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2年。其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並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關於作者:
詹姆斯·喬伊斯,愛爾蘭作家、詩人。1882年2月2日出生於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
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描寫下層市民的日常生活,顯示社會環境對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毀滅。
自傳體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1916)以大量內心獨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圍世界。
代表作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表現現代社會中人的孤獨與悲觀。
後期作品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1939)借用夢境表達對人類的存在和命運的終極思考,語言極為晦澀難懂。
他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的裡雅斯特、羅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語和為報刊撰稿餬口,又飽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幾乎完全失明。其作品結構複雜,用語奇特,極富獨創性。
小說《尤利西斯》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遊蕩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時刻畫了他不忠誠的妻子摩莉以及史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的心理。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史蒂芬已經有了一個生理上的父親西蒙·迪達勒斯,但是史蒂芬只把他當成肉體上的父親,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成熟,也可以成為一名父親,然而,由於父親西蒙·迪達勒斯的批評和缺乏理解並沒有成功。因此史蒂芬所尋找的父親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父親,這個父親可以允許史蒂芬自己也成為一名父親。布盧姆尋找兒子從很大程度上講則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後代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續香火。由此可見,史蒂芬和布盧姆兩人都希望通過尋求為父之道來鞏固他們各自的身份。
喬伊斯通過描述一天內發生的單一事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的縮影,通過對一個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變化的細緻刻畫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悲與喜,英雄與懦夫的共存以及宏偉與沉悶的同現。
對這部小說較為貼切的評價是這樣說的,「所有有趣味的小說中最難懂的一部,同時也是難懂的小說中最有趣味的一部。」
心理分析大師容格讀完《尤利西斯》後,曾給喬伊斯寫信:「我花了三年時間才讀通它。我很感激你寫了這部書,我從中獲益不少。但我大概永遠不會說我喜歡它,因為它太磨損神經,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寫作時心情是否暢快。我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我對它感到膩煩。讀的時候,我多麼抱怨,多麼咒詛,又多麼敬佩你啊!全書最後那沒有標點的四十頁真是心理學的精華。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會把一個女人(摩莉)的心理捉摸得那麼透。」
人稱《尤利西斯》為「天書」,其晦澀可想而知。當年喬伊斯寫它時,就以努力讓大家看不懂為己任,1994年的中譯本裡僅注釋就有5991條。
難讀懂是真的,文學神作也是真的。多數人觀看途中都會選擇棄看,但還是推薦各位讀者去看一看,體驗一下。讀不懂沒關係,把這本書推薦給你朋友,或者關係不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