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捕魚人到「護魚員」,泰州老漁民換了新身份

2020-12-06 北青網

現代快報訊 「快來看,江上有情況!」10月29日中午11點20分,泰興市長江禁捕綜合執法基地內,隨著技防視頻監控員一聲喊,周國華等5名護魚員迅速整理裝備,蓄勢待發。

像周國華這樣的護魚員,執法隊還有10人,這些護漁隊員年齡都在50歲以上,在江上漂泊半輩子,這片江就是他們的家,情況也最熟悉。哪個時間段是偷捕的高發期,哪些「小記號」說明水下有漁網,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

△泰興市長江流域監控點分布圖

長江禁捕:「捕魚人」成了「護魚員」

52歲的周國華三代都在長江打魚為生,隨著政府啟動長江禁捕退捕,周國華在去年底交出了自己的漁船和網具上了岸。今年8月1日起,周國華有了新身份——泰興市長江禁捕護魚員。

泰興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漁政執法中隊中隊長徐曄說,目前11名護魚員被分為兩組,每天由一名漁政執法人員帶班,3天一趟對班倒,24小時不間斷輪流巡江,今年8月護魚隊成立以來,就協助執法人員查獲了長江非法捕撈行為9起。

泰興擁有24.2公裡長江岸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漁民們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泰興成立了第一捕撈公司,實現漁民集中陸上定居,統一管理。2004年,因徵地需要,漁民們拆遷搬到了泰興濱江鎮印橋小區集中安置。

雖然搬進了新房,可像周國華這樣的漁民一年到頭有三分之二的日子仍然生活在船上,捕魚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船就是家。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長江漁業發展進入黃金期。周國華的船雖越變越大,可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捕魚的辛苦是那種說不出來的苦。」周國華說,當地有句老話,「撐船、打鐵、磨豆腐」是最苦的三個行當,捕魚經常是夜裡出發,天亮前才能回來。由於長時間在船裡窩著,漁民的腰椎、頸椎都有毛病。「已經是第三代漁民的他暗暗下了決心,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岸。」

周國華兒子後來進了物流公司。原本他的計劃是,哪天自己幹不動了,就把船賣了。如今,政府禁捕退捕的政策讓他的計劃得以提前實施。

根據政策,周國華的捕撈權證件和漁船、網具由政府統一收回、買斷,獲得補償款10多萬元,政府還為他和妻子辦理了失地農民保險,60歲之後就能拿到退休工資,而且,政府還對夫妻倆發放了兩年的轉產期生活補助,每人每月680元。現在當護魚員,每年還能有5萬多元的收入。「現在一年收入加起來比我原來捕魚都多。」周國華興奮地告訴記者。

△漁政執法人員和護魚員到船上宣傳禁捕

漁民上岸:保護長江是為了子孫後代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長江生態環境惡化,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也是促使漁民們下決心上岸的關鍵因素。

64歲的周五益擁有刀魚、螃蟹專項捕撈許可證。據他回憶,80年代,「長江三鮮」鰣魚、河豚和刀魚都能捕到。「那時候一網能捕到上百斤刀魚。」

不過,對於他和其他漁民來說,近些年在長江上已很難有這樣的「好運」了。「鰣魚早就看不到了,河豚前些年也是憑運氣才能捕撈到,刀魚產量也越來越低。」

有關數據也佐證著長江漁業資源持續衰退。1992年泰興漁民捕撈總產量達33噸,到了2012年,這一數字下降為21.27噸,10年間,捕撈總量下降了近12噸。有的地區甚至陷入「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差,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

長江漁業資源的惡化,這些漁民是親歷者。眼看著長江裡的魚越來越少,受長江饋贈的漁民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再這樣下去子孫後代吃什麼? 「當年捕魚是為了生計,現在護魚保護長江則是為了子孫後代。」周國華說。

