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長子扶蘇繼位,秦朝皇帝會如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嗎?

2020-12-11 騰訊網

我們看看,至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中國兩千多年都是封建皇權制度的國家,皇帝掌握大權,各個地方實現郡縣制。皇帝雖然掌握大權,卻通常都是權力難保,皇位與權力都是容易被身邊的外戚、皇后(如呂后專政、武則天篡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太監、權臣給篡奪。

而且,開國皇帝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如漢朝、唐朝、明朝、清朝存活時間都不會超過三百年,家族王朝輪流換。末代君主的命運都是悲慘結局,如秦朝的子嬰、南朝劉宋末帝劉準、唐哀帝李柷等都被人殺,也有如像南宋趙昺、明朝崇禎一樣自縊殉國。但也有像漢獻帝劉協、陳後主陳叔寶一樣被優待。但基本沒出現末代皇帝做了亡國之君還會被當做傀儡的。

日本天皇卻是能夠萬世一系,天皇也稱菊花王朝,是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沒有出現改朝換代,就是昭和天皇發動的二戰在戰後也沒有被廢除。從日本神話中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到現在的令和天皇,天皇一共傳承了126代。

日本天皇能夠萬世一系,還是在於沒有實權,只是一尊傀儡。由於沒有實權,自然無人想廢除。同時天皇又是精神象徵,就如同沒人願意把寺廟的菩薩給砸了一樣,自然也沒人願意廢除天皇。

有人想著,中國古代皇帝掌握大權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從秦始皇建立秦朝才開始的。如果秦始皇依據嫡長子繼承制,讓長子扶蘇繼承皇位,是不是可以想日本天皇一樣,只是象徵萬世一系。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為:假如扶蘇登基,能不能把秦朝繼續延續下去?扶蘇繼承皇位,能不能回到西周的分封制。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權力不大,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權。

一 扶蘇不能讓秦朝延續下去

我們看到,作為秦始皇長子扶蘇,性格與老爸不同,宅心仁厚,人緣極佳,就是六國貴族對扶蘇也是讚賞不已。

但是,需要弄明白是,雖然六國貴族雖然讚揚扶蘇,但也不代表依附,更不代表為此放棄了復國的計劃。如項羽與項梁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想著都是如何復楚國。扶蘇雖然為人儒雅,卻不一定有從政的權謀。雖然能緩解秦朝百姓對暴政的怨恨,卻不能徹底概念大秦滅亡的事實。

秦朝滅亡,也在於秦國商鞅變法積累的制度。商鞅變法使秦國變為一個軍事國家,整個國家為戰爭而生,窮兵黷武。商鞅法家治國的規則過於苛刻,缺乏人性。當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商鞅變法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當時,扶蘇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是不可能看到商鞅法家治國的缺陷,也不可能看到儒家「仁政」的優勢,自然也是不可能使秦朝繼續延續下去。秦朝沿襲商鞅變法制度,也會必然走向滅亡。

二 中央集權制是古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我們需要看到,實現中央集權制度也是當時古代中國農業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西周時候實行分封制,主要是生產力比較落後,交通不通,沒有大規模運輸物資的馬匹,天子的命令自然無法傳達到地方,更加沒辦法管理地方。

於是,西周也只能實現分封制,把國土分給各個諸侯,然後給予高度的自治權,使諸侯國如同小王國一樣生存發展。然後,周天子佔據肥沃的土地,自然也有強壯的兵馬與資源等實力討伐不聽話的諸侯。

可是,到了春秋戰國時候,權力集中也是一種必然。當時生產力發展,鐵器的廣泛應用,農作物產量提高,再加上馬匹在戰爭與交通運輸的廣泛使用,使各個地方聯繫也頻繁。

中華文明發源於北方的關中平原、華北平原等地區,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產需要水利灌溉、組織分散的農戶從事農業生產,以及抗旱救災,這些都需要高度集中統一權力去執行。在這一種背景下,中央集權制也就是適合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經濟形態。而且,中國古代是一種小農經濟社會,一家一戶的自耕農如同馬鈴薯一樣灑落在大地上,也需要集中權力去管理,這也是中央集權制存在的必然。

相比之下,古代日本很多時候也是歐洲的莊園制農業經濟。日本天皇在唐朝時候大化革新之後,天皇也曾經掌握大權。但是伴隨著地方大名勢力的崛起,天皇的實權被一點點流失,最後到了幕府時代,天皇完全淪為傀儡,將軍掌握大權,然後定期召各個地方的大名來共同商議國事。 所以,古代日本到了幕府時代,也很像現在的議會制,國家大事都是由集體商量決定。

造成古代日本難以形成高度集中權力,大名如同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擁有自主權,權力分散的原因還在於日本山多地少的特點。日本地理特徵是山多地少,很多也是小平原,高山比較多,大名只要佔據了某個關隘,就可以利用地形上優勢阻擋中央王朝的討伐,過著自己小王國的生活。

