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曲茜)「本來我們覺得沒有垃圾桶特別不方便,但是習慣了垃圾分類房,小區裡再也沒有惡臭味了,非常舒適衛生!」晶都茗苑小區在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工作中從居民的不理解、不贊成到如今的交口稱讚,是各部門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讓居民感受到了垃圾分類的預見性的優勢與好處。因此,7月6日上午的晶都茗苑小區「綠水青山大家談」活動中,居民代表會這樣分享她真實的心得。
晶都茗苑小區為拆遷安置房小區,現有13幢高層住宅,2048戶,近6000名居民(其中1256戶為出租戶,60歲以上老年居民佔46%)。小區在本次垃圾分類先行先試工作中,按照「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分類收運」的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全員參與、漫談溝通贏得民心、分批有序過渡撤桶」的原則,在小區設置了4個垃圾分類環保屋,全部撤除原有36個垃圾點位的132個垃圾桶。
按照以往的習慣,家裡的垃圾都由居民扔到一個垃圾袋裡,然後扔到樓下的垃圾桶即可。因此在撤桶並點工作剛開始時,很多居民都表示了反對。「剛開始他們要取消垃圾桶,我們就覺得很不方便,是非常不贊成的,」居民代表王恆英這樣分享她的心路歷程:「但是社區書記和其他工作人員一直徵詢我們意見,我們漸漸的也願意配合工作的開展。」
「垃圾房一開始建成後,我們覺得扔垃圾遠了,不夠方便,」居民代表吳恆君告訴在場所有人:「但是時間長了,發現小區內沒有蒼蠅飛,沒有惡臭味。垃圾房沒有異味而且有空調,垃圾投放還有積分,我們就慢慢習慣了這樣的好處。」
據悉,現在晶都茗苑小區98%居民都擁有垃圾分類的積分卡,同時也是小區門禁卡,合二為一方便用戶攜帶與使用。卡內積分有「綠積分」和「藍積分」兩種,對應不同類型的垃圾回收,並且每個周三、周五和周日都會有相關單位來到小區內外為居民進行積分兌換,居民對此表示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