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大使不滿土耳其演奏《喀秋莎》被嗆:戰勝法西斯使你沮喪?

2020-12-17 環球時報評論

綜合俄羅斯媒體報導,由於土耳其安塔利亞省阿拉尼亞市街頭舉行的一場移動演唱會上演奏了蘇聯歌曲《喀秋莎》,烏克蘭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西比加威脅要讓土耳其再也得不到來自烏克蘭的遊客。

西比加在推特上發文稱,「我想我們在阿拉尼亞的土耳其朋友被誤導了。阿拉尼亞市政府對這種挑釁行動的支持,無視數百萬烏克蘭人的感情。難道美麗的阿拉尼亞不再歡迎烏克蘭遊客嗎?」

烏克蘭駐土耳其大使推文截圖

他在推文中還附上了一段視頻,視頻中有幾名身穿蘇聯軍服的演員站在一輛插有土耳其國旗的小型公交車上,用俄語演唱蘇聯歌曲《喀秋莎》。移動演唱會舉辦時間是5月9日,為了紀念二戰勝利75周年。

在烏克蘭大使發表上述言論後,有許多用戶在他的推文下面發表了評論。一些用戶表示支持烏克蘭大使,其中一人寫道,「我們不了解這首歌的含義,但是對您的不尊重使我們感到傷心。」

不過,大多數網友對烏克蘭外交官的立場表示了不滿和諷刺。一名叫Fuatcimen的用戶評論說,「尊敬的大使,據我所知,你的國家也慶祝勝利日。為什麼在我們國家慶祝戰勝法西斯就是針對烏克蘭呢?為什麼戰勝法西斯主義和希特勒使你如此沮喪?這很能說明問題!」

用戶Emre Eren Korkmaz強調說,「包括德國在內的整個歐洲都在慶祝戰勝法西斯主義,而大使先生卻對此感到失望。明年,應該在阿拉尼亞市更大的範圍內慶祝這個節日。」

一名土耳其推特用戶Gaffur Aga評論說,「因為有人唱了一首歌,您威脅不讓遊客去(土耳其)?您是土耳其的朋友嗎?您會因為土耳其出售託爾斯泰的書籍而感到憤怒。」

一名叫Pusislav-19的用戶用烏克蘭語寫道,「您在聽《卡秋莎》這首歌時,是什麼讓您感覺受到了侮辱?這怎麼就導致了不讓烏克蘭遊客來阿拉尼亞的決定?」

視頻截圖

土耳其用戶Doan寫道,「當法西斯主義被擊敗時,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蘇聯加盟共和國。難道烏克蘭人民不是這首歌的一部分?為什麼這麼擔心?」另一名土耳其用戶YusufTac寫道,「蘇聯紅軍中有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犧牲。蘇聯紅軍將烏克蘭從納粹分子手中解救出來,5月9日對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來說是同一個節日。」

在阿拉尼亞市政府的支持下,當地的俄羅斯文化協會舉辦在5月9日舉辦了一場帶有舞臺的公共汽車移動音樂會。在5個小時的時間裡,這輛公交車駛過阿拉尼亞市的大街小巷,舞臺上有志願藝術家演唱戰爭歌曲。這場活動不僅受到了俄羅斯同胞的歡迎,而且受到了土耳其公民的歡迎。

此前在5月2日,烏克蘭駐德國大使安德烈·梅爾尼克拒絕參加為陣亡蘇聯士兵敬獻花圈的儀式,原因是俄羅斯駐德國大使謝爾蓋·涅恰耶夫也會參加。這位烏克蘭外交官稱,「即使在最糟糕的噩夢中」,他也無法想像自己與俄羅斯代表一起參加儀式,並指責俄羅斯讓烏克蘭處於困境中。

