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與她的《呼蘭河傳》

2020-12-24 彩虹的星星

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學的最多的就是那些民國文人們的作品了,想想也是,白話文可不也就從民國開始的嘛!想到那些民國的文人,我就會想到徐志摩,張恨水這樣的文人,他們西裝革履,談吐考究,簡直是平民百姓眼裡的標準紳士。然後就是他們整天花前月下,談情說愛,是那個紛亂世道的截然不同的一批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找著自己的烏託邦,希望能夠詩意地在民國的綠瓦紅牆間行走。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想像,現實當然是和這有很大差異的。

濫情的徐志摩只是沒有理性地在處理自己的感情生活,其結果是生活的詩意讓他徹底弄沒了。暢銷王張先生,也風聞是追哪個著名女作家,人家不甩他,故而取名恨水,在事業上發奮圖強。

呼蘭河傳

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最渴望的莫過於得到大佬們的獎掖與提攜,那樣自己的事業與名氣很快就能峰迴路轉,弄不好就達到人生巔峰了!理由很簡單,想出名的人很多,能出名的人很少。而且對於這幫搞藝術的,不成名就意味著在溫飽線上掙扎,那種餓著肚皮遭人白眼的感覺可是不好受。所以古往今來,多少才子都死在未成名的前夜了。

與那些臨死都沒混出個名堂的才子相比,蕭紅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她一出場就得到了真正的大腕的支持,而且這個大腕可不是一般的大腕,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曠世奇才魯迅。在魯迅的支持下,蕭紅髮表了《生死場》,一舉成名,從此在文壇有了立足之地,這意味著她有錢買麵包了,有地方發表自己的作品了。

生死場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魯迅與蕭紅的關係,看到一些文章稱,哪啥,魯迅與蕭紅有一腿。有一腿那肯定是子虛烏雲,有點暖昧倒是很有可能。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魯迅對蕭紅有點那個意思,而蕭紅只是把魯迅當長輩看。當然,這些並不妨礙他們光明正大地來往。蕭紅應該是魯迅晚年的一抹霞光,魯迅在為自己發現一個文學奇才慶幸之餘,他那顆被雪藏的少男心也有了一絲跳動,奈何這種曖昧只是單方面的,魯迅內心可能還有一絲失落,畢竟誰不渴望一個紅顏知己,讓煩悶枯燥的生活多一絲浪漫與悸動。當然,這也不至於他們的關係很快破裂。畢竟,魯迅已經有了他心裡認可的妻子,這種關係的順勢發展,魯迅很清楚那是怎麼回事。所以,有時候一拍即合併不是什麼好事。

蕭紅壓軸性作品是她的《呼蘭河傳》,她把全部的愛與過去的憂傷都傾注其中,完成了這部空靈而富有夢幻的作品,如果你非要聽我給它的一個評價,我只能說寫得還可以。蕭紅的名字我應該很早就知道了,並且聽到對她的評價總是文藝女神之類的稱號,所以在我年少的心裡,對她總是保留著一份如白雲一般的期待。奈何學業煩重,事業心也強,從來沒有打開過她的書籍。倒是畢業之後,在我重新認知自己的生命之後,我帶著愜意的心情打開了她的書籍,就是那本《呼蘭河傳》那個冬天特別冷,我總在深夜睡不著的時候打開那本書。

蕭紅的名氣應該排在冰心,丁玲,林徽因之上,可惜正好相反,真讓人遺憾!

