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呼蘭河傳》中對人們生活狀態的深刻反思

2020-12-15 紅霞閒談

蕭紅《呼蘭河傳》是一部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在寂寞苦悶和懷念的心境中,身體上帶著病痛完成了此作。作品通過追憶家鄉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講述了蕭紅童年時家鄉的故事。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散文詩的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樸實無華的語言,成就了她回憶似巔峰之作。

蕭紅以自己童年的視角和特有的超強記憶力,用辛辣諷刺幽默的筆觸向我們掀開了她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即落後又充滿溫情的即偏遠又熱鬧的家鄉小城。

在文章中蕭紅多次提到「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客觀的環境使她感到荒涼,滿院子蒿草,草叢裡有蟲子瞎鬧,破東西到處亂扔。下起雨來,滿院子的蒿草看上去朦朦朧朧,混混沌沌的,飄散著白煙。蕭紅家的房子多,院子大,家裡人少。

蕭紅家分為東西兩院,東院新房子自己家住,西院都是一些舊房子所以租出去。租給養豬的,碾磨的,趕大車,還有開粉房的。寂寥的院子開始熱鬧起來,給蕭紅寂寞單調的童年增加了無窮無盡的樂趣色彩。

那麼,在這個院子的周圍生活著一群什麼樣的人呢?這些人,又有著怎麼樣的或悲或喜的生活呢?又有著什麼樣的命運呢?在這院子裡的周圍雖然有一群人卑微的活著,但窮苦的生活總是有值得他們開心的事情,如漏粉的人家因為房頂長蘑菇欣喜若狂,揚揚得意的向眾人炫耀;老胡家因為有一輛馬車,又因為人丁興旺所以成了眾人羨慕的對像。

蕭紅家的三間破草房在她家的西南角上,租給一家開粉房的。那破房子像遠離人群的一個人似的,孤伶伶的,毛手毛腳的,歪歪斜斜的,看上去充滿了悲涼。這全院子最殘破不堪的房子,它像可憐同情這窮苦人家似的,居然能提供食物上的饋贈,一到下雨天房頂長蘑菇。他們歡呼雀躍地上房頂像上山一樣一採蘑菇還很多。

全院子的人們都羨慕,表示很稀奇,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租這長蘑菇的房子,還無比暢想著這新鮮蘑菇的各種各樣的吃法。這房頂太不結實了,露了洞,上一秒還驕傲的採蘑菇,下一秒狼狽不堪的,自己的鞋順著洞掉進屋裡煮粉的鍋裡。這一有意思的景觀,還無比歡喜的給大家提供了精神上的樂趣。

這房頂雖然能產蘑菇,但漏雨屋子裡漏得像水罐似的,哪都是溼的。好在住在這裡的都是粗人沒有好鞋襪,沒有好行李,一個個像雜草一樣,像小豬似的,不管好賴地吃著粗飯,不管好賴的住在這裡,不管多麼惡劣多麼糟糕的環境也能生存,有著無法擊垮的生命力。

這粉房裡的人們還能苦中尋樂,可能想在苦的生活中渴望挖掘出自己的快樂。像鼓舞自己似的,他們一邊幹著活一邊唱著歌,好像是歡笑中流淚,流淚中歡笑。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的發出「人生苦多樂少」的模樣。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得意。不得意能怎麼樣?這歌謠像一朵紅花孤單的開在牆頭上,看著鮮豔明亮,細細品味卻突出了荒蕪與寒涼。

這破草房日益腐朽的樣子,一颳風下雨喳喳的山響。房子在寂靜的半夜也像活物似的,嚓嚓地要倒,對於這樣的危險,睡在這破房子的人像狂猛的勇士一樣生死不怕,一天天樂呵呵住在這裡。

最後大家的談論是,那下等的粗人,最適合住這樣的房子。安於現狀的他們不去考慮房子倒與不倒,知足常樂的想那是太遙遠的事情。簡單的想擁有光明,吃飽穿暖,但也難以滿足實現自己的願望。

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蕭紅在文章中多次重複提到「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每到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蓼花,所以引來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

