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正確的改變內向敏感的性格?

2020-12-08 專注健康知識講解

回想以前,別人的眼神,突然的冷場,我都會覺得我惹對方生氣了,然後開始討好或自我折磨。被生活的瑣事所困擾,讓我活的特別特別累,根本無法專注學習或工作。就連一些尷尬的視頻的我都不敢看,感覺尷尬就像發生在身上一樣。#心理學#

我以前和題主一樣,其實這並不是內向。

而是「過於敏感+討好型人格+自卑」,屬於原生家庭的負面產物。

我2019年初,痛下決心改變自己改變敏感和討好型人格。

下面是我自我救贖的全部經驗,高能幹貨,能幫助你擺脫敏感和討好型人格,「敏感+討好型人格」是高效的天敵。擺脫了他們,用高效做出點成績,自然也不會自卑。

1、發現問題的根源,減少再次侵害

我的性格缺陷來源於我的父母:我出生在一個缺愛又充斥著否定和精神暴力的家庭

小時候,無論我跟母親講任何事情,她從不肯定我,而是從各種角度對我進行批評,然後對我的人格進行否定。父親挺暴力的,「你要是xxxx,我就打死你」,這個句型我聽過不下數十次。

在這個環境下長大,造就了我18歲時「極度敏感+自卑+討好型人格」

我認為沒有人天生就會敏感到影響生活那種程度,而是環境造就的,原生家庭是造成我們敏感的主要根源。

發現問題的根源,意識到性格缺陷並不是自己的錯,會讓你更容易接納敏感的自己,才能做出後續的改變。

當我發現我的敏感來源於童年父母的否定和暴力後,我立刻做出了一些措施保護自己。

我首先會調整和他們聊天的內容,迴避跟父母聊自己很在意的事,而是聊一些八卦雜談,避免它們批評我在意的東西,或者對我人格攻擊。

父母再次毫無理由的語言攻擊或否定,我會馬上給自己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沒錯。

記住,只有接納不好的自己,直面自己的內心的敏感,才能做出改變,逃避不可能有任何進步。

(注意:除非極度惡劣的生長環境下,我不建議大家記恨或抱怨父母,或許他們只是不善表達或不懂心理教育。畢竟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還有其他很多東西)

2、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為他人而活

敏感的人在很意周圍人的情緒,更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喜歡為他人著想。

而且,當你極度敏感的時候,很容易讓你迷失生活的方向,其實是在為他人而活。

我大一的時候,不僅敏感還是個舔狗,常常自己付出換取別人的喜歡,來彌補自己精神追求的缺失。

同時我也會用無意義的忙碌,比如學生會和運動會等(大量的投入精力),作為自己敏感的遮羞布,掩蓋自己空洞的精神世界。

這導致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做了很多很多其實沒有多少意義的事情。

敏感的人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寄託,是那種能讓你為之付出努力,可以忽略掉一部分人看法的那種。

金錢,權利,色,安逸,力量,正義都可以,只要不缺德不犯法,但需要找適合你那個。

錢是最典型的例子,渴望賺更多的錢,過上更好的生活,是現在大多數人的精神寄託。

我認為屬於自己的精神追求,往往在自己的童年就有所體現。

只不過,成長的路上缺乏認可和鼓勵,遭到太多否定和打壓。這會讓你完全忘了你真正喜歡什麼,逐漸把別人當做自己可以依附的精神寄託。

如果想從根本上抑制住敏感,一定要找到自己專屬的精神追求。

這樣你就再也不用病態地把別人的看得那麼重,過於在意他們的情緒和評價。

3、不是自己的鍋永遠不要背

敏感的討好者喜歡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還總是喜歡主動認錯,成為背鍋俠。

大一的時候,和別人發生過一些衝突,明明不是我的錯,我卻因為對方生氣了,我就願意理解對方,選擇道歉。

然後,我還會接著想,覺得自己不該發火,繼續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折磨自己。

雖然特別後悔這麼做,但我能夠釋然。因為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無論別人對我做了什麼,因為我是孩子,我都必須主動道歉,承認錯誤。

但事實上,我們本不需要為別人的過錯和情緒道歉。

首先,不要總是壓抑或犧牲自己換來,面子上的和諧。

其次,如果錯不在自己,不要畏懼與別人發生衝突。

最後,衝突後不要責怪自己,告訴自己,可以理解別人,但自己的感受同樣重要!