泰興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戴興生告訴記者,老漁民們都和長江有著一份別樣的情感,一聽說政府禁捕退捕都很支持。「這些人年齡都在50以上,隨著長江禁捕,他們或許將成為最後一批長江漁民了。」

△護魚員們吃住都在執法基地內,每三天輪一次班

154名漁民實現就業、保障百分百

像周國華、周五益這樣的上岸漁民,泰興共有154人,按照「退得出、禁得住、管得好」的要求,政府不僅要確保漁民全部上岸,還要切實保障他們的權益,做好長江禁捕退捕的「後半篇文章」。

除了一次性買斷漁船、網具,泰興還給予每名漁民兩年期的轉產期生活補助,此外,所有漁民全部購買了失地農民保險,這樣一到60歲就能拿到退休金。泰興還通過崗位推薦、精準培訓、幫扶上崗,幫助退捕漁民實現穩定就近轉產就業。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年底,泰興已全面完成長江泰興段漁民退捕工作,84艘長江持證漁船和57艘輔助船依規全部拆解,154名專業漁民平穩退捕,並安排就業,實現了就業、保障百分百。

△68歲的呂利民是擁有船舶駕駛證,每次外出巡查他都是快艇「掌舵人」之一

68歲的呂利民是這組護魚隊員中年齡最大的。採訪最後,他悄悄告訴記者,自己的孫女今年在泰興中學上高二,明年就高考了,成績還不錯。

「他們都羨慕我,以前我們不少漁民是鬥大的字都不識一個,現在我們家就快有第一個大學生了,後輩們也算是真正上岸了。」呂利民的神情很驕傲。

通訊員 張建榮 趙留鋒 孫剛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毛曉華

責任編輯:向勤如(EN006)

