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很多能幹的創業者,人走了企業也就到頭了

2020-12-19 澎湃新聞

01 | 王石:企業傳承要講「長期主義」

2000年,我記得很清楚,新世紀第一天的早晨,我當時在深圳的梧桐山,凌晨4點鐘,背著20公斤的傘包爬到山頂,在東方日出之際,滑翔傘飛起來,飛到山下去,我記得是在海邊停了一停。當時有一艘來自烏克蘭的廢舊航母被改造成一個娛樂場所停在海邊,我們降落到那裡,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大家知道,那個時候我們中國的企業家都是很忙的,唯獨就有一個人不大務正業,開始登山探險,更多地和企業經營分離。其實我這個人,有不務正業的一面,也有喜歡探險的一面,大家不大看到罷了。我主動地和我創造的企業、和我心愛的萬科相分離,就是為了讓年輕一代的企業家成長。

當時計劃的退休年齡是70歲,我今年正好69歲,按年齡計劃是明年退休,但提前4年就退休了。什麼叫「長期主義」呢?一個企業家再能幹,個人的工作年齡是有限的。我們知道,中國的民營企業很多都是非常能幹的創業者,創造了商業帝國之後因為傳承問題沒有解決好,隨著人走,企業也就到頭了。

多說一句,永好(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剛才做了演講,如果是他的女兒站在這裡講,我個人覺得會更精彩。企業如何傳承的問題,這個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我們民營企業的轉型壓力是非常大的。(來源:王石在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表的演講)

02 | 李想:人因痛苦而改變

我們從做網際網路平臺的公司深入到工業領域,再到我們自己的系統組織,我們希望能夠再通過五年的時間進一步把自己全面打造成一個智能組織。大家也應當在組織理念上去定位清楚你們的組織處在什麼象限,是不是應該向更高層級的組織去轉變和努力。

同時,支撐組織的人應當是使命驅動的,應當是成年人,應當是懂得合作、有領導力的人,應當是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人。當然,你們也可以選擇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支撐和判斷自己的人才體系。而在組織的管理方面,我們的實踐就是戰略認知用LSA,業務看OKR,解決問題用TBP。這些基本的方法構建了我們整個組織的管理體系。

這五年最大的感觸,無論是企業文化還是系統,都是無法快速見效的,甚至早期的時候都是惡化的。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創始人必須有長期的耐心,並且要花時間把組織這件事當成一把手工程來做。請大家一定要記得,當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高估自己在業務上的重要性,以及嚴重低估自己在組織上面的重要性。

第二大的感觸就是人因痛苦而改變,無論員工還是創始人的層面都是一樣的。我們上述這些組織的實踐或者變革基本都是從2018年初開始的,那會兒經緯剛投完我們,陪伴著我們。在那個時間點,我們遇到很多問題,我們非常痛苦,我就天天在滅火,甚至一度我的身體都垮了,有兩個季度是免疫力低下,渾身腫爛。但慶幸的是,我們選擇直面痛苦,沒有躲,躲也沒有用,必須直面痛苦,和痛苦為伴,做出改變,並因為受益而堅持。(來源:李想在經緯億萬學院「組織與管理」模塊的分享)

03 | 劉芹:認知不夠,才不敢做瘋狂的事

提問:五源看上去系統性錯過了整個電商賽道。

劉芹:我們對用戶型、產品型、工具型、流量型的公司,投得都還不錯。但一到交易型公司,我們投得不好。早期和我們資金結構有關係,最初在家族基金,我們本能會去尋找確定性高的項目。當時內部有一個原始準則——「這是你的錢你投嗎?」電商這種資本密集型的投資,我們在策略上避免。

後來是我們對這個領域的認知不如別人。我們曾經有機會投給京東1000萬美元,沒投是因為我們判斷這家公司可能要融幾億美金,投第一筆1000萬不難,但我們堅持長期持續投資,後面京東來找我融錢,給不給?本質還是對電商的認知不夠,才不敢做瘋狂的事。(來源:《晚點》對劉芹的專訪)

04 | 真格基金合伙人王強:投資就是投人

提問:真格基金最近上市項目很多,包括完美日記、優客工場、一起教育科技,真格基金都是很早就投資,真格基金是如何做到這麼早發現優秀項目的?

