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勺美文
年輕時,未來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比如,一次機遇、一個嘗試,就會徹底改變命運,但到了五十歲,不管你承不承認,你的人生已經基本可以確定下來了。只要不發生重大的突變,今天的你是什麼模樣,未來,也基本會是這樣。
想明白了這點的人,是件悲哀的事,但同時,也是值得慶幸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活著的最大樂趣就在於未知的未來,我們總是懷著一顆嚮往美好的心去嚮往以後的生活,為此不惜一切地去努力,因而在努力中獲得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如果,今天能夠看到明天,這樣的生活過於平淡了些,也就失去了對未知生活的嚮往。
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五十歲的人生需要這種嚮往嗎?大部分的人應該是不需要的,到了這個年齡,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過去努力的成果。年齡漸大,考慮的不再是怎麼去獲得更多,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去守護已有的。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跟別人沒什麼區別,認識了自己真實的能力,就會對那些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失去興趣。很多五十歲的人都活得平平淡淡的,除了自己的家庭,無欲無求。從根子上來說,這並不是不求上進,而是想開了。
人到五十,想開了,是順理成章的,是對過去的一個總結,同時,也是對生活、自我等認識的一個提升。人到五十,真正想開的人都有這三種本事,學會了,也就從容了。
第一、不急不躁,淡定一笑。
人之所以會衝動、激動,大多是因為想得到的東西太多,比如面子、尊嚴,還有利益等,但想開了的人,因為知道一個道理:這世上有些東西並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在努力之後,仍然得不到的,就一笑而過吧。
人生幾十年,會發生無以數計的事,但仔細想想,其實大部分都是一些瑣碎的事,但正是那些事後想起來覺得很微不足道的事,會左右著我們一生大部分時間的情緒。若都是好事還好,至少生活充滿了歡樂,但若是煩心事,那一輩子都會被煩惱纏繞。想開了,就會發現不值得。
第二、不會跟人走得很近,但也不會刻意避開。
人心難測,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人的複雜性,利益面前,再深的交情往往也會消失,但若因此而刻意避免社交,那就得不償失了,很多麻煩雖然是別人帶來的,但有很多快樂也是別人帶給你的。
所以,關係再好,有些話也要閉嘴,有些事也不要去做。心裡再嫌棄某人,也不要背後議論,更不要當面指責。人終究都是為自己而活的,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好了,比什麼都重要。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家人的重要性應該是高於任何人,甚至一切的。
第三、通常比較樂觀。
有的人走上絕路,也稱自己想開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真正想開了,也就會釋然了。同樣,一些越來越沉默、孤僻的人,也並非真是想開了,而是鑽進了牛角尖裡出不來了。人之所以有各種情緒的存在,大部分都是因為得與失的關係,得到了,喜笑顏開,失去了,悲上心頭。
問題是,儘管我們嚮往得到,但事實上,我們總是在失去,所以生活似乎都沉浸在陰鬱之中。而真正想開的人,往往都會比較樂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從想不開,到想開了,對生活也就有了另一種理解,因而,也就重啟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