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演唱蘇聯歌曲《喀秋莎》,烏克蘭大使威脅土耳其政府

2020-12-24 彼得堡的肥鵝

5月9日,勝利日當天,一輛搭載著多名歌手的大巴車穿行在土耳其安塔利亞省阿拉尼亞市的大街小巷上,移動大巴車在安塔利亞市區及其周邊地區裡行駛了五個五個多小時,車上的擴音器裡傳出一首首蘇聯戰爭歌曲,其中就包括膾炙人口的歌曲《喀秋莎》。有時,大巴車會停下來,將康乃馨送給駐足聽歌的觀眾。這一活動是在該市政府的支持下,由當地的俄羅斯文化協會舉辦的。

烏克蘭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西比哈和節日大巴車

這本是一件很尋常的節日慶祝活動,然而卻讓烏克蘭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西比哈大為光火。他威脅說,由於勝利日當天在這座度假勝地的移動音樂會上演唱了歌曲《喀秋莎》,土耳其將不再出現烏克蘭遊客!

5月11日晚間,這位烏克蘭駐外使節在其Twitter帳號上寫道:「我認為我們在阿拉尼亞的土耳其朋友被誤導了。安塔利亞市政府支持這種挑釁行為的事實表明,他們不尊重數百萬烏克蘭人的感情。真正美麗的阿拉尼亞不需要烏克蘭遊客了嗎?」

烏克蘭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西比哈的Twitter截圖

同時,他指出參加節日活動的該市居民違反了疫情期間的隔離制度,危及到了周圍居民的安全。

大多數政治評論員不支持這位烏克蘭大使的做法,並對他的這一舉措感到奇怪。很顯然,這位大使對戰勝法西斯主義的周年慶祝活動不高興。

大巴車上演唱《喀秋莎》等戰爭歌曲的歌手們

現年45歲的安德烈·西比哈出生在烏克蘭西部的捷爾諾波爾州的茲博羅夫市,大學畢業於利沃夫國立大學(又名伊凡·弗朗科大學)。捷爾諾波爾州在1920年至1939年屬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裡的烏克蘭人與納粹德國親密合作。而利沃夫市是烏克蘭新納粹組織的大本營。這位大使有如此的舉措,就不難理解了。

近年來,烏克蘭國內的新納粹抬頭,另外在前總統波羅申科執政期間還通過了《去共產主義法》,但凡是與蘇聯和俄羅斯沾邊的事情,該國的政客都會跳出來撕咬一番。《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傳唱最廣泛的歌曲,在鼓舞當時的蘇聯軍民戰勝納粹德國侵略者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烏克蘭為了反俄連這首歌曲都要利用,只能說這個國家的政客們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了。

(2020年5月14日,作者:彼得堡的肥天鵝)