王強:真格基金最初是以一個「老師」的心態而不是一個純資本「投資人」的心態創建的。雖然在此之前我和小平沒有系統地在投資領域訓練過,但作為老師出身的我們,最擅長的是觀察學生,從觀察中看到他們內在細微的東西。我們在新東方10年,也是跟全中國優秀的學生們天天打交道。

再往前推,我在北大當了6年老師,小平也在北大5、6年,我們天天跟年輕人打交道,一路下來我們跟年輕人打交道打了將近40年,到了真格基金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本質性的變化。

跟年輕人長期打交道的結果就是,我們能夠敏銳洞察他們的「內在」,而這「內在」遠遠勝過所謂「外在」的一切「包裝」。他們帶著創業的困惑來了,我們替他們解疑答惑;他們帶著靠譜的夢想來了,我們用資金助他們啟動夢想。

真格在過去9年的歷程中,就是專注地圍繞著人來投,所以真格內部稱之為「投人哲學」,非常堅定地投優秀的人,因為任何最早期的項目,數據只能是推演,沒有辦法實際參照,對於人的把握就變得極為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了。小平早年說過一句「名言」,「夢想是不能審計的。」以真格CEO安娜投完美日記這一個案作為標誌,我們「投人哲學」展示得淋漓盡致。(來源:雷建平對王強的專訪)

05 | 劉永好:網際網路要顛覆傳統企業很難

過去這十多年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迅猛發展,湧現出一大批非常優秀的企業,他們的影響力、估值以及服務迅猛上升,成為今天最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之一,非常了不起。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很多實體企業家和傳統企業家們壓力特別大,總覺得這些網際網路企業會把我們顛覆掉。但是今年以來,特別是現在,大家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網際網路企業流量逐步見頂了,雖然還有空間,但不大了。

網際網路企業要顛覆傳統企業?難。因為傳統企業護城河太深,研發、市場、生產、機器,供產銷這個體系,這不是網際網路企業能夠做到的。網際網路企業做數位化的東西有優勢,但想深入實體製造業,還需努力。而傳統企業一定要轉型升級,能夠跟上這個新的發展格局,這就是說,我們傳統企業要迎來轉型升級的新格局。

怎麼轉型升級呢?最近大家注意到,各行各業都在大集中,集中是大勢所趨。集中就意味著有的企業要關門,有的企業要成為配套附屬企業、體系內的企業。過去1000家電視機廠,最終集中到的只有幾家。這1000家企業,一部分關掉了,一部分被整合了,一部分成為零部件供應商了。我們有這方面的準備嗎?這是擺在我們企業人面前的大問題。

第一,網際網路企業不太可能顛覆我們所有的實體經濟;第二,我們自己的實體經濟必須要轉型、要升級,在這個新格局下謀求新發展。

這種情況下,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該怎麼做呢?很多的企業都說壓力好大,員工工資也在增長。雖然稅收有所減少,但減少的並不多,現在出口也有很大壓力,錢很難掙。但是,仍然有很多企業在高歌猛進,我們怎樣保證自己還能生存下去,成為整合者,而不是被整合者呢?

這就需要轉型。最近相當長時間,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向新經濟轉型。簡單來說,就是傳統企業+數位化,結合起來就是新的企業。這種說法對不對?理論上是對的。但是實施起來很難,好多企業轉型就轉死了。轉好了市場還是你的;轉不好,油鍋是你的,你在油鍋裡面煎熬。怎樣才能保證不「轉」到油鍋裡,「轉」到市場上去呢?我覺得這中間要加一個「組織再造」。

所謂組織再造,就是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企業文化、企業格局要發生根本變化,而不是簡單的將原有組織體系與數位化相加,就變成了新企業。大概在六年前,新希望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去年領袖年會上我曾講過新希望的「五新」轉型,這就是組織再造。(來源:劉永好在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表的演講)

06 | 京東零售CEO徐雷:顛覆你的可能是你想像不到的玩家

我特別認同一個說法:「只有時代的企業」,我也特別認同我在2019年夏天反覆聽的一首歌中的歌詞:「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我們的論壇辦了這麼多年,很多企業家一直在通過努力,把經營理念向社會傳播。但有些企業家可能參加了一屆就不再參加了,可能是這個企業或者這個行業本身發生了一些變化。