道歉之前,請一定三思,分析一下到底是不是自己錯了,不是自己的鍋堅決不背!!!

注意:適用於身份地位差異不大的社交情況,絕對的強勢和弱勢下除外:就比如我小時候,明明不是我的錯,但我不道歉不讓我進家門,沒辦法呀。

戀愛關係不建議使用

4、劃清他人的地位,有些人不值得看的太重

敏感的人把周圍的人看得太重了,但是你身邊有一些人完全不值得,還會給不斷傷害你。

所以跟別人溝通之前,一定要劃清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教大家一個我開始時用的方法,很好用:

我會把周圍的人分成:親近關係,普通關係,較差關係,3類關係等級。

並在微信上他們的名字前標註上字母,一個字母就代表一類人。

例:有我認識一個人叫阿金,我認為他是我的親近關係,微信上就會標註(b阿金)。

所有我認定的好友,我都會打一個b的字母在前面,和他們微信聊天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他是我好朋友,是值得自己在乎並對他們好的人。

相反,關係比較差的人,我會打上c,朋友圈直接屏蔽掉,找我,我也會給自己心理暗示:面子上過的去就行,不必在意。

噁心過我的人:你的死活,與我無關。

這個方法,我個人還是覺得很好用的,在我剛開始對抗性格缺陷時給我很大的幫助,它能讓你理性的判斷跟周圍人的關係,也是增加了鈍感。

久而久之,習慣了這種心理暗示,你就不會再為周圍一個無關緊要的人的煩惱,把更多的精力留給自己和親友。

同時當一些關係十分普通的人,對你提出不太合適的請求,也不會因為拒絕他們感到愧疚。

5、遠離敏感者的天敵

第一類:喜怒無常的人

這類人今天能對你特別好,關心備至,明天不開心了能損你罵你,後天又能跟你挺好。

對於大一時極度敏感的我,這類人的一個情緒能讓我腦補好久,我們昨天不還挺好嗎?怎麼回事?我自己在那想半天。而他自己像個沒事人似的。

這種人是敏感者的天敵,如果你壓制不住自己的敏感,一定遠離他們,不要想著和他們做朋友,能把自己折磨死。

第二類:自私鬼

敏感的人共情能力比較強,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和痛苦,進而付出或讓步。

而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眼裡,你的一切付出和讓步都是應該的。

趕緊讓他滾出你的世界。

第三類:精神操控者

更有甚者會利用敏感的討好者 「戀舊+害怕陌生」 的特性,看似對你很好,讓你依賴上他。

實際上呢,是在壓榨你,讓你犧牲自己,不斷地為他們付出,甚至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奴隸!!

而且你深陷其中的時候往往意識不到,細思極恐。

這三類人,我是都遇到過,深受其害。以前自己懂得少,看不清一些事,很後悔沒立刻就遠離。

遇到這樣的人請考慮斷舍離,敏感者需要一個清靜的世界,才能感受到快樂。

6、深夜或者疲憊要格外注意

這一年來,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也學會了和周圍的人劃清界限。已經很少會因為敏感,跟別人道歉或者糾結。同時,很少胡思亂想,學習效率也大幅度提高,生活和工作上都有了質的突破。

而且擺脫了負面情緒的困擾,感冒的次數明顯變少了!

但是有一天晚上,沒睡好,有點疲憊,第二天「敏感病」發作,不是自己的錯,又去跟別人道歉了。

不過這次還好,是我的前輩老師級別的人物,謙卑一點也沒什麼。

也提醒大家,深夜或者疲憊的時候,更容易敏感,大家要格外注意,控制住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背鍋呀!

