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拯救焦慮最好的良藥是「耐心」

2020-12-22 滄海一魚兒

人與人的距離總是一點一點的拉開的,在現在生活中,看到同齡人有了自己事業和生活方向,自己卻默默無聞在辦公室裡的做著四五人的工作,拿著最低的工資,為別人打工。

常常這時我們就會焦慮,開始思考自己怎樣才能過的更好或則是這是我想過的生活嗎?有時會讓我們寢食難安。於是我們就想開始改變自己,開始跑步、讀書,想做很多立竿見影的事,但由於不能立馬看到結果,也就不了了之。

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別人的成果,卻沒有看到別人耐心學習的過程。

郎朗五歲學鋼琴,才換來今日的成就。不知道科比經歷了多少次四點鐘,才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球星。如果他們沒有耐心,想必人生也不會這麼出色。

著名教育家柏拉圖說: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京東夫人章澤天,在剛生完孩子時,有新聞爆出老公醜聞,京東市值蒸發600億,她忍住輿論的壓力了,發文力挺老公,穩住京東股票。而且27歲的她,擁有11家公司,但夫妻二人和開的一家公司,她股權僅佔了1%,想必很多人會佩服她的耐力,回看娛樂圈很多明星嫁入豪門,不是禮金貴重,就是豪宅。

而章澤天則是耐心提升自己的價值,在大家對她飽受爭議的時候,遠赴歐洲留學深造,開發自己多項潛能。不僅擁有自己的公司,在社會上也有了自己的影響力,時不時的上熱搜,與眾多風雲人物,並肩而坐。

由此可見,得耐心者的天下。

那在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怎麼讓自己有耐心呢?

01一、我們對「耐心」的誤解

在這個快時代裡,為了方便出行,地鐵三分鐘一趟、五分鐘吃完午飯,就連學習的時間我們想也縮短,其實這都是沒有耐心所導致。

比如:我們想變得博學多識,豐富精神,養成一個每天讀一小時書習慣,制定可很多計劃,剛開始的時候每天堅持,讀了幾天,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記住,計劃就慢慢消失了,即使有點收穫,就著急想身邊的人炫耀自己讀了什麼樣的書,把裡面的內容重複幾遍,仿佛自己懂很多知識,但也不過是知識的搬運工。

尤其生活中遇到挫折,很快就會失去做下去的激情。這時常有人對我們說:不要急,要有耐心。」以至於我們對耐心有了誤解,常常我們把耐心,理解為痛苦堅持、無聊也不能放棄。而這只能說明我們的意志力比較弱,並不是」耐心」。

在《認知覺醒》中書中提到耐心就是要接受延遲滿足。

而大多數人都想即時滿足,比如:在學鋼琴時,以為按著老師教的練習就會了,而剛剛練了幾天發現,自己手指不靈活,彈得也不連貫,一首曲子也沒有學會,就會灰心、放棄。

這是因為你沒有獲得及時的滿足的反饋,心理上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就會放棄。而能接受延遲滿足的人,耐心水平更高,成就大事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

02二、處於舒適圈邊緣的人,耐心更持久

抓住舒適區邊緣是一個揭示能力成長的關鍵,書中提到: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是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停留在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字節集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也就是說,跳一跳夠得著,既不是太難,也不是太容易,處於兩者之間的人,執行力更強。比如說:跑步時,我們總是遵循一小時定律,你要根據自己情況,改變運動時間,如果你跑一小時累的不行,估計堅持幾天就放棄了。

因為大多數人遇到困難,容易逃避。如果我們不急於求成,而把它看成對健康的投資,行動起來就會容易的多,這時我們不妨把一小時改成45分鐘,即不會太累,也不會太輕鬆,處於舒適邊緣的人更容易有耐心的完成接下來的事情。

當然即使再有耐心的人也有停滯不前或累的時候,這被稱為平臺期,也就是我們學習的進步和時間的關係並不是直線上升,而是波浪線上升的趨勢。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曾提出,學習的時候剛開始遺忘的快,直到一定程度不在遺忘。

也可以理解,在平臺期時,有時不僅沒有進步,可能還會退步。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象,如果度過平臺期將會進入上升的階段。

比如;我們想學會一門外語,通常經歷六個月的學習才能突破平臺期,但很多人不知到,堅持了五個月,發現沒有進步就會放棄。這事就放棄就太遺憾了,因為我們剛剛建立的神經元連接會在放棄聯繫後悔弱化、消失,下次學習就得重新開始。如果你堅持學習的話,往往就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可能聽懂英語。

由此可知,當我們遇到平臺期,不要氣餒,更不要放棄,而是繼續堅持。同時我們要不目光放遠一些,就像跑步,有人耐心等待五年、十年之後給身體帶來的而健康,即使當下沒有健碩的肌肉、玲瓏的身材,也不要焦慮不安。

也可以說,每個人的發展階段不同,你只有持續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價值,你的明天,就是別人難以抵達的今天。

03三、如擁有耐心

那麼我們該如何擁有耐心呢,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做起:

