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佔據海戰C位的一直是大艦巨炮,即戰列艦。而隨著飛機在軍事領域應用不斷成熟,航母成功替代戰列艦,搶佔了二戰海戰的C位。為何航母能搶得海戰C位?難道只是因為飛機的緣故嗎?
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橫空出世,這在當時是一件令海軍界震驚的劃時代事件。因為"無畏"號的誕生,讓此前所有的戰列艦一夜之間成為了過時之物。
▇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一艘劃時代的戰列艦。
這些一夜被淘汰的戰列艦也稱為前無畏艦,它們的特徵是裝備口徑不一的艦炮,既有射擊速度快的小口徑炮,也有射程和威力具佳的大口徑炮,無論敵艦在遠或近,統統可納入射程範圍。看起來很強大是不是?實際上是由於艦炮口徑多樣化,彈道性能也各不相同,射擊時無法進行集中指揮,只能是各炮各打各的。而且,這種艦炮裝備方式也給之後的維護和補給造成不小的困難。
反觀"無畏"號,最重要的特徵是全部主炮採用統一型號和口徑,由於彈道性能相同,可以實施統一射擊指揮,射擊效率和命中率大幅提升。此外,該艦還重視速度,比同年代的其他戰列艦提高了10%以上。有了這些優勢,在交戰中,"無畏"號可以比敵艦早一步佔據有利位置,用大口徑炮從遠距離進行炮擊,即使處於不利的狀況,也可以利用速度優勢迅速擺脫危機。
▇"無畏"號的大口徑主炮,艦上所有主炮為統一型號和口徑。
正是看到"無畏"號的巨大優勢,各國海軍也紛紛效仿建造以"無畏"號為標杆的戰列艦。然而,就在各國搶建無畏艦的時候,英國海軍又建造了新型的俄裡翁級戰列艦,由它開創了超無畏艦的時代。超無畏艦有更強的火力、防護力和機動力。
這就是20世紀初的戰列艦時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的主角都是戰列艦。不僅如此,那個時期的戰列艦也是國力的象徵,一種展現國家強大的外交手段。
時代不是一成不變的,二戰結束後到了現在,已經沒有哪個國家還保有戰列艦。最後的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1991年參加完海灣戰爭之後,也全部退役。之後,沒有哪個國家再建造和運用戰列艦。
▇美國海軍的"衣阿華"號戰列艦,在此之後,再無戰列艦。
現在,與以前的戰列艦一樣,代表國力的海上主角已變成了航空母艦。
1941年12月7日,舊日本海軍帶著6艘航母,載有350架以上的艦載機殺到夏威夷,對美國海軍的珍珠港基地一番狂轟濫炸,最大的成就是幾乎團滅了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從這時起,航母的威力給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航母有用性"的論調也由此誕生。
那麼,"航母有用性"有哪些?主要有三點。
一是艦載機的存在。戰列艦最大的武器是大口徑炮,但是,其射程最大只能達到40公裡,如"大和"號的主炮。如果是航母,因為有艦載機,可以打擊200公裡之外的目標。而且這個打擊範圍不分海上和陸地,目標可以是艦船也可以是陸地軍事設施。
在二戰之後,噴氣式飛機得到不斷發展,飛行速度也更快,飛行距離也變得更遠了。現代的艦載機已經可以攻擊1000公裡以外的目標,不僅如此,還裝備了更大型的炸彈和更先進的飛彈。
從復翼機到單翼機,再從活塞發動機到噴氣發動機,航母狹窄的飛行甲板上可運用的艦載機不斷升級,戰鬥力也不可同日而語。
二是通用性和靈活性。航母根據艦載機種類的不同,有不同的用法。例如,想要確保某個特定區域的制空權,就會搭載更多用於確保制空權的戰鬥機;以打擊敵國本土為目的的話,就搭載攻擊機;如果是登陸作戰,則換成直升機或運輸機。也就是說,根據作戰目的,航母可以靈活的改變艦載機的種類和數量,使得應用的範圍更廣。
▇航母可根據不同的作戰目的搭載不同的艦載機。
另外,艦載機裝備的武器也可以根據打擊目標不同進行更換。例如打擊目標是敵機,則使用空對空飛彈;如果是艦船,則裝備魚雷或反艦炸彈、反艦飛彈,換成地面目標的話,裝備炸彈和空對地飛彈、火箭彈等。
相較之下,戰列艦的應用就狹窄得多了。雖說可以裝備不少大威力的艦炮,但是卻不能換上魚雷或飛彈,假設搭載飛彈,也不能拆掉那個巨大的艦炮,有某些時候也許只能成為無用之物。
三是從經濟角度出發,航母是一種性價比高的產品。二戰時,日本集結國力建造的戰列艦"大和"號建造費高達1億4千萬日元,換算成現在的價格將近3兆日元。而在同時期建造的航母"翔鶴"號的建造費約為8千萬日元,只相當於"大和"號的一半。
▇"大和"號戰列艦。戰列艦高昂的造價讓不少國家望而卻步。
綜合當時日本國內出現物價水準每月上漲率達50%的惡性通貨膨脹以及建造航母的話,如果不考慮艦載機和飛行員,也跟零戰鬥力無異,因此,僅憑這些的話或許很難追究航母有用性的問題,不過,比起建造戰列艦,許多國家更願意建造航母的一個重要理由仍是這個經濟上的問題。
另外,由於戰列艦不可避免的在海上與敵艦直接交戰,那麼,就需要有能夠承受敵人炮彈和魚雷攻擊的重裝甲以及能夠擊穿敵艦裝甲的大口徑炮,因此,建造一艘戰列艦必不能缺少相應的技術和人才。如果是航母,可以避免直接對戰,從一定程度的後方派出艦載機完成即定任務,這就需要離著艦支援設備和裝置,不過,航母自身不需要戰列艦那樣複雜的建造能力,因此可以在短期內大量建造。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就建造了16艘正規航母、9艘輕航母和118艘護航航母。作為比較,同一時期裡,美國建造的戰列艦僅有4艘(另外戰前動工,戰時竣工的有4艘)。
▇強大的工業力幫助美國在二戰期間建造了大量的航母。
出於這些理由,航母代取戰列艦成為海上霸者。在現代,有沒有航母甚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一個標準。現在,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只有美國和法國,此外,保有含輕型航母在內常規動力航母的也只有英國、義大利等少數幾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