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皇帝為什麼能「萬世一系」?相比於中國皇帝,他們優秀太多了

2020-12-15 騰訊網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朝換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腰間佩戴著寒光閃爍的戰刀,身著威風凜凜的鎧甲,目光堅定地看著前方,眼神不僅冷酷,還十分驕傲蠻橫......這是明治時期,日本政府下發到各個學校的明治天皇照片。可以說,這是每一任日本天皇的標準相貌。單從照片上看,我們可能會覺得,它充滿了殘酷和暴力的氣息。

因此,在學術界,我們把這樣的形象稱為「外向型」君主。

可以說,在日本的歷史中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個「內向型」君主,也沒有任何一個天皇對國人發動過大規模的屠殺行動。當然,這可能跟大部分日本天皇都是「虛君」有關,這裡,所謂的「虛君」就是沒有實權的君主,因為,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

但是,即使在掌握實權的天皇統治期間,日本內部也幾乎沒有出現過大規模屠殺。然而,這在中國卻是不敢想像的。無論是秦朝還是清朝,中國歷史上頻頻出現昏君,且他們大多都對國人下手。比如:秦朝,雖然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兩任皇帝,但在內部的暴政上,他們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雖然,沒有出現過昏君,且都是正統的「草原狼」,但是,自從他們進入中原之後,很快就從「草原狼」轉變為「圈中狼」。這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外忍受屈辱,出賣國權以保住自己的利益,對內則暴力鎮壓,血染無辜百姓,比漢族的皇帝更過分。

這其中,最能代表清朝統治者這種特性的,就是身為「準女皇」的慈禧太后。

她常說:「耗盡中華民族的物力,也要討得其它國家的關心。」為此,很多歷史讀物,都把這句話當成是慈禧太后「賣國」的鐵證。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慈禧太后說這句話時的心態——從骨子裡歧視華夏人,把成功徵服的華夏人當作奴才,寧願把奴隸的東西送給他人,也絕不把東西還給原主人。

雖然,他們不是漢族的皇族,但是,他們卻有著比漢皇帝更深的「牧羊」心態。在血緣上,他們自認為比漢族高貴,把漢人視作最為低賤之人,不允許滿人和漢人通婚,使得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產生了一道絕對的界限。在手段上,無論是在朝野上還是在民間,無論是與皇室對抗的太平天國還是巴結皇族的義和團,清政府都是一視同仁,翻臉不認人,隨意殺戮,用盡一切方法保住自己的地位。

那麼,同樣都是做皇帝,為什麼日本和中國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為什麼處於東海對面的日本天皇沒有像中國皇帝那樣對內殘殺、對外忍讓呢?這其中,是否涉及到「同類不同道」的問題呢?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詳細地敘述過,中國皇帝大部分都奉行中原的狼道原則,踐行對內血腥殘殺、對外一味忍讓的要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古代日本處處跟在中國的身後,但是,在「帝道」上,它卻和中國有很大的區別。

雖然,在軍事上,日本天皇不像中世紀時期的女真族和蒙古部落那樣,騎著鐵騎四處徵伐,但是,從「道」上來說,無論是過去的日本還是現在的日本,它都跟古代的遊牧民族很相似,都是崇尚鐵血立世、以狼性徵服外界的原則。此外,這種「海狼」的品性和草原狼的特徵大致相同。

但是,這種「海狼」的品性卻跟「圈中狼」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圈中狼」的死對頭。然而,日本的「帝道」之所以會重心在外不在內,原因有很多。這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他們出於對生存環境的危機感,產生了團結本能。他們深知,如果想在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或者進入強國的行列,那麼,民族內部就不能自相殘殺,必須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因此,從古到今,無論是天皇擁有實權還是被架空,日本都沒有出現過「內向型君主」,而天皇們的殘暴,也主要表現在日本對外的侵略上。其實,也是因為中國和日本的君主奉行的宗旨和原則的不同,才促使他們最終成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選擇,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的立場是相同的。但是,結果卻赤裸裸地顯示: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抑或者是兩者之和,他們都不是「蕞爾小國」明治天皇的對手。因為,他們一個是已經退化了的「草原圈中狼」,一個是被西化了的「海狼」,實力差距一目了然。

此外,不管是日本的君主還是中國的君主,都有各自的特性。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不僅要大權在握,審時度勢,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還要心寬以容天下,胸廣以納百川。說白了,為「王」者應該要有氣魄,不一定博學,但是,卻不能缺乏常識,不一定會做,但一定要會用人,善於招攬人心。