相關焦點

  • 從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我看到了她落葉歸根般的期盼
    《呼蘭河傳》是蕭紅生前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這一部作品也是讀者心目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足以撼動每一個讀者的心靈。這幾年以來,隨著《呼蘭河傳》的經典不斷的升溫,人們對蕭紅的關注也在不斷的地深入。《呼蘭河傳》主要講述的是蕭紅兒時的美好經歷,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中,她腦海中仍然浮現著兒時故鄉的風景與及那些曾經熟悉的人。她用自己的筆,記載著呼蘭河這座小城清晰的兒時印象,它們精確到一條條街道,一個個風俗習慣,一個個有個性的人,這些都承載著她兒時莫大的童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無論身處何地都無法遺忘的,而感覺無比溫馨的呼蘭河。
  • 走進呼蘭河,走進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
    想讀《呼蘭河傳》的衝動緣於蕭紅,一位被魯迅評價為「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為何生命如此短暫,只活了31歲?她一生都經歷了哪些事情?我發現讀《呼蘭河傳》如果你沒有耐心是讀不下去的,因為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沒有驚心動魄的打鬥,更沒有情意綿綿的感情……不過,讀一本好書,如品一杯好茶,如酌一杯美酒,需細細品味,才能有所體味其中的滋味。故鄉呼蘭河----冷!「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
  • 讀《呼蘭河傳》,看蕭紅一生為何如此悲涼?
    《呼蘭河傳》作者蕭紅,原名張迺瑩,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在魯迅支持下發表小說《生死場》出名,其一生短暫孤苦。《呼蘭河傳》是她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寫於香港。第三章,蕭紅寫到了自己的家,充滿她童年全部樂趣的張家花園,還有疼愛自己的祖父,祖父教她念詩,給她燒小豬,燒鴨子,在祖父的呵護下,蕭紅無憂無慮的一段童年生活。從第四章開始,蕭紅的筆調轉換,文中多處用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家是荒涼的,用荒涼詮釋生與死的麻木,人與人之的冷漠。
  • 以《呼蘭河傳》為例——淺析蕭紅作品的寫作風格和審美特質
    《呼蘭河傳》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說。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視式藝術手法,以情感的起伏為脈絡,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呼蘭河畔的鄉鎮作傳,為這個鄉鎮的風土人情,為各種各樣人的生與死、歡樂與悲哀作傳」。蕭紅以嫻熟的寫作技巧,抒情詩的意境,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的巔峰之作,為中國文學奉獻了一部不朽的經典。
  • 看看蕭紅在《呼蘭河傳》裡寫的童年,你的童年也是寂寞的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我很喜歡的書《呼蘭河傳》,反覆讀了三遍,愛不釋手,希望也能帶給你們一些好的閱讀體驗,本文200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蕭紅這一生一直在顛沛流離很慘,但是她的一生也是傳奇的,她這個人遠比她的小說更廣為人知。女生湯唯飾演的蕭紅電影《黃金時代》也是很好的向我們這代人展現了蕭紅的一生。
  • 蕭紅的《呼蘭河傳》,這是我每年都差不多要讀一遍的書
    《呼蘭河傳》,這是我每年都差不多要讀一遍的書。通過它,不但可以學到許多寫作技巧,也可以讓這顆現實的心和過去相通。這是一部拒絕了一切虛飾的書,樸實無華的文字,十分精當地寫出了生活的本真。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戀,何以那般推薦蕭紅的作品,還毫不吝嗇地讚美蕭紅,稱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可是,搜盡所有資料,找不到半點與愛情相關的記載,此種言論根本立不住腳。蕭紅雖說算不上大作家,名氣也不如張愛玲那麼響徹,但是她的文風清俗,風格獨具。
  • 蕭紅的《呼蘭河傳》,如此悲涼
    蕭紅的文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她的名字給我的感覺。蕭:冷清、悲涼、寂寞,這種悲涼正像她自己說的一樣——「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在《呼蘭河傳》中,蕭紅用細膩淳樸的語言,真實生動地為我們描述了她的童年、她的家鄉、她記憶中的童年。
  • 關於對蕭紅《呼蘭河傳》的詳細解讀
    關於對蕭紅《呼蘭河傳》的解讀天真的好冷,冷得不可理喻,冷得毫無辦法。街道上雖高樓林立卻少了往日的熱鬧,車輛零零散散,行人也只是三三兩兩,剩下的哪怕是樓間的縫隙也全被寒風侵佔,這一切像極了蕭紅筆下寒冬季節裡的呼蘭河城,這看似人氣旺盛背後卻充斥著數不盡的悽涼。冬季的呼蘭河,嚴寒封鎖著大地,水缸被凍裂、井被凍住、大風雪的天一晚上能把房子封住,人們日常出行極其不便。
  • 悲涼的希望——讀《呼蘭河傳》有感
    悲涼的希望——讀《呼蘭河傳》有感作者/孫旺《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紹著呼蘭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那麼一一鋪排開來,好像長鏡頭緩緩地推進。後來,作者介紹著後園及後園的一切、家人及周邊的一切人,也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只是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又好像短鏡頭根據需要隨時切換。就在長短鏡頭的交替中,我們得以走進這段回憶。茅盾先生說,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境是寂寞的。
