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們!大家好!小編喜歡歷史也想要更了解歷史,將推出以歷史為題的《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文章系列,來和大家一起了解分享我國古代史。
前幾天我們發布了春秋時期能力較強的五個諸侯,簡稱春秋五霸。接下來我們來到戰國,我們來講一講戰國時期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戰國時期?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東周列國諸侯爭鬥激烈的時代。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時間界限,僅依歷來慣例,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三家分晉為起始標誌,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 。
戰國時期人口大約在三千萬以上 ,公元前249年戰國七雄面積合計為218萬平方公裡 。
戰國時期的形式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魏國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戰國是中國的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歷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姜姓齊國,中原姬姓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後面的文章我們會專門來講戰國七雄)。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
時代的進步
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並進使用,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展,而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農業進一步發展,各國人口增多。手工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大力發展。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諸侯國兼併土地戰,爭奪生存空間,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
大事件
韓、趙、魏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國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智伯瑤執政後,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裡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一代留下來的產業,到手的東西說什麼也不能再交出來。」
智伯瑤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遊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遊築起壩,攔住上遊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裡去了。
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裡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現在追隨給智伯瑤,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裡,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裡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溼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裡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裡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
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吳起
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
但在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最後吳起被射殺,變法以失敗告終。
楚國衰落,楚悼王用吳起變法。吳起(約前440年-約前381年),衛國人,在衛國謀求發展不成,投奔魯國,在曾參門下學習,娶齊田居兒為妻,因未回家奔母喪,曾子中斷了師生關係。魯穆公用他為將,他殺妻求將。到魏後參與李悝變法。前383年,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痤排擠,離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祿,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託,也日益強盛了起來 。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
變法內容是:
制定法律並將其公布於眾,使官吏民眾都明白知曉。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讓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效力 。
禁止私人請託,統一楚國風俗 。
廢除「兩版垣」,改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西北)
田氏伐齊
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公元前532年,陳國公族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齊國當國的呂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桓子對齊國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窮孤寡者,私與之粟」,取得公族與國人的支持。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桓子之子田乞(田無宇的兒子,即田僖子)用大鬥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于田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田成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朝政,又以「修公行賞」爭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絕祀。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
於是,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立木為信
商鞅變法的法令雖然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布。
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隨即便出示布告:
「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
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
商鞅又出示布告說:
「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
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兩黃金(黃銅)。
施展變法
頒布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頒布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 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第一次變法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
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
