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一個註定無法成為皇帝的嫡長子,木秀於林必遭摧折

2020-12-22 鞋架放在哪

很多人都認為秦國的滅亡,是因為胡亥登基稱帝,趙高弄權,致使秦朝內部混亂,最終也是天下起義不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果說當時遠在上郡監督軍隊的扶蘇能夠繼承皇位,那麼秦國的未來定然不是二十而亡。但是今天我要說,扶蘇無論如何的優秀,他定然是無法成為帝王,也沒有機會登基。

所謂木秀於林,必遭摧折,扶蘇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得藏拙,也不懂得學會克制自己。很多時候都和始皇帝發生衝突,最終也是導致始皇帝對扶蘇的好感逐漸的下降。

對於扶蘇的身世其實一直都沒有定論,加上胡亥即位之後對秦朝皇室大肆屠戮,因此宗室內部的相關事情也並不明了。

但是有一點卻是較為肯定的,那就是扶蘇在始皇帝的眼中非常重視。扶蘇之名源自《山有扶蘇寄託了始皇帝對扶蘇的期望。

扶蘇呢,也是不負眾望,在長大之後,不論是學識還是心胸都非常的出眾,在一眾皇子之中頗為出眾。

但是扶蘇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耿直,或許是源自年少之時始皇帝對扶蘇的重視,因此扶蘇和始皇帝之間的關係也是交好。但是扶蘇卻不知道所謂的親情在權力面前其實脆弱得無法想像。

而始皇帝和扶蘇的隔閡便是來自一次對待儒生的懲罰之上。統一天下之後的秦始皇似乎喪失當初的初心,開始大肆的追求享樂,不僅沒有了往日的英明,還重用奸佞。當時的儒生,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引起了始皇帝的不滿。

而這件事的結局就是震驚千年的焚書坑儒,對於焚書坑儒,扶蘇的態度是極力的反對。之後更是多次針對始皇帝的行為上書,這使得二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對於這個大兒子,始皇帝是有著抱著很大的期待的,但是對於他的行為也是無法忍受。

因此便將扶蘇派往了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建長城,抵禦匈奴。其實這樣的結果也並不意外,而這次的離開也徹底使得扶蘇離開了政治中心。

乃至之後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都是胡亥等人跟隨,這才使得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和李斯等人篡改詔書,將胡亥立為皇帝,而扶蘇被賜死。

其實為什麼說扶蘇是不適合當皇帝呢,通過趙高派人假傳旨意這件事情上就能夠看出來其實在趙高他們派使者前往上郡和扶蘇蒙恬說始皇帝駕崩,胡亥繼位,要賜死扶蘇。

不僅僅是大將軍蒙恬,連扶蘇都在懷疑這道旨意是假的。因為當時蒙恬等人都清楚,扶蘇和始皇帝的關係怎樣的,輕易賜死扶蘇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此時的扶蘇雖然懷疑,但是卻沒有選擇去反抗,僅僅是大哭一場,便選擇了自殺。這種行為現在看來,無疑是愚昧的。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不僅僅沒有屬於自己的準確判斷力,而且還不去查明事實,便輕易聽從。當時蒙恬雖然是大將軍,但是卻和扶蘇交好,在這種情況下,也是多次勸解扶蘇。

最後一個重用的原因莫過於當時的政治力量之間的鬥爭,一方面是支持扶蘇的蒙恬等秦國舊貴族;另一方面則是以李斯為首的新興底層政治人物。

他們之間的鬥爭顯然影響了繼承人的決定。當時在始皇帝身邊的以李斯等人為首,他們牢牢把握在了始皇帝身邊。對於扶蘇等人,提防嚴重,想要獲得始皇帝的旨意,無異於火中取慄。

