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五十,這2件損耗陰德的事,不要再做了

2020-12-22 悟空說禪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一定要知天命,有些人可以去做,有些事情千萬別再做了,容易損耗你的陰德,使你晚景悽涼。

人到五十,人生已過半,千萬別再像個孩子一樣,經常做出一些幼稚的事,也不要經常去損耗自己的陰德福報了。

第一件事:違背因果的事情,不要再做了。

所謂天命,其實就是天道運行的規律,天道的運行,其實就是因果的不斷循環,在你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個因果。

五十歲是你人生的分水嶺,五十歲之前,因為閱歷太少,智慧不夠,所以經常會做出一些違背因果的事,這也導致了五十歲以後,日子越來越難過,身體不如從前,精神也不如從前,就連經營半輩子的事業,也開始走下坡路了。

一年有四個季節,人生也有四個季節,人到了五十歲,就是入秋的年齡段,這個時候如果還去損耗自己的福報,這個冬天會很冷,甚至能不能熬到過年都很難說。人到了五十,千萬不能再去違背因果了,損耗陰德的事情也不要做了,否則餘生會越活越苦。

人過五十,應該多積點陰德,應該越活越有智慧。佛教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貪、嗔、痴,是最損陰德的行為,五十歲後,就別再殺生、偷盜和邪淫了,也不要越活越糊塗,要學會知足常樂,少生閒氣。

第二件事:要學會少欲知足,別再執著了。

名利權情只是過眼雲煙,人到五十,應該早點領悟,佛家常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生的後半場,一定要多積陰德,別再去執著名利權情了。

年輕時,我們可以去追名逐利,可以執著愛情、執著事業、執著名利,但人到了五十歲,應該學會放下了,這些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又何苦繼續執著呢?

佛家說:「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縱使眷屬滿堂,於生死之際,生是孤身來,死時獨自去,無人相隨,無人能代。

人到五十,一定要減少你的欲望,學會知足常樂,該放下的事情都放下吧。《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世間之事,都是虛幻不實,如夢幻泡影一般,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的瞬間,人到五十,應該學會珍惜當下,看淡物質,懂得惜福,懂得感恩,多積福報,別再損耗陰德了。

