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視頻的時候,看到一則消息,黃女士的兒子從小就對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有時還會在牆上塗鴉,而媽媽並沒有制止,反而非常支持孩子的行為。
這位寶媽認為,牆「花了」可以再粉刷,但孩子的童年就這麼幾年,而且兒子畫的那些事物都很生動,很有趣。
哪怕自己是租的房子,後面情願花幾千塊錢賠給房東,她也放任孩子在牆上塗鴉,因為那些「作品」都是很好的回憶。其實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鄧超孫儷夫婦的觀念不謀而合。
在鄧超的家中,也充滿了被「塗鴉」過的牆壁,作為母親的孫儷也曾陷入煩惱,糾結是否要阻止孩子的這種行為。
但鄧超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牆紙壞了,牆「髒」了可以再換,但孩子的靈感卻不能磨滅,如果孩子喜歡,就讓他們盡情發揮吧。
從那時起,孫儷也不再阻攔孩子的「塗鴉創作」,而是選擇了更多的塗鴉家具,供孩子們盡顯才華,享受童年的樂趣。
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塗鴉世界」,才能看清童年的真諦
羅恩菲爾德曾將孩子的塗鴉時期定位2-4歲,兒童第一次塗鴉大多以點、線為主,「點」則為塗鴉世界的原點,在線的世界裡,描繪的是塗鴉的路徑,大多以遊戲的形式出現。
隨後孩子的塗鴉方式進入了平面空間,到了後期,兒童便能組合圖形,明確塗鴉世界的主題,呈現出立體的塗鴉世界。
塗鴉世界的建立是基於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孩子的認知程度決定了塗鴉的豐富程度。不同時期的塗鴉世界是孩子想像力不同的展現,這不僅是對孩子成長的挑戰,同時也是對家長的挑戰。
父母要想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就需要豐富他們的現實生活,多去理解孩子的塗鴉繪畫,傾聽兒童內心的真實想法。
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讓內心深處的想法「浮出水面」
1)父母為自己定位一個角色,讓孩子塗鴉變得順其自然
父母在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之前,先要為自己賦予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最好是寶寶的朋友,因為朋友之間的認知差異會比較小。
此時家長要摒棄自己原有的認知,以欣賞和接納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的塗鴉,當用同伴的身份走進孩子的世界後,一個好的開端便從此打開。
2)探尋孩子塗鴉的軌跡,領略童趣的風採
走進孩子的塗鴉世界後,父母要從原點出發,探尋孩子的塗鴉的軌跡方向,而點、線的清晰程度則反映了孩子的開心指數。
孩子塗鴉從一維世界到二維世界,交替地表達了兒童兩種內心感受,二維世界的塗鴉表達孩子一種控制欲的體現,是他們長大的表現。當進入到立體的塗鴉空間時,孩子便能畫出對事物的感受,表達內心的想法。
這是父母可以仔細觀察孩子的塗鴉作品,或許你能從中看到不一樣的童年世界,領略兒時的風採。
3)多傾聽孩子的語言,善於總結他們的想法
有些兒童在塗鴉時,不只是安安靜靜地畫畫,很多時候他們在自言自語,或者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解釋。
此時爸爸媽媽如果在身邊,要耐心仔細地聆聽孩子的語言和神態,並把有效信息及時記錄在大腦當中。
父母將孩子不同時刻的塗鴉進行對比之後,就會知道孩子的認知已經發生改變,這時父母要及時更正自己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再次進入孩子的世界。
其實孩子的塗鴉世界是否有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陪伴與用心程度,所以作為家長的你們,會支持孩子們的塗鴉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