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蕭紅在《呼蘭河傳》裡寫的童年,你的童年也是寂寞的嗎?

2020-12-15 澎湃新聞

今天,歡迎大家又來到蘭友貓咖館。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呼蘭河傳》,反覆讀了三遍,愛不釋手,希望也能帶給你們一些好的閱讀體驗,本文200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蕭紅這一生一直在顛沛流離很慘,但是她的一生也是傳奇的,她這個人遠比她的小說更廣為人知。女生湯唯飾演的蕭紅電影《黃金時代》也是很好的向我們這代人展現了蕭紅的一生。

她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是她在世的最後的一本著作。閱讀此書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在後園裡,她和她祖父在一起看著園中的蔬菜瓜果長大,聽著祖父的教導。幼年的蕭紅是寂寞的,如同她這一生。

香港我也是一直想去,想去看看在淺水灣蕭紅的墓地。

但是她忘不掉的是家鄉。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是批判呼蘭河人民生活的麻木不仁,日復一日沒有改變。但是我覺得這裡面是她對家鄉的一種眷戀,對祖父的一種情感,也是她自己的童年的展現。

我不知道大家的童年是如何的,但是對於蕭紅這種童年,我很能感同身受。相信不少和我一樣是獨生子女90後,也會覺得童年寂寞吧。

父母總是在工作,自己總是一個人在家,尤其是四五歲的時候,蕭紅還有一個後花園和祖父,我那會卻總是一個人在外面野或者在家裡看童話書。

但是小孩子的記憶經常都是不靠譜的,蕭紅卻能那麼清楚地記得她小時候那些事情,並且描寫出來了,這就是一個作家的能力吧。

這書裡是有情感的,為什麼30年代作家,現當代文學中蕭紅總有一席之地,那個年代有太多表現當下的文學作品。放在今天看,是有一種很「過時」的感覺,就我們並不能感同身受。記得有人說過,偉大的作品總是能超越時代的。

今天,我讀《呼蘭河傳》,或是你們讀,都不僅僅是讀到30年代的一個故事,而是超越了時代,不管你是美國還是英國,你是現代還是古代,都有那麼一種共同的情感,可以在書裡讀出來。

幼年寂寞也好,祖父之情也好,都能得到一種共鳴。

這本書的描寫也是非常有力道的。

描寫嚴寒——「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

描寫小城——「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麼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的算是十字街了……除去十字街之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做東二道街,一條叫做西二道街……」

蕭紅把每條街上的店鋪和日常生活還有小城裡各色行業的人都描寫出來了,她那會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鄉,卻能如此清晰的描寫出來,一部分是記憶,更多的一部分我相信是靠她的文學天賦。

不禁想起,我生活的小縣城,也是一座小城。由南向北,全縣城就這一條主街道,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是這樣,主街道直接通著國道,開出國道就出縣城了。

寫完實際生活,蕭紅寫了呼蘭城人民在精神上的一些活動。

「呼蘭河除了這些卑鎖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

那麼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是在蕭紅的眼裡看來卻都沒有生機。對比魯迅描寫他的家鄉,都帶著聲色和喜悅,而蕭紅帶著的是一種悲痛的情感。

跳大神的的她用「冷森森」來形容,雨夜是「悽涼」的,放河燈是鬼節放的,「瞎子、瘸子全部跑來看」,從野臺子戲寫到了姑娘出嫁。姑娘們都只能面臨指腹為婚的命運,只能溫順老實,好欺負。

「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並非為人而做的。至於人去看戲,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蕭紅就這樣用冷冰冰的殘酷的話總結著家鄉的一切,那個年代的中國真的很多地方都是那麼可悲的嗎?我不知道。我記得我奶奶跟我說過,原來,在村裡面,每天吃完晚飯,她都會和我爺爺一起在村裡面搞娛樂活動,爺爺拉二胡,我奶奶唱歌。我們江西的農村30年代的時候,應該是有過幸福的時刻的吧。雖然後面經歷了戰亂,但是並不一致是那麼孤寂的景象。