重點:這篇回答的關鍵點是接納自己,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避免一些社交上的精神負擔,可以幫助你克服敏感和討好型人格。

敏感+討好型人格是專注和高效的天敵!!你把這兩個問題解決,效率上來了,做出很多成績,自然能擺脫自卑。

總結:如果你有注意我的表達,你應該看到,我通篇用的都是「抑制敏感」而不是「擺脫敏感」

因為敏感的人,可能一生都很難擺脫它,沒法轉變成一個完全或偏鈍感的人,其實完全鈍感和機器人也沒什區別了吧。

而我們要做的是用理性去壓制住它,讓它變成可控的開關,為我們服務,而不是讓它嚴重幹擾我們的生活。

比如,我現在可以白天把「敏感的閥門」關閉,壓制住敏感,讓自己專注一些強度比較高的工作,晚上「敏感的閥門」還是會自動打開,我可以用敏感帶來的靈感去寫作。

雖然平時比較忙,但這篇回答4個晚上的時間去寫加修改的,是自己一年來對抗敏感的復盤和總結。

把握好這六點,絕對能降低敏感和討好型人格對你生活的一些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性格老實內向的女人,根本不需要改變
    儘快,從底層上去改變思維模式,從層次上去提升自我。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就像世間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並非因為長相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很多時候則是由於他本身的性格差異影響的。
  • 《內向高敏者》:內向敏感的人發揮這10個優勢,幸福人生盡在眼前
    這一類人在心理學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內向高敏者,即同時擁有內向性格和敏感特質的人。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位內向高敏者,總是放大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可言,直到看到了這本《內向高敏者》,我才發現原來內向敏感的人身上有那麼多的優勢,我也終於找到了自己這麼多年過得不快樂的原因。
  • 性格內向,內心敏感真的不好嗎?才不是呢!
    文:谷聲熊「性格內向,內心敏感真的那麼不好嗎?」後臺有位姑娘給熊留言說,自己是個超內向心思超敏感的女生。小時候常常因為這種不大方的個性被父母責備,老師給她寫的評語,最後一句總是:「要是性格開朗些就更好了!」
  • 內向的人如何在談判中發揮性格優勢?
    如果你知道這些卓越的人物,也是內向性格的話,你一定會改變你的看法,當然不僅僅只是這些個案。比爾.蓋茨,是一個道地的內向者,他不愛交際,但他也毫不怯場、更不為他人意見所左右,可能不被人看好的內向性格,卻幫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你可能會說,因為他是比爾.蓋茨,獨一無二的。
  • 一位用心理學改變自己的過來人告訴你——性格真的可以改變嗎?
    大家好,我是實踐派心理學—平易,我是一個靠學習和實踐心理學,最終改變自己的成功者和過來人。今天,我將用自己的思考和研究來與大家共同探討,性格真的可以改變嗎?許多人因為對自己的性格不滿意,所以特別渴望改變性格。
  • 正確認識性格敏感的自己,不要暴殄天物
    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一直覺得性格敏感是不好的東西,也一度認為這是後天養成的壞習慣,而過分的自我檢討給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改變我這觀點的契機,在於有一天我在心理學書本上看到的一個概念「性格敏感,是天生的」,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基因就已經寫進了這具身體。
  • 內向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從我開始學習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為內向並不是一個可以形容人性格的貶義詞,也並不應該是因此就要刻意改變自己的理由。終於,在了解一定心理學知識後,我找到了解釋內向的答案。拋下大眾普遍對內向者的其他偏見,人們常說「你應該外向一點,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下生存」;「你這麼內向,工作中怎麼的了啊」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 如何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分享六個小妙招
    最終告知對方,因性格原因不適合我公司,不予錄用。 性格內向的人,一般比較內向,不愛多說話,也不太善於與人打交道,這樣不利於建立人際關係,也不利於自己在社會立足。 我面試過很多求職者,其中包括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他們有些是因為內向而失去工作的。因此,內向性格的人,必須改變自己,通過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慢慢使自己的人緣漸漸好起來。
  • 如何改變自己內向性格?分享六個小妙招
    最終告知對方,因性格原因不適合我公司,不予錄用。性格內向的人,一般比較內向,不愛多說話,也不太善於與人打交道,這樣不利於建立人際關係,也不利於自己在社會立足。我面試過很多求職者,其中包括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他們有些是因為內向而失去工作的。因此,內向性格的人,必須改變自己,通過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慢慢使自己的人緣漸漸好起來。
  • 你遲早會明白:性格老實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改變