  • 蕭紅《呼蘭河傳》中對人們生活狀態的深刻反思
    蕭紅《呼蘭河傳》是一部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在寂寞苦悶和懷念的心境中,身體上帶著病痛完成了此作。作品通過追憶家鄉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講述了蕭紅童年時家鄉的故事。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散文詩的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樸實無華的語言,成就了她回憶似巔峰之作。蕭紅以自己童年的視角和特有的超強記憶力,用辛辣諷刺幽默的筆觸向我們掀開了她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即落後又充滿溫情的即偏遠又熱鬧的家鄉小城。在文章中蕭紅多次提到「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
  • 《呼蘭河傳》讀後感
    最近一直在讀《呼蘭河傳》,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創作的長篇小說。文字非常自由活潑奔放的。她文學水平創作的理念和技巧我非常喜歡,自然樸實。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美好回憶,有美好童年生活細膩描繪,用現實的態度描寫了一個她小時候生活在呼蘭河的美麗畫面。
  • 《呼蘭河傳》:茅盾親自作序,寫就一代名家心酸苦楚
    《呼蘭河傳》誕生在一個並不算安穩的年代,作者蕭紅在寫書的這三年中,甚至也同時經歷著人生最痛苦的三年,那是1937年8月,淞滬抗戰的槍聲打響,蕭紅為避難從上海來到武昌,並且暫居在一條逼仄狹窄的巷子裡。三年,對於作家來說,並不算很長,張愛玲寫書曾經有過三十年才完本的記錄,蕭紅的三年也因此好像並不算惹人注目,但是實際上,在《呼蘭河傳》從誕生到完成的這三年中,蕭紅經歷的痛苦實在是太多太多,愛別離,恨生死,她在這三年懷了孕,但是卻也與孩子的父親分手;為了生下這個孩子她獨自前往重慶,命懸一線換來了一個死胎;她又結識了新的愛人,飛往香港生活......短短三年,對於蕭紅來說,卻像是漫長的快要過完一生。
  • 《呼蘭河傳》:詩歌般的語言,反覆詠嘆的背後,是漂泊異鄉的孤獨
    有人說,想讀懂《呼蘭河傳》,最好先了解蕭紅。我卻要說,了解蕭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閱讀《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特別的作品。
  • 帶你一起讀《呼蘭河傳》
    隨著作者蕭紅的回憶一起走進她的童年,一起走近她的家鄉呼蘭河,一起感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個北方小城的生活畫面,風土人情。《呼蘭河傳》全書共七章:第一章寫小城的兩條主要街道,街道上的店鋪,人物,街道上的大泥水坑,圍繞著大泥水坑發生的故事,以及街道上人們的平凡卑瑣的生活日常。
  • 蕭紅《呼蘭河傳》第五章:沒有學會沉默的羔羊
    湯唯飾演的蕭紅一在她12歲的那年夏天,她坐著火車從遼寧來到了呼蘭河。蕭紅的母親也覺得這個女孩不像個團圓媳婦。大家都覺得不像。可見,成為合格的團圓媳婦得符合好多標準呢。二不幸的是,這個女孩子不達標的地方卻太多了。就連腰杆挺得直、走得風快都是錯誤的。
  • 都說《呼蘭河傳》童趣,大人看的卻是悲涼,網友:和作者經歷有關
    她就是蕭紅,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作品《火燒雲》《祖父的園子》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很多人都希望我能給他們推薦蕭紅最好的作品,我毫不猶豫,為他們推薦了《呼蘭河傳》,毫不誇張的說,《呼蘭河傳》不僅是蕭紅作品裡的優異之作,也是文學作品裡的佼佼者。
  • 飛雪迎春呼蘭河(行天下)
    1940年,蕭紅在貧病中完成她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部小說以蕭紅自己的童年生活為主線,以細膩的筆觸,深沉的情感書寫了她生於斯、長於斯的呼蘭河。最珍貴的溫暖呼蘭河是平凡的。河水冰封可行車的嚴寒裡,行人嘴角都冒著白氣,車夫的手凍裂了,呼蘭城就是在冬日灰灰的色調裡,從蕭紅筆下走向世人。
  •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為什麼說「人窮則反本」?
    原創 | 魚雁今天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蕭紅的《呼蘭河傳》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這兩位作家最為我們熟知的典型代表,而在它們背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具有自傳性質、散文化語言、對故鄉的眷戀、兒童視角等。
  • 蕭紅的《呼蘭河傳》,一個大泥坑寫盡了人間百態
    當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發現這些小泥坑實在是不算什麼了,因為她筆下的大泥坑子確實可以說是驚心動魄了。大泥坑出場了,東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個,五六尺深。若是一個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質度更純了,水分被完全蒸發走了,那裡面的泥又粘又黑,比粥鍋糊,比漿糊還粘。
  • 克洛伊科普|推一波性教育工作者們看的書之《呼蘭河傳》
    歡迎來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哦~今天C老師想推薦的書籍是《呼蘭河傳》,作者是蕭紅。蕭紅(1911年—1942年),黑龍江人。原名張道瑩,筆名蕭紅,悄吟。1930年,結識蕭軍,兩人相愛,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與蕭軍自贊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