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公眾號的第107 篇文章
勒次K哥帶你去綦江探探
吾等非智者
悟不透所有人生哲學
也非禪者
不能釋然塵世一切。
唯一能做的
就是在行走路上踏著生活的瑣碎
拾撿快樂的碎屑
踩著人生的煩惱
遇見每一份美好!!!
對於綦江,可能由於它丹霞地貌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獨特魅力,總是頗受喜愛,古劍山、老瀛山、蓮花保寨、白雲觀…等眾多景區,大山大水的分布更是孕育了眾多經典的徒步線路,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就是其中一條頗有特色的行走線路,獅子山牯牛背母子環。
關於高青
高青,原屬綦江下的小鄉鎮,後來歷經撤鄉並鎮等基層行政劃分,現劃歸綦江郭扶鎮,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水縱橫,植被茂盛,田野豐沃,夏天乃避暑好去處,境內有獅子山、天保寨、牯牛背等眾多待開發景點,故有「住在高廟,玩在高青」之說。
五個車24個人在四公裡集合完畢,自主城出發,經高速到雷神店下道,再從新修好的旅遊公路經郭扶鎮到高青,大約兩個小時就到了原來的高青鄉所在地,場鎮不大,依稀還能看到許多老房子老標語。
在高青場上等待小夥伴的間歇,在場鎮上閒逛打探了一番,老式的糧站褪去喧囂,靜靜的沒落於角落。
糧站的盡頭已經被所有人改成了豬圈,兩隻臭烘烘的黑白雙煞莫名其妙的看著突然造訪的我,搞不懂你們勒些吃飽了撐著沒事瞎逛的人。
糧站的窗戶還是木框鐵棍做欄防偷盜,外罩一層木窗玻璃防止蚊蟲鼠蟻。
街上的老房子所剩不多,但是街上人們的生活還是很悠閒,年輕的下地操持農務,年老的在家裡幹點家務幫襯一下,自煮的花生味道還可以喲。
閒逛獅子山
獅子山,雄踞於綦江郭扶鎮高青場北面不遠處,遠眺獅子山,獅頭朝東,獅尾指天,真是一頭巨大威武的雄獅,巍然屹立,怪石嵯峨,重巒疊嶂。由於公路只通到了山腳,到山上還得徒步,每年都有不少旅行愛好者來遊玩。
眼瞅著時間不早,太陽的威力開始顯露,一行人收拾好出發,穿過場鎮岔路口右拐進去獅子山的公路,路邊有些許老房子留存,還有一座關了門的小廟,很有味道。
高青場到獅子山現在早已是打好的水泥路直通山下,一路上標牌指示還是好找,遠遠的望見獅子山高高臥在山間。
天氣略微有些炎熱,做好各種防曬措施的小夥伴腳步邁得很輕快。
順著公路五分鐘左右,就到了山腳下的小路起點,有標牌指示,春夏之際草木茂盛,原來的古道掩映於其中宛如羊腸小路。
古道兩旁開滿各種野花,也長滿許多荊棘,其間還夾著過路黃、車前草等日常中草藥。
在燥熱的陽光下一行人悶頭趕路,很多就到了一大片突出的巖石下,許多燕子在此落巢為家繁衍生息。
獅子頭和獅子尾處坡陡崖峭,險要處各有一道石寨門,分別被叫做大寨門和小寨門。大寨門上鐫刻有 「天保寨」3個字,渝黔古道石階穿過大寨門而上。
天保寨前石壁上有摩崖石刻 「飛龍仙山」四個大字和龍形圖案,未見落款,有人說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題寫的,不過無據可考。另外還有獅子頭處的觀音殿、山頂的飛龍禪寺和通往獅子巖水庫大道上的觀音巖幾處石刻。
傳說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大軍轉戰入川,親自領了一隊人馬到獅子山上查看地形,清軍調集了數倍於太平軍的兵力趕來圍剿。由於大霧使清軍不知虛實而未攻打太平軍,有人說是上天幫助保住了石寨,保全了太平軍。後來,人們便把石寨命名為「天保寨」鐫刻在石寨的大寨門門楣上。
古道連接著寨子和山下的鄉村,古寨地處要衝,曾一度是歷史上西南地區的重要驛站。後來,隨著川黔古道的消逝,古寨才逐步沒落,靜悄悄地躺在深山幽徑中數百年。
略作修整穿過大寨門之後,循著路邊岔路口左轉上山,然後穿行在密林中,去找尋那些遺失山間的鳳凰要塞。
鳳凰山一帶風景是川黔古道上一座著名的山寨要塞,曾經護佑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今大多數的寨子遺存已然留存不多。高居山頂要塞的烽火臺,也已經是狼煙不在,斷壁殘垣。
