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雖以裝甲厚重堅固而著稱,其實也並不是所有部位都安裝有厚裝甲,其超過400毫米的裝甲一般集中在主炮、動力系統、彈藥庫、操舵指揮系統、射擊用計算裝置、舷側等部位。以二戰時期日本建造的「大和」號戰列艦為例,這也基本代表了戰列艦在裝甲防護上的最高的水平。
上圖中紅圈位置為「大和」號戰列艦的主裝甲防護帶,其中主炮前部裝甲厚度達到650毫米,並有45度的傾斜角度,主炮塔側面則是560毫米的垂直裝甲;而舷側的水線為20度內傾的410毫米裝甲。至於其它非重點防護部位,戰列艦的裝甲厚度其實和普通軍艦相差無幾,船體外殼和結構部位一般有十毫米到幾十毫米,上層建築的某些部位只有幾毫米。
「海鷹」2號岸艦飛彈
由於反艦飛彈精度較高,在對戰列艦攻擊時,其實是無需「硬懟」的,只要對戰列艦頂部雷達、指揮、上層建築等進行擊打,在使用半穿甲型戰鬥部後,很快就可將使戰列艦失去進攻能力。
即便是用反艦飛彈對戰列艦最厚處裝甲進行「硬懟」,只要是搭載500千克以上戰鬥部的反艦飛彈,就可輕易擊穿600毫米裝甲。如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裝備的海鷹-2反艦飛彈,這岸艦飛彈可搭載約513千克的聚能爆破戰鬥部,換裝半穿甲型戰鬥部後,其穿甲能力還是相當優秀的。
「基輔號」航母上裝備的P-500 「玄武巖」反艦飛彈
此外,反艦飛彈的穿甲能力還體現在速度方面,我國的海鷹-2還僅僅是亞音速飛彈。如使用俄P-500 「玄武巖」這種重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殺傷力則更大。「玄武巖」長11.7米,直徑0.84米,翼展2.6米,重約4.8噸,可攜帶1噸重的高爆炸藥或核炸藥戰鬥部,最大速度2.5馬赫,射程約550公裡,被媒體譽為「航母殺手」,重甲巨炮的戰列艦在「玄武巖」面前亦是相當「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