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即公元前349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鄉關莊和御寶屯一帶)遷至鹹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鹹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個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影視劇中車裂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成語《圍魏救趙》就是出自於這次戰役
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的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後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馬陵之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南梁在汝河上遊,秦朝後稱梁縣,今屬汝州。韓魏兩國在此爆發激戰,雙方統帥是韓孔夜和襄疵,並非《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說,是龐涓領兵攻打韓國。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 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但根據《戰國策 南梁之難》記載,韓國並非得到齊國允諾才主動出擊五次戰敗,而是齊國暫時坐山觀虎鬥,等到韓國五次戰敗後才出兵救援。獻計者也是張丐,並非孫臏或田忌。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中,也沒有記載孫臏、田忌和龐涓參與了此戰,馬陵之戰雙方的統帥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魏國兵力沒有記載)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 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 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 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孫臏在馬陵之戰所用的戰略,其實便是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勢篇」所說的「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虛實原則於實戰的運用。
徐州相王
公元前342年,魏進攻韓國,韓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重複「圍魏救趙」故事,在馬陵(今山東郯城)再次重創魏軍,魏國精銳盡失,秦國乘機向魏國發動進攻,佔領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河西之地。魏國迭遭慘敗,元氣喪盡,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不得不對中原各國轉取友好政策。山東諸國懼怕強秦東來,接受了魏國的善意。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三十七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惠王並改此年為後元年(前334年)。這標誌著楚國自楚武王以來作為諸侯國裡唯一稱王者地位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前333年,楚威王領大軍伐齊,趙國、燕國乘機出兵攻齊。
張儀破齊楚盟約
張儀對楚王羋槐說:「大王如果能聽我的建議,斷絕與齊國的聯盟,我講請獻商、於六百裡地的割讓給貴國。讓秦國的美女為大王的侍妾,秦、楚嫁女娶婦,結成兄弟之邦。」
楚王高興地同意了。群臣皆賀,惟有陳軫面色沉重。
楚王生氣地說:「寡人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六百裡地,你為何不高興?」
陳軫說:「以我看來商、於之地還沒得到,齊、秦就會聯合起來,一旦齊、秦結盟,那我們的災難就來臨了。」
楚王問:「你說說理由。」
陳軫說:「秦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我們與齊國聯盟。若今日破壞盟約,那麼楚國就孤立了,秦國又怎會怕我們而割六百裡給我們?張儀到了秦國,一定會食言。那樣,楚國北與齊國絕交,而西面又秦這個憂患,就怕到時兩國會一起來攻打楚國。大王不如明面上假裝與齊國絕交,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接收土地,等給了我們土地,再與齊國斷絕關係也不晚啊。」
楚王說:「你給我閉嘴,什麼都不用多說了,看我怎麼得到土地吧!」
於是,楚王授相印給張儀,並與齊國斷了盟約,又派一個將軍隨張儀去了秦國。
到了秦國,張儀假裝從馬車上掉了下來受傷,閉門養傷,三月不上朝。
楚王聽說了後說:「是不是張儀認為我跟齊國斷的不夠徹底。」 就派勇士宋遺借用宋國的身份,朝北大罵齊王。(要斷絕關係為何要借用宋人的身份,書裡語焉不詳。)齊王大怒,轉身與秦王結盟。
張儀還朝,對楚使者說:「你怎麼還不去接受土地,從某地到某地,共六裡。」 使者聽了很生氣,報告了楚王。楚王火冒三丈,要發兵攻打秦國。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說話了嗎?攻打秦國不若用一個城市去賄賂它,然後一起合力攻打齊國,這樣我們雖然亡地於秦,但是從齊國得到了補償。如今我們既與齊國斷交了,又去責備秦國欺騙我們,那麼等於是我們促進了齊、秦的聯合,到時他們一起攻打我們,國必大傷啊。」
楚王不聽,派大將屈匄(同「丐」)討伐秦國。秦也發兵,任命魏章當統帥迎戰楚國。
影視劇中的張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他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蘇秦合縱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秦、齊再次聯合。十月,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前287年初,齊取消帝號,恢復稱王。而秦仍使用帝號,自居於天下諸侯之上,激起各國不滿。趙相李兌又出面約趙、齊、燕、韓、魏五國合縱攻秦。五國出兵各有打算,因而貌合神離。軍隊行至滎陽、成皋便不再前進。為了破壞五國合縱,秦設法離間籠絡合縱各國,趙、韓、魏都有所動搖。齊遂派蘇秦去遊說,五國終於合縱攻秦,迫使秦國廢除帝號,並將以前所取佔溫、軹、高平歸還魏國,與五國媾和。秦國再次遭受重大挫折。深受齊湣王信任的蘇秦仍忠於燕,並暗中為燕效勞。他採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從而為前284年樂毅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
齊、楚與魏聯手滅宋國
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宋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
秦破楚國都城郢
鄢郢之戰,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
在戰爭中,秦將白起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取得攻楚的戰略主動。秦軍孤軍客戰楚境,期於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採取掏心戰術攻入楚國,並採用了決水攻城的戰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然後沿長江東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國國都郢,焚毀楚國的宗廟和夷陵,取得最後的勝利。
此戰,秦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削弱。
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
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從秦國出兵使韓國割讓上黨到秦國獲勝,耗時三年。而長平之戰僅僅持續了5個月,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趙王由於戰爭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固守不戰使趙國蒙羞。秦見趙國固守不戰,便派間諜散布廉頗投降的謠言並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於是趙王不聽虞卿和藺相如等的諫言,執意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
秦滅邯鄲
公元前258年:秦滅邯鄲。
秦滅西周
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jiū,糾)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眾就向東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