到第九章的時候,是我反覆讀了很多遍的。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住著我的祖父。」

一句話,就只寫了一個人一座城,張愛玲是在說愛情,而蕭紅是在說她的親情,她的祖父。如果說,蕭紅的童年還有些許溫暖的色彩,那就是她的祖父了。

我看著心疼,卻也讀著感動。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裡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後園裡邊……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母管家,祖母病種,祖母是會拿針刺「我」的。

祖母死了,「我」就跟著祖父學詩。

再之後,就寫看一些親戚的嫁娶的一些經過。團圓媳婦得病,試過偏方也也沒好。期間,團圓媳婦遭受了各種非人的遭遇,婆婆命令她脫光被開水燙……最後,團圓媳婦死了。

這些真的是人間地獄畫像了。

書的最後一章,第25章。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一切都結束了。蕭紅也在不久之後去世。

其實,突然想起來,蕭紅是個具有反叛精神不認輸的女子,很年輕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她的作品卻全然不同她的人,總是透著的感傷情調。

蕭紅說,這書裡都沒什麼美好的故事,一切都是她的幼年記憶,忘卻不了,也無法忘卻。我們今天的人有沒有無法忘卻的幼年記憶呢?有的話,歡迎給我留言~

相關焦點

  • 走進呼蘭河,走進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
    想讀《呼蘭河傳》的衝動緣於蕭紅,一位被魯迅評價為「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為何生命如此短暫,只活了31歲?她一生都經歷了哪些事情?我發現讀《呼蘭河傳》如果你沒有耐心是讀不下去的,因為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沒有驚心動魄的打鬥,更沒有情意綿綿的感情……不過,讀一本好書,如品一杯好茶,如酌一杯美酒,需細細品味,才能有所體味其中的滋味。故鄉呼蘭河----冷!「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
  • 每日一讀|《呼蘭河傳》,寂寞的童年,一世的蒼涼
    《 呼 蘭 河 傳 》因為《生死場》,人們知道了蕭紅;因為《呼蘭河傳》,人們記住了蕭紅,也記住了東北邊陲那個偏遠卻也動人的小鎮。無論你是「高中」還是「重溫」,都將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Part 1《呼蘭河傳》全書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但蕭紅還是用淡泊的語氣和包容的心敘說了家鄉的種種。她將一片片記憶的碎片擺出來,回味那份獨屬於童年、獨屬於鄉土的氣息。
  • 以《呼蘭河傳》為例——淺析蕭紅作品的寫作風格和審美特質
    本文以《呼蘭河傳》為例,從蕭紅「獨特的抒情特質和敘事風格」、「寂寞清冷的寫作情調」和「充滿童話與繪畫的審美內涵」三個方面,談談其作品的寫作風格和審美特質。雖然不買,若走誰家的門口,誰家的人都是把頭探出來看看,間或有問一間價錢的,問一問糖麻花和油麻花現在是不是還賣著前些日子的價錢。......摸完了也是沒有買 。等到了第三家,這第三家可要買了 。
  • 《呼蘭河傳》:茅盾親自作序,寫就一代名家心酸苦楚
    《呼蘭河傳》誕生在一個並不算安穩的年代,作者蕭紅在寫書的這三年中,甚至也同時經歷著人生最痛苦的三年,那是1937年8月,淞滬抗戰的槍聲打響,蕭紅為避難從上海來到武昌,並且暫居在一條逼仄狹窄的巷子裡。茅盾為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作序的時候,寫了幾乎洋洋灑灑的五千字,但是最為人知的,還是那感嘆蕭紅此生坎坷的28個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環境,寂寞的呼蘭,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墳墓......一言以蔽之,在蕭紅的人生中,總是寂寞的。
  • 讀《呼蘭河傳》,看蕭紅一生為何如此悲涼?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在魯迅支持下發表小說《生死場》出名,其一生短暫孤苦。《呼蘭河傳》是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寫於香港。《呼蘭河傳》全書共7章。第一章寫家鄉呼蘭河,1920年代的呼蘭小城,嚴冬封鎖大地,滿地都是裂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十字街,從十字街首飾店、李永春藥店、東二條街的火磨,到龍王廟裡的小學,一幅眾生相浮現筆端。
