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說日本最初不建造大和級戰列艦而是將建造戰列艦的前建造航母,那麼太平洋戰爭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但是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乃在英國,一開始都對航母這種新興的武器定位不明,所以各國當中沒有哪個國家的「航空派」擊敗「艦隊派」。有人認為美國在二戰當中建造那麼多航母就認為美軍就是「航空派」,其實不然,美國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是全球不折不扣的「大艦巨炮」的崇拜者,只不過美國財大氣粗,既發展航母又發展戰列艦,用兩條腿走路,那一條好用就邁哪一條腿,所以造了大量的航母就給人產生了美國有優先發展航母的假象。
美軍財大氣粗,航母戰列艦一起造,除了埃塞克斯級航母以外,北卡南達衣阿華,是條約後戰列艦建造最多的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成為戰列艦沒落的轉折點,也是航母發展的新紀元。由於一紙條約把各國的主力戰艦都給規定得明明白白的,而部分在船廠內正在建造的大型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都要被拆解,各國為避免這些戰艦被拆解的命運紛紛將這些建造了一半的大型戰列艦的艦體改裝成航母。而此時距離英美日航母的起步發展也沒有多少年,航母直接從那些用的商船或者從新建造的航母也不過萬把噸,而華盛頓海軍條約掐掉的美日軍艦排水量都是超過4萬噸。航母直接從1萬噸級跳到了4萬噸級,正是因為這個契機讓航母快速發展,可以說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就是航母發展的新紀元。
而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些4萬噸級的大傢伙,如何使用各國(主要是美日兩國)心裡都不明朗,在1930年代之前的飛機都是以木製、雙翼飛機為主,這種老式飛機不僅飛得慢,而且掛載少,結構強度低,既飛不遠也帶不了多少彈藥,在面對對方戰列艦時飛機根本沒有能力去擊沉它們,雖然各國不乏一些具有遠見的人物,但是他們一般都在論戰中輸給艦隊派。包括日本,其艦隊派和航空派一直在爭論,但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的航空派都沒有贏過艦隊派,所以日本海軍的戰略仍然是以反艦為主的「九段漸減戰」,所以其航母的用法就強調配合戰列艦的擊沉理論。和日本人的爭論不同美國在30年代進行多次航母與戰列艦對抗演習,結果證明航母艦載機無法阻擋戰列艦的進攻腳步,甚至出現了航母被對方戰列艦「擊沉」的情況。所以美軍未來的用法執行的就是「擊傷」理論,只要擊傷對方就可以了,剩下的交給戰列艦的大炮。而這一幕就是英軍擊沉俾斯麥號的招數,劍魚飛機先擊傷對方戰列艦,然後讓己方戰列艦過來收人頭,間接證明了美軍實踐理論的成功性。
圖中就是著名的「斷腿之王」劍魚式飛機,維內託、黎塞留、俾斯麥級戰列艦都被它斷過腿
而在最初的4萬噸的大型航母上,光是那幾十架飛機還有剩餘不少噸位,該如何充分利用呢?美日雙方的選擇都是裝大炮。日本的赤城、加賀級航母總共安裝了10門50倍徑的三年式200毫米火炮,艦尾兩側的炮廓內各裝3門單聯裝炮,原先計劃用於起降小型飛機的中層甲板被兩座雙聯裝炮給佔用了。總共10門炮,一側能集中5門炮的火力。其實這還不算它們的最終實力,平賀讓在最初的設計時在艦尾還預留了3座雙聯裝炮塔的位置,不過後來沒裝上去,因為再裝的話就嚴重違反《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了,因為在條約中將航母視為能起降飛機的巡洋艦,所以火炮數量不能超過10門。
列剋星敦級上的那兩門203口徑的艦炮,下面的是MK-11型25倍徑127毫米高平兩用炮
而至於美軍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也和日本一樣的做法,那就是也裝重巡的炮。美軍裝的是和彭薩科拉級重巡一樣的MK-9型55倍徑203毫米雙聯裝艦炮,分別裝在航母見到前後,前後各兩座共8門火炮,而且美軍的是兩側都可以集中8門炮的火力。理論上它們在一定的環境中是可以和重型巡洋艦以及以下的軍艦對炮的。這也說明了在航母探索發展之初各國對航母的發展與定位還不是很明確的時候都曾經想過要讓航母參加炮戰,這就是典型的「大炮巨艦」思維下的產物。而受到此思想影響的航母還有德國,德國的齊柏林號航母同樣也是裝有反艦用的火炮,不過它用的是155毫米口徑的輕巡炮,而不是203口徑的重巡炮。
說明在當時的指導思想與定位航母「海軍一哥」的地位還沒有崛起,而在30年代末,新型的全金屬下單翼戰機開始替換老式的雙翼機,不過美日的步伐明顯比已經處於戰火中歐洲的步伐更快,但就算這樣世界上航母的開門紅第一仗還是英國人用老式的劍魚式雙翼機的打下來的,而這就是偷襲塔蘭託軍港戰役。而美日之間的那些重炮也在改裝中慢慢的被替換,將噸位給艦載機,不過相比於噸位航母更缺乏空間。而給航母裝重炮也成為世界航母探索發展的一段曲折的探索史。
翔鶴級航母,是日本最好一級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