由於日本地理特徵,也決定了古代日本是類似於莊園制的農業經濟,地方大名擁有高度權力,中央的權力衰微。

三 宗教信仰不同

古代中國與古代日本不同,古代中國沒有宗教領袖,在秦始皇時候民眾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宗教,自然也沒有宗教領袖,從古到今只有世俗領袖皇帝。

但是,日本確實一個信仰神道教的國家,天皇是領袖,沒有實權,但如寺廟的泥菩薩一樣是民眾的精神信仰。

因此,由於精神領袖身份,將軍與大名也不想廢掉他,對天皇都是畢恭畢敬,如菩薩一樣伺候。

所以,由於日本天皇無實權,再加上精神領袖的身份,沒能經歷改朝換代的命運,家族王朝世代傳遞,一直傳承到今天,成為歷史悠久的王朝。

相關焦點

  • 如果繼位的是扶蘇,而不是胡亥,秦朝會不會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帝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人生中最後一次出巡。,他祭舜帝,刻立巨石用來歌頌自己的千古功績,同時祈求秦朝能夠萬世相傳。但是歷史就是如此戲劇化,就在秦始皇做完這一系列的浩大工程後,他病倒了,最終在沙丘宮平臺去世。他再也看不到秦朝的輝煌,甚至,秦朝的命運也在這一刻發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秦始皇的「萬世一系」夢,為何在日本實現了?
    「萬世一系」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一個夢寐以求的願望,他很努力,自十三歲即位任秦王,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再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統一六國後,他想讓自己建立的王朝世代相傳「萬世一系」。但可惜的是,他的夢想在他在公元前210年去世後的4年就破滅。當時,秦朝還沒輪到三世,秦二世就亡了。
  • 稱帝進行曲(番外篇):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是如何煉成的
    並不是因為日本人先認同了萬世一系,天皇的寶座才能牢牢掌握在一家之手;而是在日本歷代皇族的苦心經營之下,萬世一系才能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紮根於萬千日本人之心。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大國」是邪馬臺國。比起國家,邪馬臺國的建制更近於部落聯盟,邪馬臺中央政權通過派駐巡察官員實現對周邊部落的控制,但各部落依然有較強的自治權。
  • 為什麼秦朝未能如秦始皇所願,長遠傳世下去?
    秦國統一天下後,秦王嬴政自認為功德超過了三皇五帝,改稱「皇帝」,並廢除帝王諡號制,以自己為始皇帝,其後的繼位者為二世、三世,希望永遠地傳下去。但秦始皇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三年,秦二世時秦朝就完蛋了。為什麼秦始皇在的時候能鎮住天下,到秦二世時各地起義勢如破竹,很快就崩塌了呢?
  • 秦始皇的最後時刻:選了扶蘇,他會想起和楚系外戚的恩怨嗎?
    失寵的遠在上郡,受寵的近在眼前,老父愛幼子,廢長立幼可能嗎?人生的最後時刻,秦始皇也許有所猶豫,但還是把後事託付給了長子扶蘇,這意味著決定了帝國的繼承人。實際上,直到最後一刻,秦始皇已經借著巡遊天下考察了胡亥十個月,考察他什麼?能否做好帝國的皇帝。結果怎樣?從秦始皇的遺詔可知,胡亥沒有通過考核。誰能當皇帝,扶蘇還是胡亥?兩方實力懸殊。
  • 日本皇帝為什麼能「萬世一系」?相比於中國皇帝,他們優秀太多了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朝換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 胡亥發出的詔書,就是皇帝的詔書,扶蘇是不能反抗的!
    其次,可以肯定一點,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以及扶蘇和秦始皇政見不同,並不影響扶蘇與秦始皇的關係。如果扶蘇已經被秦始皇拋棄,那他又有什麼資格成為胡亥篡權之路上必須除掉的障礙?秦始皇是皇帝,但也是人,當年清理楚系勢力,完全有理由把扶蘇也砍了。砍了王后,不砍扶蘇,又沒再立後,直到秦始皇駕崩,扶蘇一直都是帝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 作為秦始皇的長子,為什麼扶蘇會被稱為「公子扶蘇」呢?
    秦朝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的兒子都被稱為公子,女兒被稱為女公子。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皇帝的接班人被稱為太子,皇帝的其他兒子則被封為王,女兒被稱為公主。因為公子扶蘇出生的時候,秦王嬴政還沒有統一六國,因此沿用的是先秦的說法,就成了公子扶蘇。
  • 為什麼秦朝在秦始皇死後不到十年就迅速走向滅亡了?
    秦始皇被史學家稱為千古一帝,關於他所做的偉大事跡後人對他有著高度的評價,他掃平六國統一了華夏民族,建立了大一統的大秦帝國,但是秦朝卻在秦始皇死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土崩瓦解了,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秦朝之所以這麼快的滅亡,是跟秦始皇自己所犯的三個致命的錯誤有關係。下面我們就詳細說說吧。
  • 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有深層次原因,比起扶蘇,他更中意胡亥
    趙高一記暴慄彈在胡亥腦門上,「你傻啊,你大哥當了皇帝不得收拾你。算了,誰讓你有個好老師呢,我打算把遺詔改了,捧你當皇帝,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我說你緊張個啥,別怕,一切包在我身上。」趙高忙得像只滴溜亂轉的陀螺。這邊說服了胡亥做皇帝,轉頭又跑去找李斯,跟他分析當前形勢:「老李,你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如果由扶蘇繼位,那麼肯定是人家蒙恬蒙毅哥倆當丞相,就沒你老小子啥事了。」