相關焦點

  • 因演唱蘇聯歌曲《喀秋莎》,烏克蘭大使威脅土耳其政府
    5月9日,勝利日當天,一輛搭載著多名歌手的大巴車穿行在土耳其安塔利亞省阿拉尼亞市的大街小巷上,移動大巴車在安塔利亞市區及其周邊地區裡行駛了五個五個多小時,車上的擴音器裡傳出一首首蘇聯戰爭歌曲,其中就包括膾炙人口的歌曲《喀秋莎》。有時,大巴車會停下來,將康乃馨送給駐足聽歌的觀眾。
  • 烏克蘭和土耳其合作研發護衛艦,俄羅斯國防部發了一張圖
    烏克蘭和土耳其於12月15日籤署了一項涉及軍事武器技術轉讓以及護衛艦和無人機聯合生產的軍事協議,該協議被視為烏克蘭和土耳其軍事結盟的一個標誌,而俄羅斯則顯然是俄烏軍事合作的直接受害者,烏克蘭此舉在歐洲引發了一些爭議。
  • 歷史故事——喀秋莎誕生在琿春
    在二戰期間的蘇德戰場上,《喀秋莎》竟成為敵對雙方都愛唱的歌曲。出於對這首歌曲的喜愛,蘇聯人將當時剛剛投入到蘇德戰場上的,一種威力強大的速射火箭炮,暱稱為「喀秋莎」。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身世」,人們認為歌曲《喀秋莎》理應誕生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蘇德戰場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俄羅斯的嬉皮朋友說,如果你以為這是俄羅斯的傳統民謠,那你就被蘇共愚弄了,這是一首作曲家譜寫的政治宣傳歌曲。我說,可是這些歌的意義早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生長成自己的面目。對於中國人來說,和政治完全無關,是對於一個時代濃得化不開的情結。
  • 喀秋莎的故事和背景是什麼?歌曲《喀秋莎》是誰作詞作曲?
    喀秋莎的故事和背景是什麼?歌曲《喀秋莎》是誰作詞作曲?時間:2015-05-10 12:2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喀秋莎的故事和背景是什麼?歌曲《喀秋莎》是誰作詞作曲? - 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蘇聯歌曲。
  •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為烏優秀漢語師生頒發獎學金
    中新網努爾蘇丹12月17日電 基輔消息:12月16日,中國駐烏克蘭大使範先榮為一直以來默默耕耘的烏克蘭漢語教師和學習漢語的優秀烏克蘭學生頒發「大使獎學金」。範先榮表示,烏克蘭漢語教學源遠流長。在60多年前烏克蘭就開始進行漢語教學實踐。
  • 《喀秋莎》簡史:日本版本最多 成動漫主題曲
    戰爭中愛情歌曲與愛情一樣總是彌足珍貴,隨著戰爭的深入,歌頌浪漫愛情的《喀秋莎》在世界各地傳唱。在義大利,《喀秋莎》變成了《風的嘶吼》,1943年義大利人為《喀秋莎》重新填了歌詞,這首歌和《遊擊隊員之歌》一起,成為義大利二戰時期反法西斯最著名的歌曲,甚至比義大利的國歌更加深入人心。
  • 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今日《中國國防報》刊發一篇專訪,接受採訪的是二戰期間曾指揮「喀秋莎」火箭炮的一位蘇軍老軍官,他回憶了使用這種傳奇武器參加戰爭的經歷。以下轉載這篇文章,並配發一組「喀秋莎」火箭炮精彩圖片,追憶這段傳奇的歷史。
  •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高唱《喀秋莎》過紅場 喀秋莎中文歌詞
    5月4日,紅場閱兵第二次彩排正在進行,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儀仗兵在通過紅場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引得莫斯科市民一片鼓掌歡呼。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12名儀仗兵在通過紅場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引得莫斯科市民一片鼓掌歡呼。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可任誰也沒想到,這種武器剛剛列裝一天,蘇德戰爭就爆發了,連油漆都是全新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這就要經受實戰的檢驗了。
  • 令德軍膽戰心驚的蘇聯「姑娘」,產量高達1萬輛的喀秋莎火箭炮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遇害之後,喀秋莎火箭炮的項目由蘇聯大炮兵主義奠基人,察裡津炮王——庫裡克接手主導,因此也得以延續。 可任誰也沒想到,這種武器剛剛列裝一天,蘇德戰爭就爆發了,連油漆都是全新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這就要經受實戰的檢驗了。