相關焦點

  • 烏克蘭大使不滿土耳其演奏《喀秋莎》被嗆:戰勝法西斯使你沮喪?
    綜合俄羅斯媒體報導,由於土耳其安塔利亞省阿拉尼亞市街頭舉行的一場移動演唱會上演奏了蘇聯歌曲《喀秋莎》,烏克蘭駐土耳其大使安德烈·西比加威脅要讓土耳其再也得不到來自烏克蘭的遊客。西比加在推特上發文稱,「我想我們在阿拉尼亞的土耳其朋友被誤導了。
  • 蘇聯歌曲喀秋莎中俄文歌詞試聽 中國與喀秋莎的情緣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於1938年,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  1939年諾門坎戰役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初夏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
  • 喀秋莎的故事和背景是什麼?歌曲《喀秋莎》是誰作詞作曲?
    喀秋莎的故事和背景是什麼?歌曲《喀秋莎》是誰作詞作曲?時間:2015-05-10 12:2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喀秋莎的故事和背景是什麼?歌曲《喀秋莎》是誰作詞作曲? - 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蘇聯歌曲。
  • 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誕生地探究
    《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蘇聯歌曲。它的詞作者是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曲作者為蘇聯著名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歌曲描繪春回大地之時,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輕姑娘站在鮮花盛開的河岸邊放聲歌唱,思念在邊疆保衛祖國的愛人。
  • 最受歡迎的蘇聯歌曲《喀秋莎》你知道是如何誕生的嗎?
    一提到蘇聯歌曲,最先在我們腦海中迴蕩的旋律的一定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特別是對於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來說更是難忘的青春之歌。事實上,這首歌不僅出現在蘇聯軍隊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出現之前,而且出現在蘇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儘管聽到這首歌時我們覺得它非常適合那段戰爭年代。《喀秋莎》歌詞創作者蘇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喀秋莎》曲作者馬特維·勃蘭切爾這首歌曲創作於1939年,但當時並沒有流行,是兩年後發生的蘇聯衛國戰爭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並伴著隆隆的炮火流傳了開來。
  •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
    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時間:2015-05-08 23:18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俄羅斯《喀秋莎》是一首怎樣的歌曲?歌詞是什麼?- 喀秋莎(俄語:Катюша),作於1938年,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歌曲誕生地在中國吉林省延邊州琿春縣防川村。2015年5月,因為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在經過莫斯科紅場時大聲高唱《喀秋莎》,此歌在中國的知名度更高了。
  • 你聽過《喀秋莎》嗎?一首愛情歌曲卻能在戰爭中傳唱到現在
    《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期的蘇聯歌曲,1938年,張鼓峰事件(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
  • 《喀秋莎》誕生80周年:曾經影響二戰的紅色經典歌曲,至今被傳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這首歌詞唯美、旋律動聽、節奏明快、感人至深的歌曲,曾經風靡全球,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這首二戰時期曾紅遍全球並傳唱至今的歌曲,很多人以為是寫於二戰,其實它的創作源於二戰前夕前蘇聯與日本之間爆發的「張鼓峰戰役」,至今已有80年。
  • 一群俄羅斯美女商場裡快閃演唱《喀秋莎》,完全不同風味
    《喀秋莎》(俄語:Катюша),又譯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就流傳於蘇聯的歌曲,在二次大戰時為蘇聯士兵送行的愛情歌曲。 本曲於1938年由馬特維·勃蘭切爾(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講述一個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邊防軍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
  • 俄羅斯經典歌曲那麼多,為何中國人只認《喀秋莎》?
    俄羅斯經典歌曲那麼多,為何中國人只認《喀秋莎》?「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山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每當《喀秋莎》的旋律再次響起,不只是俄羅斯人,就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會為之精神一振,不自覺地哼唱起來。
