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兩漢文化看徐州」。徐州歷史文化遺存比較豐富,特別是漢代三絕,即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最為有名。
目前徐州有兩座漢墓對外開放,分別是漢文化景區的楚王陵和鼓樓區龜山西麓的龜山漢墓。兩座漢墓都是建於山腹內,將整座山挖空,墓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今天我帶大家一起探秘兩座漢墓之一的獅子山楚王陵。
這是楚王車馬出行群雕
群雕主要依據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場景,由8匹銅馬、3匹石馬、9個銅人、2個石人組成。3個騎馬武士在前開道,楚王坐著由4匹馬拉的馬車居中,宰相乘馬車、2個騎馬武士護衛在後。
漢文化景區楚王陵大門口。
前面矗立著楚王雕像,門票90元,含楚王陵、漢兵馬俑和竹林寺三個景點。
獅子山楚王陵墓主的身份有爭議,主流觀點是第三代楚王劉戊,還有的專家認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
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的名聲不錯,可惜壽命太短,在位僅四年。第三代楚王劉戊參與發動七國之亂,兵敗自殺。史載其在服喪期間飲酒享樂,且嗜殺,絕沒有雕像塑造的那麼英明神武。
獅子山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為陵,鑿山為葬」,直接開鑿於山體之中。
是徐州地區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歷史及文物考古價值最高的一處西漢楚王陵墓。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之首,中國20世紀100項大發現之一。
左邊是獅子山楚王陵復原圖,右邊是東洞山楚王墓復原圖。
獅子王楚王陵南北長 117 米,寬 13.2 米,呈南北中軸線對稱式建築布局,從外到內依次為三層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門、甬道、側室、前堂和後堂等。
東洞山漢墓有三座墓室,其中王后墓未被盜,其餘被盜嚴重。
楚王陵內景
墓的上方用鋼管支撐形成一個保護頂,但是與秦始皇陵的巨大拱形不同,保護頂的高度有點低,因而顯得比較壓抑。
兩側有階梯通入墓穴,深度約有二十多米。
一入墓中,一股陰冷黴變的氣息撲面而來。
外墓道兩側的牆面近九十度般筆直,高度達十四米。當年古人可沒有挖掘機,全靠原始工具一鑿鑿挖出來的,這其中的人工耗費之巨大難以想像。
在燈光的渲染下,陵墓深處似乎隱藏著某種神秘的東西,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
二千多年過去了,楚王的屍骨還在嗎?亦或者他的魂魄還遊蕩在這幽深的墓穴中?
這是陵墓上方的天井。
楚王陵建成沒多久,就遭到了盜掘,時間大約在王莽時期。盜墓賊就是從天井處挖盜洞,一直挖到墓門口,盜墓水平之高,定位之精準,就連當代的專業考古人員都望塵莫及。
由於整座墓是在山腹中,再加上墓門口有巨大沉重的封門石板,盜墓難度極高。所以專家們認為盜墓的絕不是幾個十幾個盜墓賊所為,而是有組織的官盜行為。
我的腦海裡不禁想起曹操來,曹操在軍中設立「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在軍中成立了專門的盜墓機構。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軍方盜墓機構。但從楚王陵被盜這件事上,表明在曹操之前顯然也有類似的官盜,只不過不見於史書記載而已。
據說盜墓時,曹操都是親臨現場指揮盜取財寶的,而且出手非常狠,「所過隳突,無骸不露」。不過他自己的墓後來也多次被盜掘,也算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吧。
換一個角度拍天井