總結:扶蘇在品行之上確實沒得說,但是在政治手腕和相應的性格之上,過於懦弱了,這種性格很顯然是不適合做一個皇帝的。

而胡亥雖然更加不堪,但是卻得到了李斯和趙高的支持,這就是扶蘇的不足。其實無論最終是誰成為皇帝,都不會是扶蘇了,從扶蘇被始皇帝派往上郡那一刻,他就遠離了政治中心,也喪失了登基為帝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如果秦始皇長子扶蘇繼位,秦朝皇帝會如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嗎?
    我們看看,至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中國兩千多年都是封建皇權制度的國家,皇帝掌握大權,各個地方實現郡縣制。皇帝雖然掌握大權,卻通常都是權力難保,皇位與權力都是容易被身邊的外戚、皇后(如呂后專政、武則天篡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太監、權臣給篡奪。
  • 嫡長子繼承制:想安心繼承皇位,哪有這麼容易?
    微子啟作為嫡長子,理應是繼承人,但由於他和二弟宋微仲出生時,母親還只是個妾,後來母親成為正妻後,生下了紂王,因此只有紂王才算是正妻之子,微子啟和宋微仲都失去了繼承權。如此機械執行的結果,最終毀了商湯數百年基業,害了天下千百萬百姓。
  • 扶蘇為什麼沒有被立為太子?從《大秦賦》嬴政不立王后可以看出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卻不是嫡長子,自武王滅商開始,周代一直推行嫡長子繼承制。雖然周朝離我們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千年的時間,但是嫡長子繼承制依然影響著我們的今天。羋華是羋啟的女兒,按照秦國當時的政治派系,有三個派系,一個是以華陽太后為首的楚系,一個是嬴姓宗親,另一個就是類似呂不韋、蒙敖、李斯這樣外來的客卿。當時的秦國廟堂楚系勢力是最大的,這種根源就是來自秦始皇的老祖宗宣太后,就是那位說:「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恐怕將男女之間房事拿出來當作例子,而又說的這麼頭頭是道的也就這麼一位了。
  • 為什麼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嫡長子卻比較平庸?
    嫡長子繼承制度是中國皇帝繼承最常用的繼承制度。而頗為有意思的是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雄主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九子或十子(史料記載有爭議),唐太宗是唐高祖的次子,明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子,康熙皇帝是順治皇帝的第三。似乎高成材的都是非嫡長子。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深層次原因呢?
  • 開國帝君和雄才君王的嫡長子為何少有作為,鮮有善終?
    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腦海中頓時浮現了幾個人:伯邑考、嬴扶蘇、朱標、李承乾等等。他們的爹,或驚才絕豔,或驚天動地,他們也都是嫡長子,可以說美名在外,讓擅長春秋筆法的儒派史家極為看好,並記載在冊。或許他們的早逝,沒能承繼大統,有著這樣那樣的緣由,但我總覺得少不了性格的原因。
  • 胡亥發出的詔書,就是皇帝的詔書,扶蘇是不能反抗的!
    可以這麼說,能掌握這兩套系統,就已經是真正的皇帝了。趙高和李斯,分別是這兩套系統的大佬,他們是有非常大影響力的。當然,並不是沒有人能制約他們。可是,在秦始皇死,並且遠離首都的當時,很多制約力量沒法發揮效果。也就是說,只要他們合謀後,能搞定在場的百官,這點是最重要的,那麼他們就等於臨時掌握了這兩套系統,也就能發揮皇帝的權力。
  • 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有深層次原因,比起扶蘇,他更中意胡亥
    他們的理由是扶蘇是長子,並且為人仁慈,禮賢下士,這才應該是大秦帝國的繼任皇帝形象嘛。於是每次讀到扶蘇之死時,都免不了要捶胸頓足一番。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扶蘇已經被秦始皇從繼承人名單中划去了。其實秦朝並沒有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自從秦襄公建國以來,有哥哥去世後弟弟繼位的(德公、成公、穆公),有立次子的,還有立孫子的,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以長子身份繼承的寥寥無幾。還有個問題也需要注意,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但未必是嫡長子。因為秦始皇的後宮在史料中一片空白,所以很多專家推測扶蘇的母親可能是始皇后,當然也可能不是,所以扶蘇並不具有壓倒性的繼承人資格。
  • 秦時明月滄海橫流|始皇死而天地分,胡亥陷害扶蘇,羅網扶持王離
    正如衛莊對驚鯢說的那句話:「人可以死,但真相無法掩蓋。」雖然他一生都在尋求著所謂的長生不老的秘方且"討厭別人談到死", 但仍然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運作規律。隨著病勢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當務之急是趕快確定立儲之事。
  • 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
    談秦說漢(345)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公子扶蘇與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卻沒有派上用場,可惜、可嘆、可憐,更可笑!愚忠的公子扶蘇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性命,讓大秦王朝從此改變了國運。
  • 如果繼位的是扶蘇,而不是胡亥,秦朝會不會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帝國