相關焦點

  • 臨淵「護魚」:長江漁民上岸謀求新生活
    就在一年前,這位水產養殖戶還在長江的支流姑溪河上捕魚為生。從「捕魚者」到「養魚者」,鄭來根是長江漁民退捕轉型大潮中的一員。2019年底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約11萬條漁船、28萬漁民將逐步告別「水上漂」的生活,退捕上岸謀求新生。
  • 四位長江漁民「轉身」記
    隨著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長江沿岸世代以漁為業的漁民們向著新生活,「轉身」上岸。轉 行「我們很幸運,還能維繫與長江的感情」32.6公裡的長江湖北武漢江夏段水面上,58歲的王明武「漂」了幾十年。如今,他已開始新的生活——身著工作服,再次登船,昔日「捕魚人」成為「護魚員」。
  • 漁民捕獲長痘怪魚 數十年老漁民都無法確認 被懷疑是日本核洩漏變種
    據外媒報導,某縣東石鄉漁民出海捕魚時,捕捉到一隻從未見過,且有點像章魚但又不是章魚的怪魚,隨即向東石漁會的工作人員求解,竟然沒有人知道魚的名稱,上網轉向萬能的臉友求助,經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資訊得知可能是短蛸,真正魚名還在求解中。一隻漁民們從未看過的怪魚出現在東石漁民的眼前,讓漁民們感到很有趣,爭相走告求解答。
  • 捕魚人變護魚人
    原標題:洗腳上岸 捕魚人變護魚人行動今年1月1日0時起,國家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根據安排,到2019年底,四川區域內40多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完成漁民退捕,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到2020年底,完成全省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到2021年底,完成全省長江流域其他水域的漁民退捕工作,暫定實行10年禁捕。
  • 查幹湖的漁民是如何捕魚的?為啥查幹湖的魚越來越多
    查幹湖的漁民是如何捕魚的?為啥查幹湖的魚越來越多查幹湖位於我國的吉林松原,它是最天然的湖泊,裡面還有大量的天然資源,是著名的漁業生產基地,在這裡每年的12月份都會組織一場盛大的捕魚活動,人們都會身穿盛裝帶好工具。
  • 長江禁捕十年:重慶江津區捕魚人變「護漁人」
    的程永彬護漁志願隊展開江上巡邏。   記者本周跟隨「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五周年」採訪報導主題活動走進重慶江津區,探訪當地長江幹流漁民退捕轉產及相關情況。  「80年代長江裡的魚特別多,一網下去能捕幾十斤,一天多的時候能捕到百斤魚,那個時候每天掙個一百來塊不是問題。後來電魚的人多了,江裡的魚少了,打漁收入也越來越少。」
  • 兩代人護一座島 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綠洲
    等待他的,是5天一班的護島工作,是沒有手機信號的駐島生活,是沒有電、沒有淡水、沒有娛樂的寂寞日子。  守島,守的是苦,卻能換來甘。如今的大洲島鳥飛魚躍,是劉名波等第一代護島員日夜期盼的美景。繪出這幅畫卷的人,是29年來無數護島人的犧牲與奉獻。當你我站在海的這一邊,看到這座美麗島嶼的時候,也請記得,那些為這座島嶼灑盡汗水的人們。
  • 畫裡畫外話長江|一家三代漁獵而生的黃達明為何跟捕魚人槓上了
    黃達明掰著手指數:從父輩起,四兄弟都是漁民,傳到他這一代,兩兄弟也從小學得捕魚手藝,成為漁民「家族祖傳三代,全是靠江而生的漁民,沒想到有一天,我也會上岸。」他連用兩個「沒想到」,沒想到會告別漁民生涯,更沒想到會當上護漁志願巡護員,捕魚變護魚。2018年,黃達明將漁船上交了,等於是將自己的家交出去。上岸買了一套二手房。
  • 老漁民整理240種魚名成冊 取名《東山常見魚名圖譜》
    「你看這兩種魚,外行人根本看不出它們的區別,就連一些年輕漁民也分辨不出。其實,這兩種魚一種叫鰳魚,一種叫後鰭魚,它們口感差別很大,價格也差很多。」昨日,67歲的老漁民陳俊華指著剛整理成冊的《東山常見魚名圖譜》,饒有興致地向筆者介紹。
  • 曾經三代漁獵,如今這個江津人卻和捕魚人槓上了
    轉頭望去,景如其人,碼頭外延,長江東去依舊,卻再不見漁舟競渡,只有時不時經過的輪船和飛鳥。 為期十年的禁捕護魚,已讓包括黃達明在內的漁民生活出現了根本改變。 「現在,我們的工作是守護長江,禁止捕漁!」這也是這些「轉型」後的漁民共同的心聲。
