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秋分,一分為二,一是日夜時間均等;一是氣候由熱轉涼。涼風習習、碧空澄澈、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是秋分的標誌性景色。秋分至,意味著秋天已經過去一半了。
圖片來源:圖堆網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之後,陰氣日盛,雷聲也逐漸銷聲匿跡。
二候蟄蟲坯戶
天氣日漸轉涼,昔日蟄居的小蟲開始躲入洞穴中,並且用細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
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湖泊與河流的水位下降,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秋分養生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左河水詩亦曰:「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秋分過後,秋意漸濃,秋風漸涼,天氣乾燥,秋燥宜多吃滋潤的食物。
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秋分的「燥」不同於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涼燥,白露的「燥」是溫燥,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
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吃 月 餅
隨著中秋節臨近,月餅隨之火爆起來。月餅是糖、高脂食品,早上或中午吃可補充能量,也不易發胖,但在晚上,則應少吃或不吃月餅,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應如此,否則可能增加血栓風險。
月餅大多含有較多脂肪,一旦存放過久,容易發生變質。油脂會氧化酸敗,不利於健康。而月餅含油脂、蔗糖較多,過量食用還可能引起胃滿、腹脹、消化不良、食慾減退、血糖升高等不適症狀。老年人和兒童,更不宜多吃月餅。糖尿病人也不能多吃所謂「無糖」月餅,這些月餅不少還是澱粉做的,熱量仍然較高。吃得太多,可能導致血糖升高。高血脂、高膽固醇人群,要少吃肉餡、蛋黃餡月餅。
在保存時,月餅既怕高溫又怕潮溼,存放久了餡也會變質。因此,放入冰箱時,最好將月餅密封包裝放入,吃前提前一小時取出。月餅吃得過多,可能會覺得油膩,品嘗時,宜多飲綠茶。
食 螃 蟹
俗話說:秋分食蟹忙。秋分前後,不僅月餅市場開始旺盛,此季的螃蟹也開始黃肥肉滿,但是,吃螃蟹一定要注意節制,不可貪食,因貪圖美味,吃出病的人不在少數,比如:急性腸胃炎、急性胰腺炎等。
螃蟹首先要蒸熟煮透,徹底殺滅螃蟹內的細菌及各種寄生蟲,吃蟹時要除去蟹的腮、胃、心、腸等臟器,因為這些地方是有害物質最可能存在的位置。由於螃蟹性寒,蒸螃蟹時可在籠屜裡放幾片生薑以驅寒,吃的時候可蘸薑末驅寒,虛寒者不宜多食,更不能與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
中國農民豐收節
今年的「秋分」是我國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菸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穫的大好時機。在我國北方有這樣一句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秋分時節,花生、稻穀、玉米、棉花、菸葉、芝麻等農作物成熟,農民喜迎秋收,是名副其實的收穫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