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提到,孔子寫了《春秋》,使東周更經常被稱為「春秋戰國」。而這裡的戰國,主要是因為西漢時期的一本史書,《戰國策》得名。
《戰國策》是按照國別編寫的,好比我們知道的戰國七雄,韓、魏、趙、燕、齊、秦、楚等。
在東周初期,也就是春秋的這段時間,其實存在著衛國、陳國、宋國等幾百上千個國家。但是因為彼此相互的戰爭、合併,到了戰國時候,剩下的就沒幾個了,大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七雄,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止。
司馬遷認為從公元前476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這段250年左右的時間屬於戰國時期。當然,也有一些歷史學者則認為戰國時期是從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分歧呢?這主要是因為公元前475年往前數6年,也就是公元前481年,發生了一件「田氏代齊」事件。
這件事的主人翁是一個齊國的貴族,名字就叫田恆。田恆幹了什麼事情呢?他直接把齊國當時的國君齊簡公滅了,然後另外又立了一個君王,叫齊平公。
田恆當然不是無緣無故這麼幹的,他幫齊平公的前提條件是,要齊平公把整個齊國政權都交給田氏家族,當甩手掌柜就好了。後來因為齊平公不甘心做這個提前木偶,田恆乾脆自立為齊國君主。
按道理說,田恆的這種行為應該是會被天下人所唾棄的。但是田恆臉皮厚,他不怕,更關鍵的是,田恆還得到了周王朝天子的承認。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出周天子當時已經是威儀全無,顏面掃地。
無獨有偶,這樣出格的不只有田恆一個人。在公元前453年,晉國的三大家族——韓家,魏家和趙家,一看前面有田氏代齊的榜樣,而且沒有受到什麼實質的教訓,他們膽子一橫,也一樣畫葫蘆,三家把晉國給分了。
周天子太難了,按照古代的說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當時周天子已經無力維權,只能自壞法度。周天子最終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當然,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他從此更加不受諸侯尊重。
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戰國七雄陸陸續續登上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