  • 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
    原標題:悲壯的歷史交響——蘇聯衛國戰爭歌曲掃描薛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了,但那些在血與火中誕生的英雄歌曲,如同莫斯科紅場上無名烈士墓前的長明火,永遠激動人心。今天,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帶您沿著蘇聯衛國戰爭的腳步,重溫那一曲曲動人魂魄的戰歌。
  • 《喀秋莎》簡史:本為政治宣傳歌曲 日本版本最多
    《喀秋莎》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一首俄羅斯傳統民謠,其實它是一首作曲家譜寫的政治宣傳歌曲。可是這些歌的意義在歷史的煙塵之中早已「偏離」了他原始的面目,生長出另一個全新的自我。對於中國人來說,這首歌變成了一個濃得化不開的時代情結:對於白樺林、手風琴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去不復返的追憶。
  • 喀秋莎是蘇聯民謠,也是蘇軍武器典型代表,更是士兵心中的信仰!
    「當那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1938年,一首由馬特維·波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著名歌手基雅·魯斯蘭諾娃演唱的蘇聯民謠《喀秋莎》迅速在蘇聯境內躥紅。
  • 期待盛大的紅場閱兵,我軍儀仗隊彩排為什麼會選唱《喀秋莎》?
    紀念日俄羅斯一般都會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然而今年有些意外,因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而改時。5月2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正式宣布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的紅場閱兵將於6月24日舉行,並命令俄羅斯國防部開始進行閱兵的各項準備。屆時將有1.4萬軍人參與此次閱兵儀式,同時政府還邀請了19個國家的軍人來參與此次閱兵,共計將有6.4萬人參加這次盛典。
  • 你心目中的「 喀秋莎 」是一首歌曲,還是一個姑娘?
    一位俄羅斯美女,講述喀秋莎所代表的含義。在俄語中,喀秋莎,有幾種含義。第一種,一般是小女孩的小名,通常是關係比較親密的人,才會這麼叫。它的全名是葉卡捷琳娜。俄羅斯曾經有位女皇就叫做葉卡捷琳娜二世。上個世紀,前蘇聯有一首風靡一時的愛情歌曲,就叫喀秋莎。這個應該是,那個時代的人比較熟知和喜愛的。歌曲中,有一位一心守護著家園,等待著愛人從戰場歸來的美麗姑娘。第三種,喀秋莎指的是二戰中的火pao名稱。前蘇聯把製造出來的火箭炮,命名為喀秋莎。因為,它看似柔弱的名字背後,實際隱藏著令世界都顫抖的怒火。
  • 英雄城勝利閱兵,喀秋莎響起,重型突擊炮曾讓德軍膽寒
    最獨特的是作為英雄城市的塞瓦斯託波爾,這裡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基地,在二戰時期德軍圍困這座海軍要塞將近一年,蘇聯紅軍和紅海軍的戰士們依託要塞與德軍浴血奮戰,展現了誓死抵抗的英雄氣概。這裡的閱兵活動也非常有意義,都是各型二戰時期的老坦克裝甲車輛。照片中是SU-76、SU-100自行反坦克炮。
  • 喀秋莎:中外經典歌曲18首
    這是一張名為《喀秋莎:中外經典歌曲》專輯。出版有一些年限,專輯裡一共 18 首歌曲,如專輯名字所說,都是中外經典,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前蘇聯歌曲《喀秋莎》、《山楂樹》,還有世界各地民歌如《鴿子》,《友誼地久天長》、和《哎喲媽媽》等。當然,還少不了我們中國的經典《五彩雲霞》等。作為一張專輯,雖然是不同國家的歌曲,不同風格的歌曲,但是都經過統一的編譯配樂,尤其前奏,都根據歌曲特點,加入了不同樂器或電子配聲。
  • 歷史故事——喀秋莎誕生在琿春
    _縮混9.mp318:04來自悠遊吉林前蘇聯歌曲《喀秋莎》誕生80多年來,可以說已經成為世界名曲,在我國廣為傳唱。在二戰期間的蘇德戰場上,《喀秋莎》竟成為敵對雙方都愛唱的歌曲。出於對這首歌曲的喜愛,蘇聯人將當時剛剛投入到蘇德戰場上的,一種威力強大的速射火箭炮,暱稱為「喀秋莎」。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身世」,人們認為歌曲《喀秋莎》理應誕生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蘇德戰場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 《喀秋莎》是誰創作的,名字是什麼意思,為何現在的版本眾多?
    《喀秋莎》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一首俄羅斯傳統民謠,其實它是一首作曲家譜寫的政治宣傳歌曲。可是這些歌的意義在歷史的煙塵之中早已「偏離」了他原始的面目,生長出另一個全新的自我。對於中國人來說,這首歌變成了一個濃得化不開的時代情結:對於白樺林、手風琴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去不復返的追憶。
  • 「喀秋莎」到底是誰
    關於歌曲《喀秋莎》的產生背景,一致認為是由蘇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寫於1938年的一首詩譜曲而成。這一年7、8月蘇日之間爆發了張鼓峰事件(蘇軍稱哈桑湖戰役)。作者當然並未到前沿,而且年初就已寫好了開頭(梨花開遍(原詩還有蘋果花),江岸陡峭,霧如輕紗,女主角出場),但當夏天作曲家催他完稿時,他筆下的「遙遠的邊疆」和「勇敢戰鬥」顯然已有這一戰役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