  • 瑞安一漁民抓了條「怪魚」,看看究竟是啥魚吧!
    3月25日, 瑞安漁民在進行捕撈作業時,捕到了一條奇怪的魚。瑞安市農業農村局接到漁民報告後,趕到碼頭了解情況。25日中午11點,在瑞安南門碼頭漁船甲板上,瑞安市農業與農村局的漁業專家進行專業鑑定後,確認這就是「中華鱘」。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漁民陳光彩心裡的石頭總算可以落下了。
  • 團風縣積極引導退捕漁民轉產就業
    黃岡日報訊 (通訊員謝何林)「長期在長江捕魚,生命沒有保障,還容易生病,現在國家的政策好,特地為我們退捕漁民舉辦招聘會,我報了月嫂這個崗位,蠻適合我在家門戶口就業。」8月10日,團風縣漁民張桂梅對自己的新崗位很期待。
  • 家族從明朝洪武年間開始捕魚 聽湘鄉「末代」漁民講故事
    陳啟超是湘鄉市山棗鎮金白沙村人,他家緊鄰漣水河。相傳從明朝洪武年間開始,這裡的陳姓人家就在漣水、湘江上捕魚,代代相傳了600多年後,持證漁民還剩22戶、漁船23艘。今年,按照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的要求,陳啟超已於6月中旬實現漁民退捕、漁船上岸。
  • 捕魚達人最老版本
    人見人愛! 3、更多豐富玩法,體驗指尖上的捕魚樂趣 4、獨創潛水艇玩法,暢遊深海徵服魚群! 5、五大漁場、數十種魚群,做真正捕魚達人! 6、多種新穎小遊戲,更多捕魚新鮮元素! 捕魚達人最老版本下載地址版本記錄: 《捕魚達人》是2014年觸控科技重磅推出的捕魚遊戲系列的第三作。
  • 掠奪野生魚資源?潛水捕魚走紅,但卻引起不少爭議
    潛水射魚「走紅」的同時,引起不少爭議人類對深邃水域恐懼又充滿好奇,潛水捕魚視頻恰好滿足了這種心理。因此,在社交媒體時代,類似的潛水捕魚視頻,也是迅速在網絡上積累了大量觀眾,不少人紛紛感嘆這種捕魚方式的高效和神奇。
  • 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丨治水興水護水,湖南繪就人水和諧新勝景
    漁民上岸開始新生活緊鄰東洞庭湖的嶽陽市君山區六門閘漁村,不僅是一處候鳥觀賞勝地,以前也是遠近聞名的野生魚美食聚集區。漁民全年無休從湖中捕魚送到岸邊,遊客從全國各地前來賞美景品美食。隨著無序捕撈加劇,洞庭湖魚類資源急速縮減,漁民收入也隨之縮水;魚類減少,候鳥不再停留,漁村的遊客也少了起來。
  • 漁民對適應陸地生活的擔憂:水裡一條龍,岸上一條蟲
    與此同時,長江流域28萬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將背江而行,上岸謀求新生活。即將離水的漁民元旦前幾天,天空斷斷續續地下著冰雨,53歲的洞庭湖漁民羅友連和妻子還在船上忙活。對他們來說,2020年元旦,將是新人生的起點。
  • 「魚中極品」馬鮫魚,卻老被它「碰瓷」,老漁民一眼就能看出區別
    眾所周知,馬鮫魚可是魚中極品,它不僅骨刺少、味道好,還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比如膽固醇含量低,富含提高人腦智力的DHA元素和大量蛋白質,胺基酸以及鈣、鐵、鈉等微量元素,這是其他深海魚所不能比擬的。而營養價值這麼高,又是深海魚,這價格自然也就高,一般南澳當地的馬鮫魚都能賣上一斤一百多塊錢,和深海「鬥鯧魚」價格差不多。但是大家有所不知,就是這麼好的馬鮫魚卻經常被它碰瓷,它就是斑紋馬鮫,在南澳島斑紋馬鮫又叫竹鮫魚,當地潮汕話又叫「鎮柱」。它和馬鮫魚算近親,但不是同一種魚。由於口感和營養價值都沒馬鮫魚好,因此它的市場價格只有馬鮫魚的一半。
  • 老漁民推薦6種魚,目前無人工養殖,都是純野生,營養好吃貴也值
    老漁民推薦6種魚,目前無人工養殖,都是野生,營養好吃貴也值得。從小生活在海邊,對於各種海魚、海鮮也是吃了不少了,不同季節產的應季海鮮也不大一樣,如果季節不對的話,魚不夠肥美,口感要稍差一些,我們當地人買海魚都是喜歡起個大早到漁港碼頭裡買的,因為那裡都是出海打魚的漁民們當天打撈上來的海鮮直接賣的,價格實惠而且還能購買到很多在市場裡買不到的「撿漏」海鮮,價格實惠,還是純野生的。
  • 重慶漁民捕獲21斤罕見掠食魚,兇猛力大售60一斤,網友:鱤魚
    烏江是我國西南的最大自然水系之一,是高原魚種和平原魚種兼具,因此,野生魚種類和儲量都極為豐富。 比如近日,重慶彭水一位漁民,在烏江裡捕魚時,就意外捕獲一條罕見的「怪魚」,並喊出「60元一斤」的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