  • 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
    就這樣,公子扶蘇和蒙恬率領三十萬精銳攻入大秦城,在嬴姓宗親、外戚和朝臣的支持下,胡亥矯詔立為帝,這一事實就大白了。公子扶蘇南稱孤,大事可成。公元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徵,與之同行的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令兼璽符令趙高、幼子胡亥。行進到平原津,秦始皇以為是神靈作怪,派蒙毅代表皇帝到齊魯舊地祈求山川神靈,卻在行進到沙丘時,秦始皇駕崩。
  • 為什麼說:秦始皇不死,大秦不滅?
    七年換秦朝200年六世君主的奮鬥,七年從泗水亭到未央宮,為何秦始皇的萬世功業會如此快的毀於劉邦手中?  一、秦皇之威,胡亥萬不及一   「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  當時的天下,秦始皇掃六合之威如熾日高懸,他是龍中之龍。
  • 日本: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改朝換代的國家,天皇家族萬世一系
    ▲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分三國 一、日本天皇,萬世一系 相比而言,外國那些動輒可以延續五六百年的皇朝,似乎就要更幸運一些了
  • 扶蘇:一個註定無法成為皇帝的嫡長子,木秀於林必遭摧折
    很多人都認為秦國的滅亡,是因為胡亥登基稱帝,趙高弄權,致使秦朝內部混亂,最終也是天下起義不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果說當時遠在上郡監督軍隊的扶蘇能夠繼承皇位,那麼秦國的未來定然不是二十而亡。但是今天我要說,扶蘇無論如何的優秀,他定然是無法成為帝王,也沒有機會登基。
  • 秦始皇死後,蒙恬、蒙毅為何沒有擁立長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呢?
    秦始皇突然暴斃,對中國的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始皇帝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歷代中國帝王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但他太自信、太自傲了,以至於在臨死前都沒有公開指定大秦帝國的繼承人。直到臨死前,他才下詔公子扶蘇回鹹陽主持自己的葬禮(其實就是選他繼位)。
  • 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
    但趙高恩威並用,說:「如果立公子扶蘇為皇帝,扶蘇一定會任命與其親近的蒙恬為丞相,到時你李斯就什麼都沒有了。」李斯想想也是,富貴險中求,為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地位不被改變,也只得鋌而走險了。於是,邁出了人生中最錯的一步。
  •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無姓無氏,原來他才是太陽的後裔
    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曾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情況。這種兩個稱號並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聖武(追諡)、46代孝謙、50代桓武。到了近代的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都還是皇帝稱號。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統治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民間則稱天皇為君上或大君。 日本的現任天皇為明仁,年號平成,於1989年即位。
  • 扶蘇VS胡亥——千古一帝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究竟是誰?
    2、扶蘇VS胡亥,秦始皇究竟喜歡誰。 秦始皇總共生了二十多個子女,扶蘇是長子。 所有人都覺得他不錯,政敵趙高看來,「(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陳勝說,「百姓多聞其賢」。
  • 公子扶蘇為何會與王位失之交臂,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史學家:他太懦弱
    所以,扶蘇雖然為秦始皇的長子,但是按照秦人所固有的宗法制度和政治文化傳統,秦始皇也會猶豫再三,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在扶蘇的身上,春秋貴族之風尚為遺存,這不僅與老師所教授知識的耳濡目染有關,更是與他自身的性格息息相關,這與崇尚法術的秦國社會格格不入,實則是已時過境遷,因此他的悲劇的結局早已註定,並在專制社會體制下一幕幕地重複上演。
  • 秦始皇雄武一世,手下將相如雲,胡亥為何能登上皇位?
    到達平原津時秦始皇生了重病,傳書長子扶蘇「與喪會鹹陽而葬」,意思是讓他回鹹陽參加喪禮。在秦始皇心裡,扶蘇是大秦的繼承人,喪禮結束當然就是繼位登基。當上皇帝後,胡亥對趙高說:「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終吾年壽,可乎?」 意思是「人生太短,我既然已經當了皇帝,就應該盡情歡樂,直到死去。愛卿覺得這樣可以嗎?」趙高覺得這實在是太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