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呼蘭河傳》是一部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在寂寞苦悶和懷念的心境中,身體上帶著病痛完成了此作。作品通過追憶家鄉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講述了蕭紅童年時家鄉的故事。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散文詩的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樸實無華的語言,成就了她回憶似巔峰之作。
蕭紅以自己童年的視角和特有的超強記憶力,用辛辣諷刺幽默的筆觸向我們掀開了她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即落後又充滿溫情的即偏遠又熱鬧的家鄉小城。
在文章中蕭紅多次提到「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客觀的環境使她感到荒涼,滿院子蒿草,草叢裡有蟲子瞎鬧,破東西到處亂扔。下起雨來,滿院子的蒿草看上去朦朦朧朧,混混沌沌的,飄散著白煙。蕭紅家的房子多,院子大,家裡人少。
蕭紅家分為東西兩院,東院新房子自己家住,西院都是一些舊房子所以租出去。租給養豬的,碾磨的,趕大車,還有開粉房的。寂寥的院子開始熱鬧起來,給蕭紅寂寞單調的童年增加了無窮無盡的樂趣色彩。
那麼,在這個院子的周圍生活著一群什麼樣的人呢?這些人,又有著怎麼樣的或悲或喜的生活呢?又有著什麼樣的命運呢?在這院子裡的周圍雖然有一群人卑微的活著,但窮苦的生活總是有值得他們開心的事情,如漏粉的人家因為房頂長蘑菇欣喜若狂,揚揚得意的向眾人炫耀;老胡家因為有一輛馬車,又因為人丁興旺所以成了眾人羨慕的對像。
蕭紅家的三間破草房在她家的西南角上,租給一家開粉房的。那破房子像遠離人群的一個人似的,孤伶伶的,毛手毛腳的,歪歪斜斜的,看上去充滿了悲涼。這全院子最殘破不堪的房子,它像可憐同情這窮苦人家似的,居然能提供食物上的饋贈,一到下雨天房頂長蘑菇。他們歡呼雀躍地上房頂像上山一樣一採蘑菇還很多。
全院子的人們都羨慕,表示很稀奇,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租這長蘑菇的房子,還無比暢想著這新鮮蘑菇的各種各樣的吃法。這房頂太不結實了,露了洞,上一秒還驕傲的採蘑菇,下一秒狼狽不堪的,自己的鞋順著洞掉進屋裡煮粉的鍋裡。這一有意思的景觀,還無比歡喜的給大家提供了精神上的樂趣。
這房頂雖然能產蘑菇,但漏雨屋子裡漏得像水罐似的,哪都是溼的。好在住在這裡的都是粗人沒有好鞋襪,沒有好行李,一個個像雜草一樣,像小豬似的,不管好賴地吃著粗飯,不管好賴的住在這裡,不管多麼惡劣多麼糟糕的環境也能生存,有著無法擊垮的生命力。
這粉房裡的人們還能苦中尋樂,可能想在苦的生活中渴望挖掘出自己的快樂。像鼓舞自己似的,他們一邊幹著活一邊唱著歌,好像是歡笑中流淚,流淚中歡笑。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的發出「人生苦多樂少」的模樣。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得意。不得意能怎麼樣?這歌謠像一朵紅花孤單的開在牆頭上,看著鮮豔明亮,細細品味卻突出了荒蕪與寒涼。
這破草房日益腐朽的樣子,一颳風下雨喳喳的山響。房子在寂靜的半夜也像活物似的,嚓嚓地要倒,對於這樣的危險,睡在這破房子的人像狂猛的勇士一樣生死不怕,一天天樂呵呵住在這裡。
最後大家的談論是,那下等的粗人,最適合住這樣的房子。安於現狀的他們不去考慮房子倒與不倒,知足常樂的想那是太遙遠的事情。簡單的想擁有光明,吃飽穿暖,但也難以滿足實現自己的願望。
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蕭紅在文章中多次重複提到「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每到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蓼花,所以引來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