楚王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墓葬入口有陪葬墓,這種情況在全國還是首次發現。
在其中出土了「食官監印」印章,說明此人是負責侍奉和監督楚王膳食的官員,按照現在的說法類似於廚師長。專家從其殘留的牙齒推斷年齡大約在40歲上下,估計是殉葬。
把廚師長都帶入了陵墓,看來這位楚王百分百是個很在意美食的吃貨。
這張照片是從天井位置往下拍,圖中兩位遊客正在觀看牆上的介紹說明,他們位置旁不遠的牆內就是廚師長的陪葬墓。
以前在看《盜墓筆記》、《鬼吹燈》等小說時,對盜墓充滿了好奇,腦海裡曾想像墓室裡的各種機關陷阱,妖魔鬼怪,覺得盜墓一定是非常驚險刺激的。
但當我身臨其境時才發現盜墓簡直是一種苦差事,而且要膽大包天的人才行。一般人光是聞一下這墓裡的氣味都受不了,更何況身處這鬼氣森森、幽深陰暗的墓道裡,只怕有一點響聲就嚇得腿都軟了。
這是地宮主墓門口,裡面就是楚王營造二十年的地下宮殿。
按照漢代「視死如生」的喪葬觀,墓中復原了楚王奢侈的生活場景,共有墓室 12 間,裡面設施一應俱全,包括廚房、洗浴室、棺室、禮樂室、錢庫、印庫以及楚王嬪妃陪葬室等。
徐州的地理位置屬於北方,不過山腹裡的楚王墓依然有些潮溼,可能是前幾天下雨的緣故吧。雖然頭頂上沒有水滴滴下來,但看地宮兩壁和頂面都是溼漉漉的,像是被水衝洗過似的。
走在地宮裡能很清晰的聽到自己的腳步聲甚至能感受到心跳的節奏。地宮被燈光渲染的有些恐怖詭異,想二千年前沒有電燈,用火把照明的話又會使墓中的氧氣不足,那麼當年的工匠又是如何施工的呢?難道全是摸黑作業?
如果沒有了光,在這漆黑的地下,任何人都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之留戀,我想即使營造這豪華地宮的楚王也一樣吧?
按禮制諸侯王用三套棺材,即外棺、內棺和金縷玉衣。
楚王陵裡的外棺是玉棺,玉採自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的碧玉,數量達2095塊。一面髹漆,一面鑲貼各種形狀的玉板。玉棺極為罕見,全國就兩具。
楚王陵主室被盜十分嚴重,當考古人員進入墓室時,發現楚王的玉棺已被打開,玉片和殘骸散落一地,現場慘不忍睹。
這是陳列在徐州博物館裡復原後的玉棺,玉棺長280釐米,寬110釐米,高108釐米。
雖然主墓室被盜嚴重,但內墓道的三間耳室幸運的沒有被盜掘,總計出土金銀器、銅鐵器、玉器、漆器、陶器、骨器等各類遺珍2000餘件,由此可以推斷楚王的隨葬品是何等豐富!
這是S 形玉龍佩,以和田玉雕琢而成,非常精美。
自戰國以來,龍是玉器中經常出現的題材,我一直認為在中國古代,龍這種生物肯定存在過。龍的造型戰國秦漢時期與明清時期差異很大,明清的龍其實是各種動物的集合體。
古人認為穿上玉衣可使屍身不腐,從而留住魂魄,在陰間延續原來的生活。王侯貴族為了追求永生,都用「珠襦玉匣」下葬,導致了"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的出現。
我當年學歷史的時候,書上曾有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介紹。不過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 片,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而徐州楚王陵的這件玉衣則用了4248片玉片,是目前國內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美的一件。
楚王陵被盜時金縷已被抽走,只剩下玉片散落一地。盜墓者之所以沒拿走據說有兩個原因,一是玉衣象徵著王權,沒人敢買,留著還容易招來殺身之禍。二是玉衣已沾染上死者的血肉,對盜墓者而言很不吉利。
這是楚王陵中"金縷玉衣"的頭部特寫,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當然裡面已經沒有楚王的骨骸了,楚王費盡心思恐怕沒想到最終還是一場空。
有關徐州漢墓之一的獅子山楚王陵就先介紹到這,文中所有照片都是本人所拍,大家喜歡嗎?喜歡的話就請點讚轉發讓更多的朋友們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