前段時間聽了一個相聲,說兩個人在開車,開著開著車掉水裡了,撞死了一條魚。這條魚可能想到會被漁夫捕撈,可能想到以後會被大魚吃掉,會想到生老病死,但是永遠想不到它會被一輛車撞死。就像你永遠想像不到顛覆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究竟是誰,因為顛覆你的可能是你從未關注的另外一個新興的行業。

講兩個大家熟知的例子,一個是數位相機行業。數位相機今天還存在,但慢慢沒落的原因是因為智慧型手機。並不是數位相機產品本身做得不好,今天打開京東APP搜索在銷的數位相機,可能會顛覆你們過去對數位相機的認知,但你很可能也不會再買了。另外一個是方便麵的沒落。不是因為方便麵做得不好,而是因為它被外賣行業取代了。

所以大家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下,也不僅僅是你所處的行業。成功的企業家往往會有慣性,他只關注自己所認定的行業或者賽道,但這個時代顛覆你的可能是其他的賽道和行業。(來源:徐雷在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表的演講)

07 | 張文中:實體店要存在下去,同時必須要進行徹底的數位化轉型

社區團購是今年在生鮮領域發生的最大的一件事,千億級資金都已經殺進去了,對於中國零售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今年經常會被問到兩個問題:第一,社區團購你怎麼看?會不會一家通吃?第二,實體店還能不能存在?還有沒有必要存在?出路到底在哪裡?不光我們企業家關心,消費者關心,同時領導也關心。

實話實說,我認為,實體店一定會存在的,無論是從用戶的需求還是從供應鏈合理性的角度來看。從用戶需求來看,實體店存在的理由就在於,它能夠滿足線上給消費者提供的各種服務之外的服務,這樣的需求必須要由實體店來滿足。比如說30分鐘送達的服務,恐怕不就近去做配送是很難的;比如說老百姓需要剪頭髮、需要堂食,還需要修表、修鞋、洗衣等等。

當然,實體店必須進行徹底的數位化轉型。如果還按照今天的模式,實體店是沒有辦法繼續為廣大消費者服務的。而且它的效率和提供服務的水平,以及反應速度也都不夠。

領導也曾對物美進行高度肯定:「物美的數位化轉型做得好,實體店必須要堅持下去,實體店通過創新改造之後會大有可為」。(來源:張文中在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表的演講)

08 | 柳井正:服裝品牌沒有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只屬於每個人

提問:如今到處都是宣稱自己塑造了一種生活方式的品牌,你如何看待生活方式這個詞?

柳井正:生活方式是屬於個人的。我們作為一家服裝公司,沒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每個消費者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一個人想實現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我們提供給他們一個工具、一個道具,比如說皮帶、上衣、毛衣、襯衫等,我們是提供道具的一家企業。

工具當然會不斷變化。有一個事情讓我非常驚訝,現在我們的口罩在日本熱銷,它們是在中國生產的,質量很好。可能是因為消費者對我們非常信賴,所以現在真是超乎想像的熱銷,但我們也不是停留在一個口罩的原型上,而是不斷改進,根據顧客的要求去更新、去改進。這就是個例子。

提問:你如何避免「大公司病」?你在公司管理中最關注什麼?

柳井正:我關注的就是我們公司自身的成長和每個員工的成長。我們的員工,哪怕是今天進來的臨時工,我希望他們也能夠像一個經營者,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工作。我們的理念就是Global One,全員經營,因為我們是一個零售企業,面向人做生意,而且我們服裝的單價很低,只有讓儘可能多的顧客成為回頭客才行,否則我們的生意就無法運轉下去。

我們希望讓店裡的臨時工也能了解我的心態,通過他們的努力,每天在自己的工作中下一點功夫,有一點小的改進,未來說不定他也可以成為經營者,我對中國的員工是這樣講的,對其他國家的員工也是這樣講的。(來源:YiMagazine對柳井正的專訪)