相關焦點

  • 走進呼蘭河,走進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
    想讀《呼蘭河傳》的衝動緣於蕭紅,一位被魯迅評價為「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為何生命如此短暫,只活了31歲?她一生都經歷了哪些事情?呼蘭河城的冷讓我的印象特別深刻。故鄉呼蘭河----不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不太與外界打交道的封閉的呼蘭河城。置身呼蘭河城,周圍一切仿佛離我也越來越近了。印象較深的是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它如一枚定時炸彈,危及生命。但卻從未被呼蘭河城的人們提到用土把它填平。
  • 蕭紅與她的《呼蘭河傳》
    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著自己的烏託邦,希望能夠詩意地在民國的綠瓦紅牆間行走。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想像,現實當然是和這有很大差異的。濫情的徐志摩只是沒有理性地在處理自己的感情生活,其結果是生活的詩意讓他徹底弄沒了。暢銷王張先生,也風聞是追哪個著名女作家,人家不甩他,故而取名恨水,在事業上發奮圖強。
  • 從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我看到了她落葉歸根般的期盼
    《呼蘭河傳》是蕭紅生前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這一部作品也是讀者心目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足以撼動每一個讀者的心靈。這幾年以來,隨著《呼蘭河傳》的經典不斷的升溫,人們對蕭紅的關注也在不斷的地深入。《呼蘭河傳》主要講述的是蕭紅兒時的美好經歷,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中,她腦海中仍然浮現著兒時故鄉的風景與及那些曾經熟悉的人。她用自己的筆,記載著呼蘭河這座小城清晰的兒時印象,它們精確到一條條街道,一個個風俗習慣,一個個有個性的人,這些都承載著她兒時莫大的童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無論身處何地都無法遺忘的,而感覺無比溫馨的呼蘭河。
  • 讀《呼蘭河傳》,看蕭紅一生為何如此悲涼?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在魯迅支持下發表小說《生死場》出名,其一生短暫孤苦。《呼蘭河傳》是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寫於香港。《呼蘭河傳》全書共7章。第一章寫家鄉呼蘭河,1920年代的呼蘭小城,嚴冬封鎖大地,滿地都是裂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十字街,從十字街首飾店、李永春藥店、東二條街的火磨,到龍王廟裡的小學,一幅眾生相浮現筆端。
  • 以《呼蘭河傳》為例——淺析蕭紅作品的寫作風格和審美特質
    呼蘭河傳《呼蘭河傳》每一章其實都可以獨立成篇,各自成為一篇動人的小說,蕭紅卻把它串聯起來成為不像小說的小說,當然這樣的串聯原不由情節或人物,而是以感情的起伏脈絡為主線貫穿事件的片斷或生活場景《呼蘭河傳》插畫無論是 《呼蘭河傳》或是蕭紅其它的小說作品,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極為平凡的鄉野居民,在他們身上是不太可能發生什麼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既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描寫對象,
  • 蕭紅的《呼蘭河傳》,如此悲涼
    蕭紅的文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她的名字給我的感覺。蕭:冷清、悲涼、寂寞,這種悲涼正像她自己說的一樣——「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在《呼蘭河傳》中,蕭紅用細膩淳樸的語言,真實生動地為我們描述了她的童年、她的家鄉、她記憶中的童年。
  • 看看蕭紅在《呼蘭河傳》裡寫的童年,你的童年也是寂寞的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呼蘭河傳》,反覆讀了三遍,愛不釋手,希望也能帶給你們一些好的閱讀體驗,本文200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她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是她在世的最後的一本著作。閱讀此書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在後園裡,她和她祖父在一起看著園中的蔬菜瓜果長大,聽著祖父的教導。幼年的蕭紅是寂寞的,如同她這一生。
  • 呼蘭河傳——一個關於小城的故事
    第一章,作者詳細地勾勒出這座小城的布局;第二章,描寫了呼蘭河的一些盛事: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第三章,作者用歡快的筆觸敘述了她與祖父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第四章,作者卻略帶憂傷地表現「我」家院子的荒涼,流露了作者自身對鄰居家不幸生活的同情;第五章,借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境遇揭露生活的黑暗,鞭撻舊社會的冷漠無情;第六章,描寫了二伯痛苦悽涼的生活;第七章,借馮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愛情
  • 悲涼的希望——讀《呼蘭河傳》有感
    蕭紅以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般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追述了家鄉呼蘭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瑣事,控訴了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舊社會。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紹著呼蘭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那麼一一鋪排開來,好像長鏡頭緩緩地推進。後來,作者介紹著後園及後園的一切、家人及周邊的一切人,也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只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又好像短鏡頭根據需要隨時切換。就在長短鏡頭的交替中,我們得以走進這段回憶。茅盾先生說,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境是寂寞的。