首先,接受自己缺乏耐心的事實

因為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我們要坦然接受。尤其幾歲的小孩子,上一秒在哭泣,下一秒就變換了笑臉,得到滿意時開心,得不到滿足就馬上生氣。

所以當我們焦慮、沒有耐心時,不要自責、難過,一定要在心裡暗示自己別急躁、慢慢來,不要指望一下就有耐心,培養耐心過程和養成習慣一樣,持久才會有變化。

其次,不要及時滿足,學會延遲滿足。

因為我們做完一件事,總想立馬看到成果,比如我們在練鋼琴時,總是想著練幾天就會了,可是遲遲沒有彈出一首曲子,久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耐心。這時我們要學會延遲滿足,要自己鼓勵自己,在堅持在彈幾天,在心裡告誡自己,不是現在要享受,而是完成之後在享受。

這時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既沒有放棄享受,也沒有立馬享受,而是延遲了享受。

當然耐心的養成之路沒有那麼容易,在我們想玩手機時,一定要刻意控制自己,看完這邊文章就結束。

最後,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加強行動。

為什麼在面對困難時,有的人會堅持,有的人會放棄呢?

主要原因是不是能主動改變視角,來尋找行動的意義。比如如果你明白了運動的意義,不僅給我們帶來健康,而且還可以讓我們精力更加旺盛。這樣就會促使你慢慢會告別懶惰,走出房門,開始鍛鍊。