09 | 王玉鎖:練內功,求突破

我們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練內功,用數智技術來提升企業素質。在這件事上,我們著重在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方面,用數智技術來織密安全網絡。新奧是做能源的,安全是我們最大、最基礎的工作。利用數智技術可以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所謂「橫向到邊」,是我們用視頻技術,在所有的場站、在建工程的現場都可以進行實時的數字傳輸和數字的智能分析。所謂「縱向到底」,就是我們可以將所有的設備藉助傳感器,不管是計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成分傳感器,甚至振動傳感器,把數字收集上來,經過後臺的智能分析,來預警一些風險。

另一方面,用數智技術打牢工程質量。工程質量要想做好,原來完全是靠人盯人,效率低。數智技術讓我們實現從設計到工程建造、到整體驗收完全數位化,形成一個嚴密的質量管控體系。

第三方面就是用數智技術來實現透明高效的採購,我們把消費網際網路的經驗通過物聯網的技術呈現出來,使得我們從質量、監控,到產品的比價,當然也包括整體的運輸跟蹤等都能實現可視化。

第二件事是求突破。我們希望全力地推進數位化轉型,取消總部,成立「新奧新智」平臺。這是基於我們的中臺戰略,打造一個創值型的基礎能力平臺,希望通過平臺來支撐新奧所有產業的數智化轉型。

我們在做平臺的時候,分析客戶需求時發現,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核心主體是產業,而產業最關注的是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保護數字主權。數字主權是產業網際網路繞不過的一個題目,必須要把主權問題解決。

第二方面是順暢數字交流。只為了保護數字主權,不連接,數智時代是不可能到來的,所以必須要連接。

第三方面是創造數字價值。其實就是從數據到智能的過程,創造數字價值的核心就是做好數字價值的分配。所以讓大家共同建立產業智能,共同分享智能帶來的收益。

第四方面,提供數字服務。ERP系統在企業發展初期或者說在工業發展階段確實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好的效果,對企業從管控、流程化管理等各各方面給予了支持。但是也給我們帶來一些諸如效率低下,員工熱情不高等問題。所以現在數智時代需要把數據從ERP轉過來。當然,數字服務不僅僅是這些,還包括雲的兼容等。最終,在我們的平臺上,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來源:王玉鎖在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表的演講)

10 | 楊國安:一家又老又大的公司,如何保持敏捷、創新?

提問:你是組織能力方面的專家,你認為騰訊核心的組織能力是什麼?

楊國安:騰訊的組織能力,我自己覺得:

第一,非常用戶導向,非常重視用戶體驗,這是DNA。你看最近我們使命升級,「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用戶為本還是第一個,這是沒有人反對的。

第二,學習與創新。一方面是學習,一方面是創新。我們學了人家好的東西,但也不是簡單模仿,我們也創新。這就是為什麼騰訊有進化。學習是方方面面的,創新也是方方面面的。我們提出「科技向善」,希望在踐行這個新使命上有更多投入。

提問:企業大了、老了、複雜了,創新就越來越難,從組織管理的角度,怎麼去提升創新能力?

楊國安:成立更多的敏捷小團隊,讓立項、審批更加容易,也讓解散更加容易。更多地鼓勵內部的創業,給更多年輕人舞臺,讓他能夠打勝仗,有機會去冒險。(來源:36氪對楊國安的專訪)