因為,只有這樣,一個國家才能朝著君主所想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

【《清史稿·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清史稿·后妃列傳》、《日本史》】

相關焦點

  • 如果秦始皇長子扶蘇繼位,秦朝皇帝會如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嗎?
    我們看看,至從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中國兩千多年都是封建皇權制度的國家,皇帝掌握大權,各個地方實現郡縣制。皇帝雖然掌握大權,卻通常都是權力難保,皇位與權力都是容易被身邊的外戚、皇后(如呂后專政、武則天篡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太監、權臣給篡奪。
  • 稱帝進行曲(番外篇):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是如何煉成的
    文 | 江隱龍除了日本天皇,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其它的皇族能做到「萬世一系」。除了菊花王朝,人類歷史上也再不存在從未中斷過的王朝。在這一人類史學奇蹟中,天皇無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問題依然讓人困惑:為什麼唯有日本人能接受一個「萬世一系」的天皇,而天皇又憑什麼能支撐起一個國祚長久的王朝?答案就在天皇身上。天皇不是日本歷史的組成部分,天皇本身就是一部日本史。天皇的形成、發展、起伏,都是大和民族整體上的刻度,清晰而深刻地將日本列島的千年歲月勾勒出來。
  •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無姓無氏,原來他才是太陽的後裔
    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曾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情況。這種兩個稱號並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聖武(追諡)、46代孝謙、50代桓武。到了近代的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都還是皇帝稱號。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統治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民間則稱天皇為君上或大君。 日本的現任天皇為明仁,年號平成,於1989年即位。
  • 自古萬世一系,從未改朝換代,日本皇位世襲制如何成了「鐵飯碗」
    自漢武帝開始使用年號,自此以後每有新皇帝即位都要改元。改朝換代時,更是要更改國號。但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卻自古至今都沒有改朝換代,一族血統貫穿整個日本史。是什麼保證了日本天皇能「萬世一系」?就讓我們走入古代的日本,追尋天皇制度的起源,探尋其中的秘密。
  • 日本: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改朝換代的國家,天皇家族萬世一系
    縱觀古今、橫覽中外,「萬世一系」是每個皇室家族建立者最初心的構想,也是最野心的願望,然而結局正如我們所知的那樣,往往天不遂人願。 ▲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分三國 一、日本天皇,萬世一系 相比而言,外國那些動輒可以延續五六百年的皇朝,似乎就要更幸運一些了
  • 秦始皇的「萬世一系」夢,為何在日本實現了?
    「萬世一系」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一個夢寐以求的願望,他很努力,自十三歲即位任秦王,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再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統一六國後,他想讓自己建立的王朝世代相傳「萬世一系」。但可惜的是,他的夢想在他在公元前210年去世後的4年就破滅。當時,秦朝還沒輪到三世,秦二世就亡了。
  • 一個朝代持續兩千年,「萬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為何從來沒被推翻?
    而這些君主國當中,最為獨特的莫過於日本皇室,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皇室,有差不多兩千年歷史。也就是說,這麼長的時間裡,日本一直都沒有改朝換代,這是一個相當令人好奇的問題,東亞地區歷來就是「皇帝輪流坐,今日到我家」,日本皇室是怎麼做到穩定保持「萬世一系」的呢?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許多人都知道,因為明治維新成功,所以日本快速地崛起,進入了列強的隊伍裡。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
  • 易中天:明朝皇帝是朝代之中差勁的皇帝,他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
    百家講壇大家一定都看過,易中天教授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他為什麼會說明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呢?可以說,誰認真誰就輸了!比方說,有些老婆經常對丈夫說:「你是我見過最差勁的男人!」能當真嗎?這個男人是真的最差勁嗎?哪個朝代不出昏君?哪個朝代不出明君?所以說,易中天這樣說不符合他的身份。
  • 大清皇帝,除了「秘密建儲」之外,他們與歷朝皇帝還有哪些不同?
    但是,清朝的世襲制與其他朝代有一定的差異,很多朝代的世襲制都遵循「無最立長」的原則,並且,在皇帝即位之前,每個朝代都要制定皇賺預算清朝的繼承制歷代都有所出入,除清穆宗載淳外,還有努爾哈赤皇后的清朝皇帝均非長子這裡,為什麼載淳特例,筆者完全是載淳的弟弟,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完全皇子載淳皇位之爭比起清朝的繼承制