五十歲,也是人生最好的年齡,我們要學會卸下重任,享享清福,多積陰德,少造惡業。南無阿彌陀佛,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這十件事最損陰德,最好一件也別做!
    一個人福報的多少,往往跟這十件事有關,這十件事最損陰德,哪怕做過兩件以上,就會招災惹禍。《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一個人如果經常積累陰德,就會招來好運,如果經常損耗陰德,就會招來災禍。這十件事,今後別再做了,一旦損耗陰德,就會招災惹禍,不僅害人,而是害己,不僅害己,甚至還會害了自己的家人。雖然說因果報應是個人的因果,但個人的因果也會牽連他人,如果你身為人父,經常損耗陰德,就會禍及子孫,如果你身為人子,經常損耗陰德就會禍及父母。就算是為了自己的家人,這十件事也不要再做了,一旦報應現前,必然悔之晚矣。第一件事:殺。
  • 道教認為,這兩件事有損陰德,不要再做了!
    道教是一個勸人向善的宗教,它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作為修行目標。對於修行者來說,行善積德是得道成仙的一種修行途徑,道教的許多仙真是通過積累善功最終飛升成仙的。同時道教的神仙也是大道的化身,道教希望通過神明來勸化世人,遠離罪惡,一心向善。
  • 最損陰德的十件事,哪怕做過一件,也要懺悔了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十件事是最損陰德的,最好一件也不要去做,一旦做了福報就會被損耗掉,福報少時災禍就會出現。要想積陰德,這十件事千萬不要做。第一、廣結惡緣。佛教認為,世間因果真實不虛,人的命運其實就是因果不斷循環的鏈條,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我們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會種下一顆善惡之因。如果你相信因果,就會經常種下惡因,如果你不相信因果,認為惡因也會得到善果,有了這樣的想法很容易招來惡果。
  • 這3件事,既讓人心不清淨,又損陰德,儘量不要做了
    多做好事,多結善緣,德就能越積越厚,越來越多的人感激自己,幫助自己,自己也就越來越有福。陰德是指做好事不留名,這是播種在別人內心感恩的種子,在自己有難的時候才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佛教認為,陰德積累的越多,播種的種子也就越多,幫助自己的人,自然也就越多,福報也就越大。因此,正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不求回報的付出才是生了清淨心,這樣才能夠做好事不留名,積陰德。
  • 10件最「積陰德」的事,做過2件以上,就值得恭喜了
    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這10件事最積陰德,如果我們能經常去做,就能積累陰德,只要你能做2兩件以上,就值得恭喜了。  其意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  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
  • 佛教:這兩件事,最損陰德,別再做了!
    再比如,善男信女布施行善,也被稱作積德。古德云:「行善以積陰德為最善,陰德又以護生及不淫為上。」由此看來,厚積陰德可能並不一定要去做多少善事,因為從一定意義來講,不做損陰德的事,本身就是在積陰德!殺生和邪淫兩件事,最易折損陰德,千萬別再做了。殺生。
  • 佛教:折損「陰德」的4件事,別再做了,因果不饒人!
    「凡行善而為人所知者,即為陽善;行善而不為人所知者,即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這是傳統文化讀物《了凡四訓》裡的話,一個人暗地裡偷偷行善,為不欲被人所稱讚,這樣的行為更有功德,更能得上天庇佑。我們說,一個人家財萬貫不算是福,陰德厚重才是福報無量。
  • 佛教:「舉頭三尺有神明」,這5件損「陰德」的事,別再做了!
    何謂「陰德」?指一個人暗地裡做好事,而不為人所知,別人不知道,這種善的行為被上天記功,功德利益無邊。陰德大的人,善良敦厚,自有上天庇佑,福報無量。人這一生缺什麼,都不可缺福報,沒有福報,會過得很苦。常言說得好「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沒有福報的人,一生窮困潦倒、奔波勞累,最是心酸。
  • 佛教:這5件事,損人「陰德」,別再做了,因果不空!
    「凡為善而人知之者,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一個人行善做好事,如果帶著一定的功利心,想要得到世人的認可和讚譽,這種行善雖有福德,但功德未必很大,若是德行與事實不符,則必有災殃。但若一個人暗地裡偷偷做好事,而不欲為人所知,這樣「陰功」就會很大,會被善神天佑。
  • 自古因果不饒人,3件損「陰德」的事,千萬不要做
    而往往陰德厚重的人,都是深信因果之人,廣結善緣,積攢陰德,福報後人。人生在世,難免會有委屈和辛酸。在佛家看來,這世上哪有什麼委屈,有的不過只是因果。佛家講究因果循環,而陰德厚重之人,絕不會做這三件事。佛家一般認為邪淫的事都是不好的事,不論任何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就會受到因果的報應,而且對陰德損害很大,命運也不會好。比如夫妻之間,如果不做一些違背天地之理的,那就叫做正淫。如果是除了配偶之外的人,那便是邪淫。
  • 損耗「陰德」的3件事,報應不爽,該如何化解?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有很多留下來的老話,年齡越大的人越深信不疑,是因為年齡越大的人,經歷的事情越多,也對一些老話深有體會,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意思就是要為人向善,多說好話,多做善事,自然也就有福報,反之經常做一些有損「陰德」的事,就會有惡報,會發生一些意外,會經歷疾病等等
  • 生而為人,要敬畏因果,這3件有損陰德的事,儘可能不要做
    其實行善積德也有分別,明代袁了凡著有訓子善書《了凡四訓》,書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按照書上所說,做好事兒要出名的是陽德;做好事不留名的是陰德。
  • 佛教: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你了!
    提到「陰德」,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在佛教裡,「陰德」是與「陽善」同時出現的。如果一個人做好事,想要受到世人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的念頭,這種善業叫做「陽善」。相反,如果一個人是暗地裡偷偷做了很多好事而不求回報,不計名利得失,這種善業我們稱之為「陰德」。
  • 人到中年,特別是上了五十歲的男人,就不要再「折騰」這3件事了
    人到中年,特別是上了五十歲,我們的身體和精力開始走下坡路,就算再勇猛,終究是感覺到力不從心了。這個時候,我們不必驚慌失措,也不必妄自菲薄,而是承認眼前的現實,告訴自己享受當下的狀態,千萬不要為了逞強而去「瞎折騰」——折騰事業、情感和生活。
  • 佛教:折損人「陰德」的5件事,看看你做過幾個?
    福報積攢很難,損耗卻很容易。人的很多福報,其實都是不知不覺間被自身的惡業消耗掉了。人的福氣就像一個聚寶盆,你消耗得越快,卻又不知道往裡面積攢,福報就會很快耗盡,福盡則人亡。福報是爭不來、搶不來,算不來,也求不來的,唯有靠人行善積德,一點一點積攢而成。就如《易經》裡說得: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佛說:因果不饒人,這四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
    佛教宗義再多,歸結起來不外乎「因果」二字。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所謂「命運」,其實就是個人因果業力的顯現。一個人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感召來什麼樣的「果」報。佛法就是因果,信佛就是信因果,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因果,不論你信與不信,都如影隨形。「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敬畏因果,不造惡業,才能遠離諸災。
  • 佛教: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果報不虛!
    《太上感應篇》裡有句話叫: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如果認為自己福報不夠,就去斷惡修善,福從善中來,多懺悔、行持善道,自然福報無量。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善良是一個人身上最厲害的「護身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下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果報不虛!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古人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這就是歲月帶給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人到五十,應該對這3件事狠心,也許年輕人看不懂,但是慢慢品一品,其實這是另一種大愛。
  • 人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四件事,後半生才會順風順水
    人到五十歲,心中其實也會有太多的不甘心,甚至還有許多茫然的欲望,有時候明明知道年齡已經不對了,卻還是會忍不住去想,令自己陷入煩惱痛苦的心境中去。但人到五十歲,你要明白這四件事,才會過好後半生。一、年齡不饒人。
  • 這四件事最積陰德,要盡力去做!
    世間之事起伏不定,福禍難求,不過是一報還一報罷了。你以為的財富,名利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這當然不假,但是因緣成熟必定要有一段時間。每個人都必須挺過一段艱難的歷程,才能逐漸走上人生的巔峰。但是只要方向對了,不放棄,一直堅持到底,就一定收穫滿滿。什麼才是人生最正確的道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