相關焦點

  • 70歲的王石:企業家裡的健身達人,愛冒險的運動家
    在娛樂圈,熱愛健身的俊男美女很多,他們往往是出於保持好身材的需要,而在企業界,熱愛運動的健身達人也不少,他們大多明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一淺顯的道理,雖然企業家的時間非常寶貴,他們的時間是和金錢劃等號的,但絲毫也不影響他們抽出時間來健身和運動,很多人都保持著良好的健身習慣。比如:馬雲打太極,馬化騰跳街舞,李彥宏「荒野求生」,潘石屹愛跑步,王石玩賽艇。
  • 晶報受權發布:王石亞布力演講全文
    我的判斷:是,所以,民營企業想做到很大,同時又擁有企業,我自己覺得把握不了。所以我的決定是,找一個更適合萬科的國企當大股東,走混合所有制的現代企業發展道路,我認為,只有走這條路,萬科才能做大做強。這是我的選擇,沒有對錯,無關道德。之後萬科的命運怎樣?
  • 王石:我們對西方已經由仰視變成平視,希望能力再大變成俯視
    萬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會名譽主席、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出席並演講。王石感慨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的機遇。「由被動挨打,我們仰望著西方的文明、制度這樣一個物質社會,到現在我們真的可以平視,我們希望我們什麼時候能力再大就俯視(西方社會)。由仰視變平視,我們要珍惜」。王石強調,營商環境對於企業家來說非常重要。
  • 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做公益不可急功近利,也沒有那麼稱心如意
    近年來,企業家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成為一種社會潮流,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企業家做好自己的企業就是最大的公益,王石對此不大認同——「如果說企業家把企業做好,按章納稅,提供產品、創造利潤就是『公益』,這種認知有些過於狹隘了。企業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拿出一定資金和資源投入公益慈善,產生的社會效應與單純做好企業是兩個概念。」他說。
  • 王石2003年訪談:談下海及第一桶金
    記者: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說王石登珠峰是個人做秀或商業炒作,您如何理解?王石:登珠峰,能否登頂,誰也不能十拿九穩。截至目前為止,中國13億人口中只有12人登頂珠峰。這次登頂5人。平均1億人中登頂珠峰只有1人。登頂珠峰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現在在有些人看來,登頂珠峰是一件錯誤的舉動。
  • 王石:在乎錢,更警惕突然有錢,能不能駕馭……
    王石:善終與否還不好說,因為還沒結束。何偉:回頭來看,您認為咱們國家的民營企業家,要想走好走穩,應該怎麼把握自己?王石:第一,我覺得我是非常幸運的。應該感謝這個時代,改革開放給了機會,我抓住了。記得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我曾經用兩句話、6個字來表達我的感受。第一句話,回顧過去,想不到。無論是個人、企業、家庭、社會、民族,真是想不到。
  • 專訪|王石:在乎錢,更警惕突然有錢能不能駕馭……放棄萬科股權...
    32年前(1988年),您放棄持股,選擇做職業經理人,使您遠離了富豪榜。本月初,您率領萬科員工集體向清華大學捐贈了53億元的企業股權,您說這是最好的歸宿,能否介紹作出這一決定的過程?王石:我1983年到深圳創業,公司股份制改造是1988年,股權的60%歸國家,40%歸企業,當時叫企業所得,即企業創始人帶領的團隊所得。
  • 田樸珺,憑什麼能擠走原配王江穗,成功嫁給王石?
    這幾年,田樸珺連續拍了好幾部港片,都是不知名的小角色,根本沒人注意。 就這樣,她認識了大媒婆,也是人生中第一個貴人,和王石同是地產圈大佬的馮侖。 03 遇到王石後,田樸珺的「苦日子」終於到頭了 馮侖是北京萬通的老闆,曾說過一句名言:民營企業家追女明星,公司就離死亡不遠了。
  • 萬科復牌時間一拖再拖 王石稱第一大股東必須是國資
    摘要 【萬科復牌時間一拖再拖 王石稱第一大股東必須是國資】王石表示,如果萬科是一個民營資本控制的企業,那麼公司在行業中越是舉足輕重,就越是危險。
  • 專訪|王石出新書《我的改變》:我從來沒怕過老
    作為「校長」,他希望將自己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以及關於運動、宗教以及人生的思考,傳遞給深潛的企業家群體。王石告誡學員,企業經營規模做大、利潤增長不應當成目標,而是結果。現在,他依舊維持在萬科期間的作息,早上6點半起床,晚上12點入睡,期間工作、健身、閱讀。
  • 王石靠嶽父和原配的幫助起家,成功後為何移情田樸珺?