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裡。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秦滅東周
戰國後期秦國因東周君主欲謀伐秦而起兵攻滅東周的戰爭。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因東周君與諸侯謀伐秦,秦相呂不韋率兵吞併東周於鞏(今河南鞏縣西南)東西皆為秦所滅、秦又攻韓,奪佔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滎陽。並設三郡。
秦滅韓
公元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一舉攻克韓都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佔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荊軻刺秦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節拍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鹹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
秦滅魏
秦國已吞併了巴、蜀、漢中,西南越過宛城到達郢都,設置了南郡;北面屬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並且吞滅了二周,在其故地設置三川郡,秦王 贏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始皇帝三年,魏國攻打趙國,取五城,並將其中兩城送給秦國。始皇帝七年,魏國攻擊齊國,取濟下,犯濟南,秦國趁機攻擊魏國,取兩城。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魏,齊兩國發生戰爭。魏國出兵攻齊,接連打下齊國的13座城池,而秦國以救齊為名,藉機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魏國,先後攻取了魏的支陽、在陽(南陽西北)、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北)、北安(河北陽原縣東南)、陽晉等邑,漳水以北流域已為秦所佔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國又大舉向魏國進攻,一直打到渤海灣,魏國軍隊潰敗,不能再戰,在此一戰中,秦國直接將六國一斬為南北兩段
秦王贏政二十一年,秦軍在攻佔燕都薊、取得北方決定性勝利的同時,將主攻方向轉向南方。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楚北部地區(今河南南部)佔領二十餘城。在予以一定打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保障了攻魏秦軍的側背安全後,即回軍北上,揚言要從河北邯鄲進攻魏國,魏王將主力放在河北。趁魏國40多萬主力全集中在北方防禦秦軍,於二十二年突然南下進襲魏國,繞過楚國38座城池,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安陽邑。秦軍封鎖黃河,阻擋了北方援軍的南下。城內的魏軍依託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殊死抵抗,最後戰敗;魏國主力之後被王翦發動的平陰之戰消滅,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碭郡。
秦滅楚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乘楚國內訌之機,分兵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一軍進攻平輿(今河南平輿西北),蒙武率一軍攻打寢(今河南固始縣沈丘東南),均擊敗楚軍。李信又攻鄢郢(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疑為郢陳),再破之。於是引兵東,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揮軍尾隨秦軍,追擊三天三夜,乘秦軍輕敵無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佔其兩座營壘,殺死7名都尉。李信帶殘兵逃回。
秦王嬴政認識到楚雖已衰弱,但畢竟地廣人眾,仍具有一定實力,非輕易可滅。他親赴頻陽(今陝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請其統兵出徵,並按其要求調軍60萬歸其指揮。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次進攻楚國。楚國徵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在平輿與秦軍決戰。秦王在郢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督戰。王翦採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並關心其飲食、起居,注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的體力及戰鬥技能。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
王翦抓住戰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此處素有爭議)。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佔領越國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秦滅趙
秦滅趙之戰,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國攻滅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戰役。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以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接著揮軍北進,為趙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趙地饑荒,長途跋涉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秦滅燕
秦王嬴政遂派王翦與辛勝率軍大舉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代聯軍。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又增加兵力,王翦率軍一舉攻破燕都薊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渾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國衛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鑑於燕趙殘餘勢力,已成囊中之物,為集中兵力對付魏楚,故暫停進攻。
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魏之後,秦王趙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秦滅齊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軍攻滅齊國(今山東境)的作戰。 戰國末年,秦國軍隊所向披靡,一一翦除韓、趙、魏等國。齊國遠離秦國,在秦軍大肆兼併時,獨居齊地一隅,對秦不作防備。公元前221年,王賁率兵從北面進入齊境,避開齊國的主力,齊王不戰而降。至此,嬴政統一全國。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長。秦國於武王二年(前309)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將軍。楚國一直以令尹為最高官職,柱國或上柱國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國以一級的武官為尉,或稱國尉、都尉。國君的秘書稱御史,並有監察之任。郡縣的設置更為普遍,逐漸形成以郡統縣的格局。原來,官吏世襲,各有封地。戰國中期開始,國君對各級官吏改為給以一定糧食作為俸祿,或賞給黃金、錢幣。同時形成璽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璽為憑,調動軍隊以兵符為據。從而將一切權力集中於國君之手。縣以下,有鄉、裡、居的組織。鄉有三老、廷掾,裡有裡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編制,五家為一伍,有伍長,十家為一什,有什長。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戰國時期發生的有名或者對結果有直接影響的事件
下期我們開始講戰國七雄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請關注小編
更多歷史資料信息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