    前幾天有一個讀者來找我談心,她說自己最近特別糾結,問我:我需不要需改變自己的性格,她覺得自己太老實內向了,有點兒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每次大家一起聚會的時候,她總是插不上嘴,經常覺得自己好像是多餘的一樣,特別尷尬。她不知道如何去與別人聊天,只會一個人默默的坐在一邊聽別人講話。
  • 《我們的歌》周深:如何解決「內向性格」的困擾,收穫自信人生?
    本篇文章,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和你針對性探究關於「內向性格」的課題,分別是:對內向性格的認知、對內向性格的接納、對內向性格的調整。旨在幫助生活裡因「內向」而陷入迷茫的人們,解決其內在的衝突和矛盾,最終獲得心靈上的自信與自由。
  • 你的社交障礙,不是因為性格內向,而是因為危險的人格
    很多人想突破自己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能為力,只好用自己性格內向來做完美的藉口。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不願意表現自己。而這種「內向」也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
  •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的人!
    從小到大,爸媽就一直在給我灌輸一種思想:「內向性格是缺點,你要改變」、「內向性格在社會中不受歡迎」、「優秀的孩子就應該善於自我展現,和誰都能打成一片」。長大後,社會給我們的壓力更大,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文化中,作為一個內向的人很難,甚至是可恥的。
  • 人文|《內向心理學》與西爾維婭·洛肯:聽說你也是個內向的人?
    通常這種世人眼中的「內向者」,往往會被貼上「孤僻、傲慢、不合群、沒禮貌、不會說話」等等之類的負面標籤。與之相對的「外向者」則常常被人認為活潑開朗、會說話、懂禮貌,深受人們喜愛。於是在約定俗成的偏見之下,內嚮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很多內向者因此深受困擾。然而內向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嘛?
  • 毛不易:性格內向不是一種缺陷
    前幾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歌手毛不易關於內向型性格的一段採訪,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是性格的一種,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1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因此會對相關話題比較敏感。也一直都知道,在大家的認知裡,內向其實就是一個貶義詞。
  • 心理學家:內向性格的人,未來更有潛力
    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的,最常見的分類是外向與內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很外向,聊起天來侃侃而談;或者是你看這個小孩子臉紅了,也不說話,一定很內向,諸如此類的言論。所以大家普遍是通過一個人在社交方面的外顯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 心理學:內向的人,更容易被別人傷害,原因有三點
    特別是內向的人,他們會敏感地捕捉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那些負面的評價,然後做出認同的姿態,由此被別人所傷害。例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例子:來訪者王琴(化名),她和丈夫一起,開著一家工廠,收入水平很不錯,但是她一直是悶悶不樂,過得很不開心。
  • 《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解讀抑鬱症第二高危人群:藝術家人格ISFP
    作者:周雲騫,綜融方向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諮詢師,榮格人格理論MBTI性格分析師致力於心理學公益,心理讀書會發起者,帶你用3年時間學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本文是《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系列之ISFP各位心理學朋友們,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支持和期待,讓我跌跌撞撞地走了那麼遠的路!
  • 《走出內向》:怎樣從內向者變成社交達人?
    傑茜卡潘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回應了這些話題,講述了一個內向的人該如何與自己相處。定居倫敦,卻再次失業,生活依然未能如願時,她在內心疑惑:如果一直這麼內向的話,是否會錯過些什麼。傑茜卡潘是華裔美國人,曾求學於布朗大學,獲得了心理學學士學位。在讀心理學學士期間,她就對內向和外向的話題興趣盎然,尤其是對內向性格的成因和「後天」對於內向性格的影響充滿了好奇。
  • 總是被要求放開自我,內向真的是一種負面性格嗎?
    似乎從小孩子開始,性格內向便被視為一種需要改良的性格,性格內向的孩子,也相應地被視為「內心不夠開朗」「孤僻」「不友好」「容易受欺負」等性格。成年踏入工作環境後,出於工作溝通的需要,內向性格仿佛更加毫無優勢可言,人們開始用「社交恐懼症」來為自己提供一把保護傘(儘管就嚴格的醫學定義來講,大部分人遠遠夠不上這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