從烽火臺迴轉到樹林中的路口,沿著標牌指示繼續往獅子山背行去,一路的杉樹林高大挺拔,頗有些北歐森林的樣子。
若是來些高手,好好創作一番,此地該是出片的場景,和史詩大片的畫面有的一拼。
火辣辣的陽光炙烤著大地,幸好這些綠林青山給予了大家足夠多的陰涼。
前去尋找數字尾巴的石筍未果,意外發現獅尾的小寨門,倒回沿著原路返回,繼續我們的行走和探索。
靜候這一片陰涼,獨享這份寧靜悠閒,現實安穩歲月靜好在這一刻並非是夢想。
獅子山頂高低起伏不大,行走其中轉起來趕腳就像是在南山裡,還是頗為輕鬆愉快。
一路的枯枝敗葉鋪就的道路鬆軟舒適,行走的腳步也更加輕快。
再次轉回到埡口的杉樹林,需要原路返回到天保寨門的主路上。休憩的小夥伴初次合照一張,以記錄那些有緣相會的日子。
獅身人面像
獅子山,其獅頭處一塊巨石,從側面看,口眼鼻輪廓分明,比例分布「適中」,仿若人像,惟妙惟肖、渾然天成。
省去在獅子山打探的行程,從天保寨門的古道進來,順著向下的階梯前行不過數分鐘,右手邊的崖壁上就是獅子山最有魅力的景點-獅身人面像。
站在獅子頭部的巖石平臺遠眺,山下的群山魏巍,梯田層層疊疊堆放在山間丘陵和臺地之上。
不會「撩漢子」的妹兒不是好模特兒,濃眉大眼的大帥哥值得你擁有。
給「爺」笑一個唄,與其在山頂展覽千年,不如陪我縱情一刻。
屹立山間,閒看雲捲雲舒,靜看青山擁翠,一一記錄鳳凰山的一草一木。
蘑菇石,因形狀似蘑菇,栩栩如生,頗有些特色,石筍屹立,噶斯特地貌的魅力就在如此。
從蘑菇石往下,一邊的巖石形如突出的鷹嘴,俯視蒼茫大地。
在鷹嘴巖略作停留,打卡完山上的景點,已經是晌午,一行人順著古道開始下山。
想著農家樂的美味誘惑,下山的節奏被拉的很快,獅頭到公路邊走的快也就十分鐘的樣子就搞定。
路邊的石頭農房,木製欄杆,黑瓦屋頂,妥妥的是家鄉的老屋即視感。
正是最熱的時候,行走的路上上曬下烤,宛如行走的烤肉,同行的小夥伴還是頗為給力,點讚。
下至山下,循著公路往高青場上返回,暴曬的公路之上少許的樹木留下的濃陰真的是一種奢侈。
行至中途,路遇一農家婆婆,看到她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和婆婆。94歲的高齡的婆婆,身子骨硬朗的很,趕快去合照了一把沾沾壽運,希望婆婆更加長壽。
歷經半個小時的頂著烈日前行和倒騰,終於趕到農家樂,早已備好的農家菜上桌,小夥伴大快朵頤,盡情享受美食的安慰。
採自獅子山的山胡椒,搭配農家高山土豆,讓小夥伴盡為美食的俘虜。
吃飽喝足之餘,小夥伴在農家略作休息,安逸的坐在欄杆上,任那山間的微風拂過身心,盡情的享受飯後的悠閒時光。
人在囧途
如果說上午的行程可以說是人在迷途,那麼下午的行程可以說是人在囧途,自打農家樂出來開始,在當地好心人的指引下,我們的悠閒之路越走越遠。
從高青場穿過,想著節約時間去山下的東溪古鎮,於是省略了軌跡指引跟著當地人的指引,下至河溝開始探索。
略微有些坎坷的機耕道路讓我們放棄了駕車到山下,於是只有繼續選擇頂著烈日徒步行走。
機耕道路上略微有些荒涼,時不時有三兩家人戶,黑瓦石牆的農家房屋滿是鄉村味道,長勢喜人的玉米隨風搖曳。
順著公路穿行在機耕道上一個多小時,漸漸接近軌跡中的目的地,遠遠的就可以望見遠處的山巔。
行至機耕道路的盡頭的,小路往前不遠就連接著山下的登山步道,待到所有的小夥伴都趕到,一行人開始今天最後的精彩片段。
從山下的步道漸漸攀升之最高點的牛頭處,回望山下的步道和遠山,寬闊的視野讓人心曠神怡。
獨坐牛頭之山間,看山下鄉村阡陌,良田沃野千裡。
獨坐牛頭之山巔,看青山層巒疊嶂,山間野趣自然。
暴走牯牛背
牯牛背,海拔在1200米左右,因山形奇特,形狀如牛背,故被稱之為牯牛背。山體有3條明顯的脊線,屹立山間,稜角分明。
從牛頭繼續順著若隱若顯的山脊道路往前探索,密林中的道路在光影下的魅力無以倫比。
山脊波狀延綿,錯落有致,最寬處約4米,窄處僅2米,脊背兩側光滑陡峭,由上往下5至30米的巖體上偶有灌木野草生長其中,大部分山體裸露,陽光下,背脊耀眼炫目,特別是雨後,裸露的山體周身通紅,就像幾頭牯牛臥在大山中。
牯牛背山下有很多人家,山地外加人工的改造,形成了大量漂亮的梯田,若是耕田插秧的好時節,那又是另一番美麗的景象。
