,一旦被切斷後勤補給,大軍孤懸於外,不戰也敗,這或許是印軍面臨的最大危險。
  • 一生最風光的國軍上將,兩次手握重兵不戰而潰,卻被重用結局最好
    黃杰帶著3個團,收復李壩集,接著把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讓蔣介石上馬先逃,自己在後面斷後。1938年夏臺兒莊大捷後,蔣介石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錯誤判斷形勢,匆忙調集20多萬中央軍調到了徐州戰場和日軍在徐州決戰,此時的日軍正求之不得,認為是全殲其主力的大好時機,為此,日軍迅速集結10多個師團30多萬人向徐州地區夾擊。正當要形成大包圍圈時,蔣介石發現不對頭,匆忙決定放棄徐州,這樣,所謂的徐州會戰剛開始就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