  • 劉徹庶子出身、排行老十,為什麼能成為皇帝
    劉徹的出身和其他的兄弟相比只能算上是中下等,而且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個兒子,他的母親(王夫人)也是平民出身,還沒有什麼有能力的親戚。在各個方面都不佔優勢的劉徹為什麼能在7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16歲就能登基稱帝呢?
  • 繼秦之後中國最混亂時期,皇帝個個短命,當皇帝還不如當大將軍
    更讓人覺得無語的是,在後漢存在的這四年時間裡,它竟然換了兩任皇帝。 所以,後世就有人寫詩說:「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四帝,播亂五十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這一個地方分別建立起了五個政權,更替了十四位皇帝。」你仔細想一想,那時候的皇帝,為什麼更換得如此之快、如此頻繁,他們最後都是怎麼死的?
  • 中國歷史上皇帝無數,秦始皇號稱始皇帝,那麼第一位太上皇是誰?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職位叫太上皇,太上皇並不是每朝每代每時每刻都有的,太上皇的每次產生基本上都有特殊原因。有的太上皇是被迫的;有的太上皇是被人尊稱的;有的太上皇是國家危難來臨的時候自己沒剛撐不住,讓兒子來撐自己退居二線的。那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誰呢?
  • 中國史上最牛伶人,打了皇帝一巴掌,諷刺皇帝是夠,然而安然無恙
    他應該是窮苦人家出身吧,或許根本就是無父無母的孤兒,他是一個伶人,一位善於演雜戲的優秀伶人。伶人在古代身份地位低下,就算是皇帝身邊的伶人也沒有什麼不一樣,可能沒有人願意去得罪他們,但大多數人還是看不起他們。
  • 中國古代皇帝為什麼寧願重用自己的舅舅,而不是自己的叔叔?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存在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皇帝,構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歷史。在這些皇帝中,很多人都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特別是那些年幼登基的小皇帝,往往都是利用自己的舅舅來穩定自己的政權,而不是重用自己的叔叔,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無論是雍正皇帝,還是乾隆皇帝,為什麼他們都不敢重用嶽鍾琪?
    雍正帝、乾隆帝父子如此對待嶽鍾琪,到底是為什麼呢?▲乾隆帝畫像卸磨殺驢——高級武臣的宿命自古以來,高級武臣、尤其是功高震主的高級武臣,鮮有善終者。漢朝的韓信、宋朝的嶽飛、明朝的藍玉、清朝的年羹堯…… 太多太多!能夠做到郭子儀那般的,幾乎是鳳毛麟角。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奇葩?而清朝卻個個勤政!
    首先我們知道明朝皇帝多奇葩,有木匠皇帝,有蟋蟀皇帝,有不當皇帝當大將軍的奇葩明武宗,也有30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明朝真可謂古代奇葩最強戰隊!相比清朝皇帝卻個個勤政愛民,不到早上五點就起床上朝,給太后請安,而且要讀書!尤其是雍正皇帝,當了皇帝以後連生孩子都沒有時間!
  • 漢朝初期為什麼有兩個皇帝,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
    那麼西漢初期為什麼會有兩個皇帝呢,一個漢朝皇帝,一個南越國皇帝。那麼趙佗為什麼敢於在西漢面前稱帝,西漢為什麼卻默認了趙佗的稱孤道寡?西漢與其藩屬國南越國一.南越國歸順漢朝後,趙佗卻為什麼敢於稱帝:1.漢高祖劉邦去世:本以為趙佗只會是一個「王」,然而他卻活出了「皇帝」的感覺。並且趙佗還實實在在的稱了帝,當上了真正的皇帝。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逝世,劉邦的長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 為什麼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嘉慶皇帝的悲劇程度要看怎麼說了,要是比起他前面的那幾位皇帝,嘉慶皇帝的處境肯定是最悲劇的皇帝,可要是比起他之後的幾位皇帝,嘉慶皇帝處境是最不錯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嘉慶皇帝當時的處境,嘉慶皇帝是在父親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之時,通過父親乾隆皇帝的禪讓登上皇位的,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禪讓皇位,只要是為了踐行他當初的諾言,乾隆皇帝在早年間說過,他不會超過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如果在位到了六十年時,身體依然健康的話,就禪位給當時的太子,因此才有之後將皇位禪讓給當時的太子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統治長達六十年的乾隆皇帝
  •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因此,「太子」一詞最早指的是大兒子,並無特殊含義。而到了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被明確稱為太子或世子。漢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則稱為「王太子」。漢朝以後,「太子」成為皇帝繼承人的專用稱謂,諸侯王的繼承人稱為「世子」,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