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我國的一種獨特文化,自古便在民間廣為流傳。聽起來簡陋粗糙,而非常接地氣,很多人還會不以為然。但是,細細品味其中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比如"嬌妻快馬殺人刀"的上一句"醜妻薄地破棉襖"。
前一句可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在民間把它們還稱為"三寶"。為什麼稱為"三寶"呢?醜妻。妻乃嫁為人婦的女人,過去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意思是只要女人做了妻子,便要死心塌地跟定這個男人一輩子,這也是對女性的禁錮和"三從四德"的束縛,但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不像現在動輒離婚,傷害最大的是無辜的孩子。
"醜妻",是指妻子的容貌,但並不是說妻子的容貌有多麼的醜陋。在這裡多少也誇張其辭了,實際上反襯於樣子長得非常漂亮的妻子。說實話,都是高等動物的人,能醜陋到哪裡去?是太過於比較而為了差異,從深層次說,就是人的一種心理作用。
對這種覺得"醜陋"的妻子,因為她的相貌太過於"普通"了,才不會被"色狼"盯著,時時都打不好的主意;作為女人本身,也許"自慚形穢",不太注重自己的打扮,不想著除了自己的丈夫,再不會有別的男人喜歡,"紅杏出牆"的可能性不大。於是,過日子踏踏實實,持家勤儉;對父母無微不至,孝心可掬;對丈夫也百依百順,恩愛有加;對孩子嚴加管教,教導為方。如此賢妻良母,才是一個男人的福祉,不然,怎麼會有"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有一位知冷知熱,體貼入微的妻子"的讚譽?相貌普通的妻子,才是家業興旺的基石。"醜妻"為一寶合情合理。
薄地。人人總是要吃飯的,一日三餐,少了一頓便有餓的感覺。糧食哪裡來?是農民從土地裡種出來的。土地,有土質肥沃的,莊稼豐收大有希望;土地也有"薄"的,即得力差的,需要花大氣力去耕種和管理。
即便是分田到戶的現在,也是好中差得力搭配。孬(薄)的只是要多投入人力物力去改善得力,年景好的話也會有一定的收益。同樣的道理,上等的土地,只想"等、靠、要",到頭來也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就是所謂的薄地,也是按人均平均分配。農民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不是常說"一畝二分地"嗎?這都已經不錯了。
擱在以前,耕作技術落後,也沒有肥料,肥田也產量非常有限,而且絕大部分土地為富人所有。對於貧窮的人,只要有一點薄地,只要下了功夫,也可以產出五穀,可以餬口度日;就是現在,農民外出打工,幹不動活,掙不來錢,吃都成問題。"向後轉",你的根在農村,那裡有屬於你的土地,就算是薄地,辛勤耕耘,總會有收穫,不至於餓著肚子。土地對於農民就是"命根子",堪稱農民的"一寶"。
破棉襖。人在生活中,有衣食住行之說。"衣"還第一位。衣不蔽體又何談生存?在過去,人們的生活非常貧窮,哪還有錢買換季的衣服。就是在八九十年代,衣服還不是大人的改小,大孩子穿。大地穿了小的繼續穿。哪還有男娃衣服與女娃的區別,常常是補丁疊補丁,只要有穿的就不錯了。
特別是冬季,氣候變冷,若遇風雨天氣,凍得人直打哆嗦。有件破舊的棉襖,在寒冷的天氣裡仍然可以抵禦寒冷,保暖身體,不至於被凍著。要知道,沒錢的日子是不敢生病的,那等於雪上加霜。在舊社會,窮人被凍死的也不是個例。"破棉襖"對於窮困的人來說,就是一大"寶"。
就是現代人,的確不愁穿。連一個補丁也沒有,甚至是自己覺得趕不上潮流的衣服,送人沒人要,便一股腦兒扔進了垃圾箱。如果自己做得不夠慎重,出門忘記多帶衣服,又遇天氣寒冷,你一定也想即刻擁有破棉襖禦寒的念頭。
老祖宗說的"醜妻薄地破棉",真乃"三寶"。實際上是說男人對妻子不要要求過高,打消"家花沒有野花香"的念頭,更不要做出"家裡紅旗不到,外面彩旗飄飄"事;地是"口糧",是"飯碗",不要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或不下功夫,怨天憂人,連生活問題也成了問題,就是男人的過錯;面對當前的幸福生活,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不可揮霍人生,好了"傷疤"忘了痛。一句話,人要活在奮鬥與知足中,前車之鑑,後車之師,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