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朝換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腰間佩戴著寒光閃爍的戰刀,身著威風凜凜的鎧甲,目光堅定地看著前方,眼神不僅冷酷,還十分驕傲蠻橫......這是明治時期,日本政府下發到各個學校的明治天皇照片。可以說,這是每一任日本天皇的標準相貌。單從照片上看,我們可能會覺得,它充滿了殘酷和暴力的氣息。
因此,在學術界,我們把這樣的形象稱為「外向型」君主。
可以說,在日本的歷史中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個「內向型」君主,也沒有任何一個天皇對國人發動過大規模的屠殺行動。當然,這可能跟大部分日本天皇都是「虛君」有關,這裡,所謂的「虛君」就是沒有實權的君主,因為,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
但是,即使在掌握實權的天皇統治期間,日本內部也幾乎沒有出現過大規模屠殺。然而,這在中國卻是不敢想像的。無論是秦朝還是清朝,中國歷史上頻頻出現昏君,且他們大多都對國人下手。比如:秦朝,雖然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兩任皇帝,但在內部的暴政上,他們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雖然,沒有出現過昏君,且都是正統的「草原狼」,但是,自從他們進入中原之後,很快就從「草原狼」轉變為「圈中狼」。這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外忍受屈辱,出賣國權以保住自己的利益,對內則暴力鎮壓,血染無辜百姓,比漢族的皇帝更過分。
這其中,最能代表清朝統治者這種特性的,就是身為「準女皇」的慈禧太后。
她常說:「耗盡中華民族的物力,也要討得其它國家的關心。」為此,很多歷史讀物,都把這句話當成是慈禧太后「賣國」的鐵證。但是,他們卻忽略了慈禧太后說這句話時的心態——從骨子裡歧視華夏人,把成功徵服的華夏人當作奴才,寧願把奴隸的東西送給他人,也絕不把東西還給原主人。
雖然,他們不是漢族的皇族,但是,他們卻有著比漢皇帝更深的「牧羊」心態。在血緣上,他們自認為比漢族高貴,把漢人視作最為低賤之人,不允許滿人和漢人通婚,使得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產生了一道絕對的界限。在手段上,無論是在朝野上還是在民間,無論是與皇室對抗的太平天國還是巴結皇族的義和團,清政府都是一視同仁,翻臉不認人,隨意殺戮,用盡一切方法保住自己的地位。
那麼,同樣都是做皇帝,為什麼日本和中國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為什麼處於東海對面的日本天皇沒有像中國皇帝那樣對內殘殺、對外忍讓呢?這其中,是否涉及到「同類不同道」的問題呢?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詳細地敘述過,中國皇帝大部分都奉行中原的狼道原則,踐行對內血腥殘殺、對外一味忍讓的要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古代日本處處跟在中國的身後,但是,在「帝道」上,它卻和中國有很大的區別。
雖然,在軍事上,日本天皇不像中世紀時期的女真族和蒙古部落那樣,騎著鐵騎四處徵伐,但是,從「道」上來說,無論是過去的日本還是現在的日本,它都跟古代的遊牧民族很相似,都是崇尚鐵血立世、以狼性徵服外界的原則。此外,這種「海狼」的品性和草原狼的特徵大致相同。
但是,這種「海狼」的品性卻跟「圈中狼」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圈中狼」的死對頭。然而,日本的「帝道」之所以會重心在外不在內,原因有很多。這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他們出於對生存環境的危機感,產生了團結本能。他們深知,如果想在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地位,或者進入強國的行列,那麼,民族內部就不能自相殘殺,必須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因此,從古到今,無論是天皇擁有實權還是被架空,日本都沒有出現過「內向型君主」,而天皇們的殘暴,也主要表現在日本對外的侵略上。其實,也是因為中國和日本的君主奉行的宗旨和原則的不同,才促使他們最終成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甲午戰爭的時候,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選擇,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的立場是相同的。但是,結果卻赤裸裸地顯示: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抑或者是兩者之和,他們都不是「蕞爾小國」明治天皇的對手。因為,他們一個是已經退化了的「草原圈中狼」,一個是被西化了的「海狼」,實力差距一目了然。
此外,不管是日本的君主還是中國的君主,都有各自的特性。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不僅要大權在握,審時度勢,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還要心寬以容天下,胸廣以納百川。說白了,為「王」者應該要有氣魄,不一定博學,但是,卻不能缺乏常識,不一定會做,但一定要會用人,善於招攬人心。
因為,只有這樣,一個國家才能朝著君主所想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
【《清史稿·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清史稿·后妃列傳》、《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