所以當你看清那些想做之事的意義和好處,你看到的受益越多,你的耐心就越強。

結語

莎士比亞說:斧頭雖小,但經多次劈砍,終將一顆最堅硬的橡樹砍到。

世界哪有那麼多人隨隨便便成功,相信你一定守得雲開見月明。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鬥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麼。」更是覺得人有沒有認知能力,真的非常重要。這不,前段時間,拿到作者周嶺的新書《認知覺醒》後,認認真真讀完整本書後,發現人生在世,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輛長期奔跑的汽車,那麼毫無疑問認知能力是唯一不可缺少的配件。
  • 《認知覺醒》:中年人走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從改變認知開始
    ,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因為單純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識可以讓我們輕鬆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一書中提出: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這才是焦慮真正的根源!
  • 《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焦慮其實並不可怕
    直到這幾天讀了周嶺《認知覺醒》後,才恍然大悟,自己是空努力了。正如《認知覺醒》書中所說,自己是一個「醒著的睡著的人」。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與努力越迷茫。這也是作者曾經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是絕大多數人在生活工作中畫像。
  • 《認知覺醒》:避免三種錯誤狀態開啟元認知,發現自身潛力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感到焦慮、沒有耐心。我們仿佛被命運所牽引,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即使有些習慣影響我們向前,可是我們也被它左右。大腦仿佛不聽我們的話,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造就了我們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突破自己。周嶺在《認知覺醒》中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開發的潛力,開啟認知能力,讓自己從沉睡中醒來,就可以突破自己找到讓自己幸福的密碼。
  • 《認知覺醒》還在刷抖音越刷越焦慮?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突然想起自己在寫作過程也是這樣,由於書評又中了一篇優選計劃,自己很開心,對寫書評莫名其妙又有了很大的自信心,於是又寫了這本《認知覺醒》的書評。如果沒有那篇優選計劃,我想不會有這篇書評。積極有效的反饋,就好比是中途的加油站,讓我們疲倦時加滿汽油,一路狂奔。
  • 《認知覺醒》給出5個低成本方法
    這本《認知覺醒》在豆瓣的評分是8.6分,很多作者對它的評價特別高,寫了多篇書評,我也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看的,看完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對很多做出的選擇有了清晰的認識,也對目前自己的焦慮狀態有了全新的理解。強烈推薦這本書給大家:7個概念揭開"迷茫之困",建立"認知體系"《認知覺醒》的上篇是"內觀自己,擺脫焦慮",通過3個章節,重新解讀了大腦、焦慮、耐心、模糊、感性、元認知、自控力這7個概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認知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用7個底層概念,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他把這本書分為上篇《內觀自己,擺脫焦慮》,分三章講述大腦構造、潛意識和元認知的基本概念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分五章講述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和早冥讀寫跑等獨到的原理呈現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
  • 《認知覺醒》:碎片化知識獲取換來的不是滿足而是焦慮怎麼破?
    相反,我們感到更多是迷惘甚至焦慮。如此獲取知識,好像不再是獲取力量而是吸食致幻的毒藥;如此獲取知識,好像不再是走向進步的階梯,而是滑向無盡的深淵。這是為什麼?我們如何去做才能獲得一種真正的自我成長?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正為此而迷惘,或許有本書可以幫你指點迷津。它就是周嶺的《認知覺醒》。顧名思義,這是一部提高思維認知的書,是一部提升學習力的書。
  • 「感謝」病毒限行,讓家有了真正的團圓,這是治療焦慮最好的良藥
    當我們完結好手中的工作,都馬不停蹄地趕回了家裡,回家過年成了年前,那一個月最好的期待,回到了老家感覺一切都輕鬆愉快了,和父母待在一起感覺內心安定,也緩解了在城裡因工作失眠的焦慮感。以前,父親總是早早地打電話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家過年,我一次次的解答,回答的多了,就變成不耐心,總覺得他以為我們不用上班,就想我們回家去幫忙準備過年那些繁瑣的東西。每次不耐煩的背後,傷害的卻是一位盼望遊子歸來父親的心。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
  • 《認知覺醒》:人生是一場和自己的比賽
    周嶺在《認知覺醒》裡也提到,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模糊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消除就是要救贖,至於比賽是要和另一個自己爭輸贏,也許你看到這更模糊,別急,下面我們一一道來。意味著自我意識和覺醒,心理學家稱它為「自我」,代表所有驅力來源。負責我們的社會系統,指揮我們投入高級的社會活動。比方和人交流,閱讀,學習新技能。由此可見,我們之所以能活下來和感知這個世界,都是這兩大系統的功勞。然而潛意識能輕鬆左右意識,意識卻很難進入到潛意識。
  • 《認知覺醒》:達成新年的FLAG,你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認知覺醒》這本書就可以給你答案。作者周嶺是一名自媒體人,曾經也是按部就班的大軍中的一員。在他36歲的時候,回首過去發現很多歲月過得非常蒼白,不想再這樣下去了,於是開始探索。從混沌到清晰,從迷茫到覺醒,通過學習,覺醒,他逐漸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有聲有色,一切的根源都在於「覺醒」。
  • 《認知覺醒》:普通人成長逆襲的必經之路
    這叫「睡著的人」,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沒有清醒的認知。2、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纏身,優秀的同齡人已絕塵而去,在焦慮和不甘中清醒,想要通過努力改變現狀。於是報了各種學習班,看了各種書,嘗試各種方法。努力一段時間後發現改變甚微,甚至自己還變的更加焦慮了。這叫「醒著的睡著的人」,此時的看似醒悟,只是「意識覺醒」。
  • 《認知覺醒》|心智的蛻變是一種成長的美好
    ——周嶺告別2020,迎來2021,新的一年精讀了第一本書:《認知覺醒》。都說讀書猶如讀人,出版社安利本書後,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是周嶺,可以時髦地說,他是紅學界最會做生意的,是企業界最懂紅學的。
  • 《認知覺醒》:你是否「醒著的睡著的人」?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曾經就是這樣的人。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他身邊的好朋友生命的軌跡發生巨變,周嶺不禁問自己,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在的一切被「剝奪」,自己還有什麼,會什麼,又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麼?問題的答案蒼白無力。
  • 《認知覺醒》:人窮不可怕,怕的是心病
    這不免引起讀者的懷疑,為什麼同樣一批人,從貧窮過渡到溫飽後,行動力和認知上都會截然相反。事實上,不是貧窮讓人能力不足,是因為貧窮造成了他們的稀缺心態,而導致他們行為上的降低的是他們的心智帶寬。周嶺在《認知覺醒》裡為我們剖析了這一現象的原理。
  • 豆瓣評分8.5,兩月加印5次,橫掃各暢銷書榜《認知覺醒》憑什麼?
    我們來看看部分讀者的評價: 「太觸動了,真誠、理性、全面,市面上的成長類書籍讀寫一本就足夠了」看到180頁了,持續共鳴,這大概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成長類書籍了我預測這本書會火,會成為成長領域內的一個顯著地標這不禁令我聯想起,多年以前一度暢銷不衰的《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認知覺醒》會不會也成為現象級暢銷書呢?讀完全書後,我深信不疑。
  • 認知覺醒 解讀內心世界 開啟幸福密碼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勤奮,卻敵不過懶惰;想努力,卻陷入低效狀態;想精進,卻彎路不斷:為什麼很多人每天看似忙碌,實則一無所獲;每天焦慮急躁,實則不知所以;那是因為我們處於「睡著」的狀態,雖然我們看上去是醒著的,其實我們都是「醒著的睡著的人」因為我們都沒有真正的覺醒。
  • 《認知覺醒》:整天忙碌卻依舊平庸?那是因為你不會運用元認知
    以前我會把這一切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自律,不夠吃苦,直到最近讀了一本叫《認知覺醒》的書,才發現這是因為自己不會運用元認知這雙「翅膀」,而那些做事高效、成績突出的人,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藉助了這雙「翅膀」。那麼,如果想改變現狀,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從「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能力如何影響我們」,「如何利用元認知能力改變自己」三個方面來分享我的看法。
  • 《認知覺醒》:他36歲「覺醒」,花了三年,終於發現成功的秘密
    其實當時看到書名是《認知覺醒》,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肯定又是一本枯燥無味的說教書。沒想到,當我翻開書本看完第一章,就被書中一句話深深打動了:「焦慮的根源是,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趨難避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這說的不就是現實中,很多人的心態嗎?前段時間,有個同學找到我,說想要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