    秦朝後期的混亂局勢,從沙丘之變時,就已經註定了。那麼如果歷史可以重來,繼承二世秦王的,是被司馬遷評價為「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的公子扶蘇,秦朝會不會走向另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去暴政,施仁義,奮第七世之餘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呢?
  • 公子扶蘇為何會與王位失之交臂,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史學家:他太懦弱
    另一件是在秦始皇駕崩之後扶蘇被李斯,趙高假借詔書賜死。所以就是這樣一位聽上去性格怯懦的公子,卻在這波瀾壯闊風雲詭譎的亂世之際,被屢屢提及,就好像他的死亡成為了一個精神事件,一種時代的風向標。
  • 啞舍:胡亥迷戀扶蘇,這部小說太敢寫,歷史中兄弟關係如何?
    秦始皇對扶蘇要求嚴厲,把他作為帝國接班人培養;反觀胡亥,秦始皇寵他卻不那樣悉心培養他。 扶蘇讀了很多書,從小習武練功,文治武功的扶蘇讓一無是處的胡亥感覺深深的自卑。胡亥仰慕扶蘇可以得到父親的重視,立志自己成為哥哥那樣的人。
  • 作為秦始皇的長子,為什麼扶蘇會被稱為「公子扶蘇」呢?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皇帝的接班人被稱為太子,皇帝的其他兒子則被封為王,女兒被稱為公主。因為公子扶蘇出生的時候,秦王嬴政還沒有統一六國,因此沿用的是先秦的說法,就成了公子扶蘇。這種說法沿用的是周朝的禮儀,《儀禮 喪服》中是這樣規定的:諸侯之子稱公子。相對應的就是諸侯王的孫子被稱為公孫,再到後來就變成了一個姓。
  • 扶蘇VS胡亥——千古一帝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究竟是誰?
    1、沙丘的陰謀 《史記》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陰謀: 胡亥、趙高、李斯三人串通起來,不僅秘不發喪,還違背了秦始皇傳位長子扶蘇的遺囑,瞞天過海竊取了帝位。
  • 《大秦賦》楚國女子華陽夫人最厲害的女人 羋華是扶蘇的母親嗎
    婚後華陽夫人和安國君雖然琴瑟和鳴,夫妻恩愛和睦,但她卻有一個致命的短板,那就是無法生育。在那樣的時代,一個女子無法生育,或許是備受詬病和指摘的,擺脫不了世俗的流言蜚語。但華陽夫人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女人,她內心強大,剛柔並濟,絕對不會甘心命運這樣的安排。出於對皇位的渴望,華陽夫人不甘心拱手相讓於他人,後來在商人呂不韋的推動下,收了嬴異人為嗣子。
  • 秦始皇死後,蒙恬、蒙毅為何沒有擁立長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1、扶蘇自裁,沒有了效忠的對象。2、秦帝國詔書、玉璽印章都是真的,他們無法辯駁。扶蘇本性仁德寬厚,見到始皇帝下令殺了數千名儒生,經史子集更是焚毀殆盡。心中不忍,便上書始皇帝施政過於殘暴,而始皇帝卻覺得兒子缺乏主見、性格懦弱。最終的結果就是皇帝暴「怒」,「上使外將兵」。就這樣,扶蘇被外放北方邊疆,這不代表秦始皇放棄了他,而是一種鍛鍊,他派了心腹愛將蒙恬輔助他。
  • 為何會有嫡長子繼承制?歷史課本沒告訴你的事(準考生可收藏)
    嫡長子繼承制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個核心原則,皇家的皇帝位或者世家大族、平民百姓的財產在父母過身之後皆為嫡長子所有。在這裡我們糾正一個普遍認為的小錯誤,嫡長子並不是嫡子和長子,而是一個統稱,即正妻所生的長子才是嫡長子。
  • 秦始皇叫嬴政,為何他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沒有一個跟自己姓贏?
    可是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現象,我們都知道統一了六國的秦始皇,他的兒子一個叫扶蘇,一個叫胡亥,這兩個孩子都不姓贏,這是怎麼回事呢? 秦始皇嬴政是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公元前259年,我們都知道,他是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被歷史家稱為千古一帝。在政治上的很多成就讓後世的皇帝一直沿用,例如他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並且在地方還推行了郡縣制。
  • 扶蘇和胡亥,到底誰才是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
    公子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從一開始就就被寄予厚望的,從扶蘇之名來看,應該來自於《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在此「扶蘇」有「芳草嘉木」之意。同時,「扶蘇」亦有「兵車藩盾」之意。自古以來皇帝和儲君的關係,是一個大難題,君主們的煩惱往往不是兒子太菜,而是害怕兒子太能幹。顯然扶蘇不是無能之輩,也是因為兩個人治國理念的衝突,所以秦始皇讓扶蘇暫時離開政治權力的中心,去北方監軍去了。其實,從其死後的陳勝吳廣起義,也可以看出扶蘇的遠見,陳勝喊出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可不是隨口說說的。
  • 封建王朝時期,皇太子的冊封原則上都是按照嫡長子繼承為根本?
    皇太子的冊封原則上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為根本、以帝王喜好為直接影響因素、母系家族背景為羈絆,形成了這樣一套複雜的立儲制度。但是在原則上,儲君已經在皇帝在位時便冊立。這種現象有兩個時期除外,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不錯,就是這兩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並不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