  • 蕭紅的《呼蘭河傳》,這是我每年都差不多要讀一遍的書
    《呼蘭河傳》,這是我每年都差不多要讀一遍的書。通過它,不但可以學到許多寫作技巧,也可以讓這顆現實的心和過去相通。這是一部拒絕了一切虛飾的書,樸實無華的文字,十分精當地寫出了生活的本真。《呼蘭河傳》這部小說,行文簡潔,文字很像魯迅的風格。從行文措詞可看出來蕭紅是極為尊崇魯迅的,她是個聰明人,知道什麼是好的東西,拿過來,改了改,變成了自己的東西,為已所用。藝術有抄襲和借鑑,抄襲是愚蠢的,借鑑得高明,是需要智慧的。
  • 關於對蕭紅《呼蘭河傳》的詳細解讀
    關於對蕭紅《呼蘭河傳》的解讀天真的好冷,冷得不可理喻,冷得毫無辦法。街道上雖高樓林立卻少了往日的熱鬧,車輛零零散散,行人也只是三三兩兩,剩下的哪怕是樓間的縫隙也全被寒風侵佔,這一切像極了蕭紅筆下寒冬季節裡的呼蘭河城,這看似人氣旺盛背後卻充斥著數不盡的悽涼。冬季的呼蘭河,嚴寒封鎖著大地,水缸被凍裂、井被凍住、大風雪的天一晚上能把房子封住,人們日常出行極其不便。
  • 經典推薦之《呼蘭河傳》:見識兒童視角下的動蕩民國
    她在不足10年的創作時間裡寫下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為後世留下《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商市街》等經典篇章。蕭紅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語言風格明麗悽婉,瀰漫著強烈的憂鬱和感傷氣息,是現代詩化、散文化小說的精品。1940年1月,蕭紅同端木蕻良為躲避武漢大轟炸到達香港,並在悽惶和疾病纏身的境遇下,堅持完成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蕭紅在香港瑪麗醫院悽然病逝。
  • 克洛伊科普|推一波性教育工作者們看的書之《呼蘭河傳》
    歡迎來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哦~今天C老師想推薦的書籍是《呼蘭河傳》,作者是蕭紅。蕭紅(1911年—1942年),黑龍江人。原名張道瑩,筆名蕭紅,悄吟。1930年,結識蕭軍,兩人相愛,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與蕭軍自贊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 帶你一起讀《呼蘭河傳》
    隨著作者蕭紅的回憶一起走進她的童年,一起走近她的家鄉呼蘭河,一起感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個北方小城的生活畫面,風土人情。《呼蘭河傳》全書共七章:第一章寫小城的兩條主要街道,街道上的店鋪,人物,街道上的大泥水坑,圍繞著大泥水坑發生的故事,以及街道上人們的平凡卑瑣的生活日常。
  • 《呼蘭河傳》:詩歌般的語言,反覆詠嘆的背後,是漂泊異鄉的孤獨
    有人說,想讀懂《呼蘭河傳》,最好先了解蕭紅。我卻要說,了解蕭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閱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特別的作品。
  • 《呼蘭河傳》:茅盾親自作序,寫就一代名家心酸苦楚
    《呼蘭河傳》誕生在一個並不算安穩的年代,作者蕭紅在寫書的這三年中,甚至也同時經歷著人生最痛苦的三年,那是1937年8月,淞滬抗戰的槍聲打響,蕭紅為避難從上海來到武昌,並且暫居在一條逼仄狹窄的巷子裡。三年,對於作家來說,並不算很長,張愛玲寫書曾經有過三十年才完本的記錄,蕭紅的三年也因此好像並不算惹人注目,但是實際上,在《呼蘭河傳》從誕生到完成的這三年中,蕭紅經歷的痛苦實在是太多太多,愛別離,恨生死,她在這三年懷了孕,但是卻也與孩子的父親分手;為了生下這個孩子她獨自前往重慶,命懸一線換來了一個死胎;她又結識了新的愛人,飛往香港生活......短短三年,對於蕭紅來說,卻像是漫長的快要過完一生。
  • 《呼蘭河傳》無關悲喜,滿眼滿心透著生機,帶著蒼涼
    說來很有巧緣,第一次接觸《呼蘭河傳》是在前年回老家的長途火車上。當時身旁的一位陌客正在看這本書,我就好奇的湊過去瞄了一眼,然後就看到了這一句話:「好冷的天啊,地皮都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說,沒有魯迅幫助就沒有蕭紅的年少成名,魯迅與蕭紅是師生關係,關係很親近,對此,很多人懷疑,說魯迅暗戀蕭紅,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戀,何以那般推薦蕭紅的作品還毫不吝嗇的讚美蕭紅:「是當代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是搜盡所有資料,找不到半點與愛情相關的記載,此種言論根本立不住腳。
  • 《呼蘭河傳》:婆婆愚昧害死童養媳,撕裂人性麻木生活下的醜惡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篇敘事體小說,它敘述了蕭紅的家鄉人在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況和愚昧無知的思想。呼蘭河也是蕭紅的傷心地!童養媳的天真漫爛成了扼殺自己的理由。年僅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是童養媳,被胡家接過來,他們怕人笑話,讓她說十四歲。
  • 飛雪迎春呼蘭河(行天下)
    1940年,蕭紅在貧病中完成她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部小說以蕭紅自己的童年生活為主線,以細膩的筆觸,深沉的情感書寫了她生於斯、長於斯的呼蘭河。最珍貴的溫暖呼蘭河是平凡的。河水冰封可行車的嚴寒裡,行人嘴角都冒著白氣,車夫的手凍裂了,呼蘭城就是在冬日灰灰的色調裡,從蕭紅筆下走向世人。
  • 每日一讀|《呼蘭河傳》,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蒼涼
    《 呼 蘭 河 傳 》因為《生死場》,人們知道了蕭紅;因為《呼蘭河傳》,人們記住了蕭紅,也記住了東北邊陲那個偏遠卻也動人的小鎮。無論你是「高中」還是「重溫」,都將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Part 1《呼蘭河傳》全書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但蕭紅還是用淡泊的語氣和包容的心敘說了家鄉的種種。她將一片片記憶的碎片擺出來,回味那份獨屬於童年、獨屬於鄉土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