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秦國的滅亡,是因為胡亥登基稱帝,趙高弄權,致使秦朝內部混亂,最終也是天下起義不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果說當時遠在上郡監督軍隊的扶蘇能夠繼承皇位,那麼秦國的未來定然不是二十而亡。但是今天我要說,扶蘇無論如何的優秀,他定然是無法成為帝王,也沒有機會登基。
所謂木秀於林,必遭摧折,扶蘇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得藏拙,也不懂得學會克制自己。很多時候都和始皇帝發生衝突,最終也是導致始皇帝對扶蘇的好感逐漸的下降。
對於扶蘇的身世其實一直都沒有定論,加上胡亥即位之後對秦朝皇室大肆屠戮,因此宗室內部的相關事情也並不明了。
但是有一點卻是較為肯定的,那就是扶蘇在始皇帝的眼中非常重視。扶蘇之名源自《山有扶蘇》,寄託了始皇帝對扶蘇的期望。
扶蘇呢,也是不負眾望,在長大之後,不論是學識還是心胸都非常的出眾,在一眾皇子之中頗為出眾。
但是扶蘇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耿直,或許是源自年少之時始皇帝對扶蘇的重視,因此扶蘇和始皇帝之間的關係也是交好。但是扶蘇卻不知道所謂的親情在權力面前其實脆弱得無法想像。
而始皇帝和扶蘇的隔閡便是來自一次對待儒生的懲罰之上。統一天下之後的秦始皇似乎喪失當初的初心,開始大肆的追求享樂,不僅沒有了往日的英明,還重用奸佞。當時的儒生,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引起了始皇帝的不滿。
而這件事的結局就是震驚千年的焚書坑儒,對於焚書坑儒,扶蘇的態度是極力的反對。之後更是多次針對始皇帝的行為上書,這使得二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對於這個大兒子,始皇帝是有著抱著很大的期待的,但是對於他的行為也是無法忍受。
因此便將扶蘇派往了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建長城,抵禦匈奴。其實這樣的結果也並不意外,而這次的離開也徹底使得扶蘇離開了政治中心。
乃至之後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都是胡亥等人跟隨,這才使得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和李斯等人篡改詔書,將胡亥立為皇帝,而扶蘇被賜死。
其實為什麼說扶蘇是不適合當皇帝呢,通過趙高派人假傳旨意這件事情上就能夠看出來。其實在趙高他們派使者前往上郡和扶蘇蒙恬說始皇帝駕崩,胡亥繼位,要賜死扶蘇。
不僅僅是大將軍蒙恬,連扶蘇都在懷疑這道旨意是假的。因為當時蒙恬等人都清楚,扶蘇和始皇帝的關係怎樣的,輕易賜死扶蘇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此時的扶蘇雖然懷疑,但是卻沒有選擇去反抗,僅僅是大哭一場,便選擇了自殺。這種行為現在看來,無疑是愚昧的。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不僅僅沒有屬於自己的準確判斷力,而且還不去查明事實,便輕易聽從。當時蒙恬雖然是大將軍,但是卻和扶蘇交好,在這種情況下,也是多次勸解扶蘇。
最後一個重用的原因莫過於當時的政治力量之間的鬥爭,一方面是支持扶蘇的蒙恬等秦國舊貴族;另一方面則是以李斯為首的新興底層政治人物。
他們之間的鬥爭顯然影響了繼承人的決定。當時在始皇帝身邊的以李斯等人為首,他們牢牢把握在了始皇帝身邊。對於扶蘇等人,提防嚴重,想要獲得始皇帝的旨意,無異於火中取慄。
總結:扶蘇在品行之上確實沒得說,但是在政治手腕和相應的性格之上,過於懦弱了,這種性格很顯然是不適合做一個皇帝的。
而胡亥雖然更加不堪,但是卻得到了李斯和趙高的支持,這就是扶蘇的不足。其實無論最終是誰成為皇帝,都不會是扶蘇了,從扶蘇被始皇帝派往上郡那一刻,他就遠離了政治中心,也喪失了登基為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