  • 悲涼的希望——讀《呼蘭河傳》有感
    悲涼的希望——讀《呼蘭河傳》有感作者/孫旺《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紹著呼蘭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那麼一一鋪排開來,好像長鏡頭緩緩地推進。後來,作者介紹著後園及後園的一切、家人及周邊的一切人,也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只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又好像短鏡頭根據需要隨時切換。就在長短鏡頭的交替中,我們得以走進這段回憶。茅盾先生說,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境是寂寞的。
  • 蕭紅的《呼蘭河傳》,如此悲涼
    蕭紅的文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她的名字給我的感覺。蕭:冷清、悲涼、寂寞,這種悲涼正像她自己說的一樣——「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在《呼蘭河傳》中,蕭紅用細膩淳樸的語言,真實生動地為我們描述了她的童年、她的家鄉、她記憶中的童年。
  • 蕭紅《呼蘭河傳》中對人們生活狀態的深刻反思
    蕭紅《呼蘭河傳》是一部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在寂寞苦悶和懷念的心境中,身體上帶著病痛完成了此作。作品通過追憶家鄉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講述了蕭紅童年時家鄉的故事。蕭紅以自己童年的視角和特有的超強記憶力,用辛辣諷刺幽默的筆觸向我們掀開了她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即落後又充滿溫情的即偏遠又熱鬧的家鄉小城。在文章中蕭紅多次提到「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客觀的環境使她感到荒涼,滿院子蒿草,草叢裡有蟲子瞎鬧,破東西到處亂扔。下起雨來,滿院子的蒿草看上去朦朦朧朧,混混沌沌的,飄散著白煙。
  • 蕭紅與她的《呼蘭河傳》
    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學的最多的就是那些民國文人們的作品了,想想也是,白話文可不也就從民國開始的嘛!想到那些民國的文人,我就會想到徐志摩,張恨水這樣的文人,他們西裝革履,談吐考究,簡直是平民百姓眼裡的標準紳士。然後就是他們整天花前月下,談情說愛,是那個紛亂世道的截然不同的一批人。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蕭紅在《呼蘭河傳》的後記中寫道:「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呼蘭河傳》前兩章,描寫了呼蘭河人們平凡且庸俗的生活和風俗人情。林海音曾說:「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在這樣兩部回憶美學著作裡,或許你會問,回憶也可以是以成人視角去回憶,以當下的中年女性去追憶往事,為什麼兩位作者都選擇了「兒童視角」呢?
  • 蕭紅的《呼蘭河傳》,一個大泥坑寫盡了人間百態
    美麗的路對於泥坑的記憶,還是在我的童年裡。那時候路上也是有許多小泥坑的,雨後陽光下,路上仿佛多了許多面小鏡子。往小泥坑裡扔小石子,比比誰濺起的小水花高。小泥坑給童年的我們增添了不少樂趣。泥濘的道路也是讓行人很是苦惱的,騎著自行車一不小心滑倒了,老大的人摔得滿身是泥,哭不得,惱不得,看著很是尷尬。當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發現這些小泥坑實在是不算什麼了,因為她筆下的大泥坑子確實可以說是驚心動魄了。
  • 帶你一起讀《呼蘭河傳》
    隨著作者蕭紅的回憶一起走進她的童年,一起走近她的家鄉呼蘭河,一起感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個北方小城的生活畫面,風土人情。《呼蘭河傳》全書共七章:第一章寫小城的兩條主要街道,街道上的店鋪,人物,街道上的大泥水坑,圍繞著大泥水坑發生的故事,以及街道上人們的平凡卑瑣的生活日常。
  • 《呼蘭河傳》之《我家的院子》:因為幻滅,所以荒涼
    蕭紅的《呼蘭河傳》是部回憶式長篇小說,寫她的家鄉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茅盾先生對此作評價甚高,稱之為"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全書共七章,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第四章《我家的院子》,主要寫蕭紅家院子裡的租戶。蕭紅家是大戶人家,院子很大,房子很多,所以租出了一些。
