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看,至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中國兩千多年都是封建皇權制度的國家,皇帝掌握大權,各個地方實現郡縣制。皇帝雖然掌握大權,卻通常都是權力難保,皇位與權力都是容易被身邊的外戚、皇后(如呂后專政、武則天篡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太監、權臣給篡奪。
而且,開國皇帝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如漢朝、唐朝、明朝、清朝存活時間都不會超過三百年,家族王朝輪流換。末代君主的命運都是悲慘結局,如秦朝的子嬰、南朝劉宋末帝劉準、唐哀帝李柷等都被人殺,也有如像南宋趙昺、明朝崇禎一樣自縊殉國。但也有像漢獻帝劉協、陳後主陳叔寶一樣被優待。但基本沒出現末代皇帝做了亡國之君還會被當做傀儡的。
日本天皇卻是能夠萬世一系,天皇也稱菊花王朝,是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沒有出現改朝換代,就是昭和天皇發動的二戰在戰後也沒有被廢除。從日本神話中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到現在的令和天皇,天皇一共傳承了126代。
日本天皇能夠萬世一系,還是在於沒有實權,只是一尊傀儡。由於沒有實權,自然無人想廢除。同時天皇又是精神象徵,就如同沒人願意把寺廟的菩薩給砸了一樣,自然也沒人願意廢除天皇。
有人想著,中國古代皇帝掌握大權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從秦始皇建立秦朝才開始的。如果秦始皇依據嫡長子繼承制,讓長子扶蘇繼承皇位,是不是可以想日本天皇一樣,只是象徵萬世一系。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為:假如扶蘇登基,能不能把秦朝繼續延續下去?扶蘇繼承皇位,能不能回到西周的分封制。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權力不大,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權。
一 扶蘇不能讓秦朝延續下去
我們看到,作為秦始皇長子扶蘇,性格與老爸不同,宅心仁厚,人緣極佳,就是六國貴族對扶蘇也是讚賞不已。
但是,需要弄明白是,雖然六國貴族雖然讚揚扶蘇,但也不代表依附,更不代表為此放棄了復國的計劃。如項羽與項梁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想著都是如何復楚國。扶蘇雖然為人儒雅,卻不一定有從政的權謀。雖然能緩解秦朝百姓對暴政的怨恨,卻不能徹底概念大秦滅亡的事實。
秦朝滅亡,也在於秦國商鞅變法積累的制度。商鞅變法使秦國變為一個軍事國家,整個國家為戰爭而生,窮兵黷武。商鞅法家治國的規則過於苛刻,缺乏人性。當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商鞅變法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當時,扶蘇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是不可能看到商鞅法家治國的缺陷,也不可能看到儒家「仁政」的優勢,自然也是不可能使秦朝繼續延續下去。秦朝沿襲商鞅變法制度,也會必然走向滅亡。
二 中央集權制是古代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我們需要看到,實現中央集權制度也是當時古代中國農業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西周時候實行分封制,主要是生產力比較落後,交通不通,沒有大規模運輸物資的馬匹,天子的命令自然無法傳達到地方,更加沒辦法管理地方。
於是,西周也只能實現分封制,把國土分給各個諸侯,然後給予高度的自治權,使諸侯國如同小王國一樣生存發展。然後,周天子佔據肥沃的土地,自然也有強壯的兵馬與資源等實力討伐不聽話的諸侯。
可是,到了春秋戰國時候,權力集中也是一種必然。當時生產力發展,鐵器的廣泛應用,農作物產量提高,再加上馬匹在戰爭與交通運輸的廣泛使用,使各個地方聯繫也頻繁。
中華文明發源於北方的關中平原、華北平原等地區,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產需要水利灌溉、組織分散的農戶從事農業生產,以及抗旱救災,這些都需要高度集中統一權力去執行。在這一種背景下,中央集權制也就是適合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經濟形態。而且,中國古代是一種小農經濟社會,一家一戶的自耕農如同馬鈴薯一樣灑落在大地上,也需要集中權力去管理,這也是中央集權制存在的必然。
相比之下,古代日本很多時候也是歐洲的莊園制農業經濟。日本天皇在唐朝時候大化革新之後,天皇也曾經掌握大權。但是伴隨著地方大名勢力的崛起,天皇的實權被一點點流失,最後到了幕府時代,天皇完全淪為傀儡,將軍掌握大權,然後定期召各個地方的大名來共同商議國事。 所以,古代日本到了幕府時代,也很像現在的議會制,國家大事都是由集體商量決定。
造成古代日本難以形成高度集中權力,大名如同春秋戰國的諸侯國擁有自主權,權力分散的原因還在於日本山多地少的特點。日本地理特徵是山多地少,很多也是小平原,高山比較多,大名只要佔據了某個關隘,就可以利用地形上優勢阻擋中央王朝的討伐,過著自己小王國的生活。
由於日本地理特徵,也決定了古代日本是類似於莊園制的農業經濟,地方大名擁有高度權力,中央的權力衰微。
三 宗教信仰不同
古代中國與古代日本不同,古代中國沒有宗教領袖,在秦始皇時候民眾也沒有形成自己的宗教,自然也沒有宗教領袖,從古到今只有世俗領袖皇帝。
但是,日本確實一個信仰神道教的國家,天皇是領袖,沒有實權,但如寺廟的泥菩薩一樣是民眾的精神信仰。
因此,由於精神領袖身份,將軍與大名也不想廢掉他,對天皇都是畢恭畢敬,如菩薩一樣伺候。
所以,由於日本天皇無實權,再加上精神領袖的身份,沒能經歷改朝換代的命運,家族王朝世代傳遞,一直傳承到今天,成為歷史悠久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