對於牯牛背,K哥很早就被安利了,這次終於成行,一覽牯牛背的雄姿,真的是不虛此行。
牯牛背山勢險峻,山形奇特,當屬綦江眾多丹霞景觀中的精品,當你順著陡峭的小道攀登到寬不過20釐米狹窄的「牛脊梁」上,你會體驗到不一樣的心驚膽戰。
好個牯牛背,險過西華山。牯牛背號稱重慶綦江的華山,端的是險峻得很。
行走的路上,一起看最美的風景,撿拾最美麗誘人的風景。
因為脊背光禿溜圓,垂直高度均在40米以上,沒有護欄,許多初登牯牛背者膽戰心驚,踟躕而行。
站在牯牛背上,宛如牛背上小小的跳蚤,給死氣沉沉的牯牛背增添了些許活力。
大聲呼嘯,向遠山SAY HI!感謝大自然的魅力,無私饋贈我們如此誘人的風景。
繼續穿行在牯牛背上,遠處的山頭還有個更小的牛背,加上前面的大牛背,宛如兩大一小的最優家庭組合,靜靜的臥在山脊之上享受涼風的照拂。
堅持行走,書K哥的初心,不能未來多長,變化怎麼樣,希望所有的小夥伴一起行走,可以一起留下所有美好的瞬間
大多數膽小恐高的小夥伴停留在最大的牯牛背上,其餘的小夥伴在後面的兩個脊背上大肆創造打卡。
牯牛背因其獨特的險峻特色,當地還流傳著「好個牯牛背,險過西華山」的說法,又有人說「牯牛背是綦江的華山」。
感謝牯牛背的真情接納和神秘展現,示愛青山,希望可以一直山清水秀;表白鄉村,希望新農村建設持續提升。
打卡完畢牯牛背最有味道的脊背,一行人開始抵攏倒拐行進在牯牛背返回的路上。
牯牛背上有許多中國特色的石刻,或是愛情表白,或者真心祝福,抑或僅僅是打卡裝逼照。
行走的路上,永遠保持一顆好奇探索的心,去細細品味生活中本真。
行走在自己的路上,做自己的女王,生活原本都是需要傲嬌的。
踏上光滑而窄小的牯牛背,盡情飽覽山水風光,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在牯牛背上打卡創作了許久,在意猶未盡之中開始啟程下山,繼續最後的行走線路,下一次再來,看夕陽西下,倦鳥歸林。
人在歸途
前路猶未竟,歸途正當時。很多時候,行走路上的你意猶未盡,卻又不得不踏上歸途。收拾好心情,下次再出發吧。
牯牛背現在已經是名聲在外,隨時都有前來打探的遊客,下山路上正好還遇到一群上山看夕陽的遊客,祝你們好運。
下山的道路相對要輕鬆許多,許多上山去牯牛背的人正是從此路上山,而我們勒些徒步愛好者卻反其道而行之圍著牯牛背恰哈走了一個環線。
一直沿著軌跡在半山腰穿梭,穿過羊腸小道,也走過密林步道,更是鑽過荊棘密布的小路,不管道路怎樣,那都是收穫。
路遇千腳蟲一隻,未作過多的打擾,繼續前行往山下行去。
路邊的梨子樹很多,光禿禿的樹枝上掛著三五幾個青果,品種很奇特,不知道成熟的時候口感如何。
在山腰道路上穿行了一個小時的樣子,終於下到山下的公路口,路邊農家樂裡收集留存的各種農家器具很有味道,老式中藥箱子上的標語很有醫德仁心。
自上山的時候驚鴻一瞥,恰好看到了國道邊上古樸的石拱橋,於是一直在計劃要去看看。從高青下山的途中,一直關注路邊的狀況,待到古橋的位置,一行人下至橋邊打卡一番。
石拱橋由於地形限制,高差很大,兩邊的基座修的很高,古橋兩盤的欄杆已在漸漸損壞,但是依舊不影響其使用功能,也許多年以前此橋還是重要的交通紐帶。
一天的行程漸漸接近尾聲,在石橋上合影一張,留下此行最後的探索記錄。感謝所有小夥伴的付出,一期一會,我們下次再會。
【關於交通】:
主城—經渝黔高速(雷神店下道)—210國道—篆坭路—綦江高青,行程時間約為兩小時,其後就開始你行走的腳步吧。
【關於景點】:
牯牛背+獅子山:獅身人面像、蘑菇石、鷹嘴巖、天寶寨等必打卡景點,牯牛背和獅子山都是一個環線,全程預計15公裡以內。
【關於線路】:
個人覺得最佳的建議就是早上到了高青開始從獅子山尾巴處的小寨門進入獅子山,穿行到烽火臺,再天寶寨打卡迴轉到獅身人面像這裡下山回到高青;農家樂午飯後下午再經高青場岔路口逆時針從兩河這邊上牯牛背,最後下山從永盛返回高青,全程預計耗時六七個小時。
【關於食宿】:高青有許多的農家樂,可以住宿和用餐,人均費用也不高,相對比較經濟實惠,夏天還是避暑的好地方,相關資料都可以網上百度查詢到。
——2019年6月綦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