    【作者:執北】王石,萬科的創始人,帶領萬科上市,並成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企業。多年來,他用自己的堅持和創新,帶領萬科前進,創造了數不清的神話。誰也未曾想到,真正讓王石成名的,並非他和他的企業,而是他和原配,以及田小姐之間的感情。
  • 天眼查:打造自營+嚴選的企業服務模式,為創業者提供有力幫助
    但目前,國內的企業服務行業是非標行業,產品很難標準化,行業也缺少統一規則。行業門檻低,導致魚龍混雜,服務質量和服務意識差,導致花了錢還辦不成事。一個標準化、靠譜的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如今已然是剛需,它幫助創業者邁出第一步,跨過一堆坑。  是什麼阻礙了創業者的腳步?  有一技之長的人,總有點自己做事業的野心。1977年的丁偉,做了多年廚師。
  • 王石:我想做一個探險家
    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在現場參與座談並籤名贈書。他談到,活了60多歲,現在才覺得自己活明白了,想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作為一個商人,我不太有興趣。我想做一個探險家。但是作為職業,就算沒有興趣,也要把它打造好。這也是我對你們的職業忠告。一個好的企業,應該是:簡單、透明、規範的。不是你在好,你不在就不好了。
  • 企業家要為社會創造價值 —專訪萬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
    南風窗:你作為萬科唯一創始人,1988年你們創業團隊放棄本屬於自己的股份,選擇做職業經理人。2020年4月,這筆價值53億元的企業股資產捐給清華大學,引發了很多討論,背後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對我來講,我是萬科創始人,但仍然是職業經理人,我放棄了股權,但沒有妨礙我把公司做大的野心。南風窗:通過登山、賽艇等不同類型的運動,以及公眾在各類事件中所給予的不同反饋,企業家該如何保持自我更新,引領企業發展,並在更廣泛的領域進行自我證明?王石:我為什麼要登珠峰?
  • 慷大家之慨,成自己虛名,王石這場翻身之仗打得並不漂亮!
    4月初,王石重回大眾視線,他又一次創造了一項中國紀錄,實現了國內企業對高校的最大單筆捐款。王石為代表的萬科管理層大手一揮,給清華大學捐贈了2億股,雖強調是全體員工捐贈行為,但王石等於萬科的固有印象下,大家把功勞算在了王石他頭上,退休了還能親力親為做慈善,這一仗前期,不得不說王石幹得漂亮。
  • 萬科集體捐贈近54億元股票 王石:這是最好的歸宿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 王石及萬科員工集體捐贈近54億元股票□本報記者 黃靈靈 4月2日,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簡稱「萬科企業股中心」)與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籤署了捐贈協議,將企業股中心的全部資產2億股萬科股票一次性捐贈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
  • 王石小30歲嬌妻近照曝光,秀髮披肩文藝氣息十足!
    日前,一組王石妻子田樸珺近照曝光。照片中的田樸珺秀髮披肩,端莊文靜,身穿條紋襯衫搭配闊腿褲,站在書架前認真讀書,文藝氣息十足。 王石,男,1951年1月生,原籍安徽金寨,生於廣西柳州,蘭州交通大學(原蘭州鐵道學院)給排水專業畢業,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原任集團董事會主席,兼任中國房地產協會常務理事
  • 李書文:獻給世界上最可愛的人——創業者
    「如果有人用一生、用青春去賭一個不確定性,並且充滿了風險,這部分人我都定義為最可愛的人。在和平年代,最可愛的人是創業者。」李書文稱,「我對創業的定義很寬泛。」  對於創業的目的,李書文認為,很多創業者上來就要改變世界,就要顛覆式創新,其實能改變世界的人寥若晨星,創業者千千萬,而馬雲只有一個。創業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先改變自己,是為了想讓自己和家人過上一個好的生活,是為了讓自己更自由,這點完成了,完善社會和為社會做貢獻也就自然而然地做了。
  • 標榜獨立卻靠王石的資源吸金,自曝兩人私生活,田樸珺哪來的底氣
    最近,王石出現在了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的舞臺上,分享自己退休後的心得。按照王石原本的意願,他是準備明年(2021年)到了70歲才退休的,但現在看來已經提前退休。他說:「我主動地和我創造的企業、和我心愛的萬科相分離,就是讓年輕一代的企業家成長。」
  • 王石娶小30歲嬌妻,登7大高峰踏南北極,雖職場失意但生活如意
    地產大亨王石的近況一直受人關注,自從與原配妻子離婚娶了小30歲嬌妻田樸珺之後,王石似乎越活越年輕。4月20日,王石曬出了自己的攀巖照片,照片中的王石精神狀態很好,攀巖手法嫻熟,還做了一系列高難度動作。肌肉線條也很明顯,可見平時經常健身,自我管理非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