  • 《呼蘭河傳》讀後感
    最近一直在讀《呼蘭河傳》,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創作的長篇小說。文字非常自由活潑奔放的。她文學水平創作的理念和技巧我非常喜歡,自然樸實。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美好回憶,有美好童年生活細膩描繪,用現實的態度描寫了一個她小時候生活在呼蘭河的美麗畫面。
  • 《呼蘭河傳》:詩歌般的語言,反覆詠嘆的背後,是漂泊異鄉的孤獨
    有人說,想讀懂《呼蘭河傳》,最好先了解蕭紅。我卻要說,了解蕭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閱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特別的作品。
  • 從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我看到了她落葉歸根般的期盼
    《呼蘭河傳》是蕭紅生前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這一部作品也是讀者心目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足以撼動每一個讀者的心靈。這幾年以來,隨著《呼蘭河傳》的經典不斷的升溫,人們對蕭紅的關注也在不斷的地深入。《呼蘭河傳》令蕭紅難以忘懷之處是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和故事。通篇讀下來我認為最為核心的是蕭紅與祖父的「後花園」。就是這一片普普通通的土地,因為有了祖父對她的愛,她的心也在此處深深地紮下了根,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歲月如何流逝,無論深處何處,終將回想著落葉歸根。
  • 經典推薦之《呼蘭河傳》:見識兒童視角下的動蕩民國
    究竟是怎樣的時代造就了這樣的一群人呢,讓我們一起去書裡品讀他們的故事。本期薦書《呼蘭河傳》作者介紹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後改名為張秀環,曾用筆名悄吟、田娣、玲玲等。黑龍江呼蘭人。她在不足10年的創作時間裡寫下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為後世留下《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商市街》等經典篇章。蕭紅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語言風格明麗悽婉,瀰漫著強烈的憂鬱和感傷氣息,是現代詩化、散文化小說的精品。1940年1月,蕭紅同端木蕻良為躲避武漢大轟炸到達香港,並在悽惶和疾病纏身的境遇下,堅持完成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蕭紅在香港瑪麗醫院悽然病逝。
  • 關於對蕭紅《呼蘭河傳》的詳細解讀
    關於對蕭紅《呼蘭河傳》的解讀天真的好冷,冷得不可理喻,冷得毫無辦法。而現在卻是有點類似南方的冬季,就好像雙手浸泡在冰水裡,哪怕只有幾分鐘,你也能感覺到寒氣入骨,甚至滲入了骨髓。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屋內甚至比屋外還冷,即便穿的外套,可身體還是一片冰涼,起不到一點保暖的作用,身體好像是小時候夏季裡小販零售的冰棍,而衣服就如同裹在冰棍上的棉被,是在保溫,只不過保的是防止其融化的低溫。
  • 《呼蘭河傳》無關悲喜,滿眼滿心透著生機,帶著蒼涼
    說來很有巧緣,第一次接觸《呼蘭河傳》是在前年回老家的長途火車上。當時身旁的一位陌客正在看這本書,我就好奇的湊過去瞄了一眼,然後就看到了這一句話:「好冷的天啊,地皮都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說,沒有魯迅幫助就沒有蕭紅的年少成名,魯迅與蕭紅是師生關係,關係很親近,對此,很多人懷疑,說魯迅暗戀蕭紅,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戀,何以那般推薦蕭紅的作品還毫不吝嗇的讚美蕭紅:「是當代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是搜盡所有資料,找不到半點與愛情相關的記載,此種言論根本立不住腳。
  • 《呼蘭河傳》:心中有憧憬和追求 人生就不會荒涼
    有人說:「在蕭紅身上,歲月荒涼如故 命運對她奕不寬宏,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荊棘密布。」蕭紅原名張乃瑩,出生在呼蘭河城的一個地主家庭,民國時期「四大才女」之一。茅盾曾在呼蘭河序裡寫道:《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