  • 土耳其後院起火本土遭襲,巨響過後騰起蘑菇雲
    庫德人在土耳其眼中就是恐怖分子,基本上,土耳其境內或者周邊地區發生恐襲,土耳其都會扣到庫德人頭上,不管是不是庫德人幹的。 分析人士指出,土耳其此次遭襲跟庫德人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庫德人一直敘利亞和伊拉克邊境地區活動,基本上是土耳其的最東邊。而此次遭襲的地點,位於土耳其最西邊的港口城市,在地中海沿岸,因此不太可能是庫德人幹的。
  • 三軍儀仗隊用俄語齊唱《喀秋莎》刷屏
    此前的彩排中,他們邁著整齊的步伐、用俄語高唱《喀秋莎》的視頻一下子刷屏了,被網友稱為「中國第一門面擔當」。實際上,這首蘇聯歌曲創作靈感來自中國,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喀秋莎》對中俄兩國都是一個經典歌曲,不屬於俄國民謠,靈感發源於中國。」俄羅斯問題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走近普京》作者王曉偉介紹。
  • 《喀秋莎》簡史:本為政治宣傳歌曲 日本版本最多
    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環。我對《喀秋莎》這首歌有種莫名其妙的狂熱。甚至和歷史時代情懷都沒有關係,單純因為這首歌本身。戰後,蘇聯政府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是首例。然而喀秋莎究竟是什麼呢?它既是俄羅斯常見的女性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也是蘇聯衛國戰爭時候一種火箭炮的名字,這個火箭炮還有一個暱稱叫做「史達林的管風琴」。
  • 偉大的衛國戰爭:你不知道的喀秋莎
    熟悉前蘇聯衛國戰爭的朋友對喀秋莎這個名字肯定不會陌生,」喀秋莎」,在俄語裡是俄羅斯女人常用的名字葉卡捷琳娜的愛稱。這本是個很普通的名字,但由於一首《喀秋莎》歌曲和「喀秋莎」火箭炮,這個名字響遍了全世界,備受人們喜愛。歌曲《喀秋莎》是蘇聯著名作曲家瑪·布朗介爾和詩人伊薩柯夫斯基於938年合作完成的。
  • 法國宣布撤回大使!土耳其四處樹敵後,埃爾多安又要PK馬克龍
    有媒體報導說,法國外交部由於土耳其政府發表了不當言論,把自己的外交大使從法國召回了。 當晚,法國便召回了自己的駐土耳其大使。
  • 土耳其與烏克蘭協商,要買老式薩姆-3防空飛彈,裝備利比亞政府軍
    利比亞內戰的雙方都擁有各自的空中力量,包括無人機和駕駛戰機,其中,阿聯和俄羅斯等國支持的利比亞國民軍,除了擁有阿聯提供的「翼龍」無人機外,還有不少老式蘇制戰機,包括米格-23戰鬥機和蘇-22攻擊機,這些有人駕駛戰機除了能夠掛載炸彈轟炸地面目標外,還能夠發射空地飛彈,此前,就有一艘運載軍火的土耳其運輸船被擊傷
  • 土耳其駐北京大使館舉行勝利日紀念活動
    8月30日,土耳其共和國駐北京大使館舉行了勝利日和土耳其武裝部隊日的98周年紀念活動。土耳其駐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官沃爾坎·庫茲貢上校在默哀和演奏國歌后發言說:「儘管當時的條件艱難,資源稀少,但我們的國家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畏懼的跡象,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攻勢是隨著我們的解放戰爭勝利和《穆達尼亞停戰協議》的籤署而結束的,這是對試圖入侵我們國家的勢力最有力的回擊。」
  • 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誕生地探究
    在蘇聯最危難的時候,《喀秋莎》給了蘇聯前線戰士熱情和勇氣,激發了他們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懷,給了他們戰勝法西斯德國的巨大動力。 《喀秋莎》雖然成名於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時期,但它創作於1938年,也就是衛國戰爭爆發兩年前。關於《喀秋莎》的誕生地和創作依據,詞作者伊薩科夫斯基沒有詳細說明。早在蘇聯時期,關於《喀秋莎》歌詞的創作背景就流傳著多個版本。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環。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至少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在戰爭之後的漫漫歲月之中,有無數個搖滾樂團、電子樂團、DJ對它進行不斷的翻唱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