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讀了幾本禪宗書籍,便自以為開悟了,被禪師一問啥也不會

2021-01-07 在家小居士

從前有一秀才,讀了幾本禪宗祖師的語錄,便謂已大徹大悟。去參歸宗禪師,說自己已到無修、無得、無證了。宗只含笑唯唯。俟其告辭歸去、送至門首曰:閣下錦袍後背、何來一大洞?秀才慌忙問云:在哪裡?在哪裡?宗呵云:好個無修、無得、無證!秀才面赤惶愧而去。這不是給我們一個自詡無修、無得、無證者出乖露醜的爆光寫照嗎?

綜上所述,我人於不思善、不思惡──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雖空寂無念,而非如木石,驀然回首,薦取此了了靈知即本來面目;既無有亂,亦無有定,隨緣應用,毫無粘滯,即為明心見性。複次性是真空妙有,非是頑空,以真空故必有相用,有相用故方是真。故性即相,相即性。我人能於日用中,透過相見性,不為相所轉;識得一切事物,任何相用俱是性的顯現,心的妙用,只利物之用,而不為物所用,即為明心見性。古德云:拈一根草,即丈六金身,即是悟後的註腳,切不可作奇特玄妙想。因奇特玄妙本身即是妄想,非但障自悟門,不得明心見性,而且有入魔之虞。須知一切神通玄妙,均以明心見性為基礎。只要於悟後,勤除五蓋,即財、色、名、食、睡,不受一切受,自然水到渠成,六通齊發。有如大鵬一翅數十萬裡,全仗腳下一點勁,如腳不點地一下,亦無由飛起。

如或不然,經此番開示,仍不敢咬定,不肯承當,又想明心見性者,則莫如習密,由密過渡到禪,比較省力穩當。以密仗佛力加持,似比禪宗自力參究快速省便得多。尤有進者,密宗有異勝方便,假多種力量接引,不似參禪,除老師逼拶指示外,別無他法,故成就較禪宗殊勝快速。如人乘車或飛機,自比步行者省力迅速。但密宗法門深廣,儀軌繁多,學者一時不易窺其全豹。擇其簡速易行,與禪相近者又莫如「心中心密法」,以該法是無相密。無有繁複儀軌,不須建立壇場,任何人隨時隨地俱可修習,而且不用轉彎抹角,修持加行,從有相過渡到無相,可以直接證體起用,故世人嘗贊之為禪密,語雖不當,義有足多者。

相關焦點

  • 禪宗為何要弟子先開悟後打坐
    六祖慧能的開悟是禪宗祖師裡最獨特、最稀有的,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六祖慧能家境貧窮,沒讀過書,是個文盲。當他聽到別人讀誦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立刻就開悟了,立刻就明白了佛陀的意旨。
  • 禪宗特殊的教育法: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因挨罵得悟,徒弟慧南也挨罵
    罵你是為了讓你開悟,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因此得悟,徒弟慧南也挨罵明心見性,是禪宗所提倡的,而禪宗有許多特殊的教育方法,也有許多著名的公案,看起來非常有意思。慈明禪師,世稱石霜楚圓禪師,宋仁宗時賜號慈明禪師,是宋代的得道高僧,俗家姓李,廣西全州人,少年時是個儒生,二十二歲的時候出家為僧。楚圓禪師聽說汾陽的善昭禪師是個有道的高僧,便去汾陽善昭禪師處求學。
  • 禪宗的無情說法公案之中,暗藏了什麼玄機?憨山大師如是說
    而曹洞宗的開山祖師洞山禪師,據說也是因為參究這一公案而得到開悟的契機。鑑於很多讀者是初學,我們先把幾個基本概念解釋一下:【無情】在佛法中,無情指的是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無情識者,又稱為非有情、非情。和有情相對。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據《五燈會元》卷九載:香嚴智閒禪師,青州人,厭俗辭親,觀方慕道。曾參學於百丈懷海,性識聰敏,參禪不得。百丈圓寂後,復參溈山靈祐。溈山靈祐禪師問道:「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伶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智閒被問得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回到住處後,將平日看過的經文從頭找了一遍,想從中找到一句答語,卻始終沒有找到。於是自嘆曰:「畫餅不能充飢。」
  • 黃山谷禪詞四首:四段公案再現禪宗頓悟法
    這四首詩根據他在《漁家傲》下面的註解:江寒江口阻風,戲效寶寧贊禪師作古漁家傲,王環中云:盧山中人頗欲得之,試思索,始記四篇。第一首 達摩祖師的故事萬水千山來此土,本提心印傳梁武。對朕者誰渾不顧,成死語,頭暗折長蘆渡。
  • 禪師曰:無論身在何處,心靜則無處不靜
    以平常心對待人和事,不急不躁,榮辱不驚,心裡就不會亂,如溪水一樣的輕和柔。一個人只有心無雜念,看淡功名利祿,也就無論身在何處,心靜則無處不靜。這道理是禪師說的,推薦兩則禪師開悟小故事,供朋友閒暇之餘一讀。一從前,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
  • 禪宗修行,不僅僅靠嘴上說說,更是要實際行動
    可見,德山禪師在未參禪之前,曾有一段精學 毗尼、深入經藏的修學經歷,他並非不通經論,也就不全是棄經教而行狂禪了。其實,我們只要細讀唐代各禪師的行狀,就會發現諸多禪師在修學禪宗之前,均有過一段修學毗奈耶與經論的過程。
  • 佛祖拈花、達摩面壁,禪師的解答讓人笑噴,禪悟思維出人意料
    ,得以開悟,逐漸積累直至最後徹悟。禪師以話頭機鋒來直指禪心,一問一答間,有時看似答非所問,其實禪理昭然,只有開悟者才能心領神會。禪宗修行,因勢利導,從來不會千篇一律,禪師的思維也往往跨越跳脫,於意料之外得來意料之中的禪悟。「起疑情」式的思考就是求異的過程,為的是打破昏聵的頭腦,注入清新的禪悟思維。有兩則故事,在參話頭時可以用來引發出人意料的思維方式。
  • 想要開悟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8
    >  學佛人想得佛法真諦,應當先研究佛經,通達經教,還要親近善知識,認真參究,功夫純熟自然大徹大悟,如伸手便見手掌,完全沒有自身與外境的分別和疑惑,但這些感悟需要經過高人的印證,否則怕錯認消息。倘若還沒用功修學,也沒經過開悟印證,急著先讀禪宗書籍,想要開悟,就好比一面堆滿灰塵的千年古鏡,想要讓它一下子顯發光明,卻不設法去除汙垢,只顧往上面塗抹白粉,就算塗到無量劫,鏡子也不會發光。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說食數寶,何濟飢貧。」(編者按:就是大悟者的境界,你光是聽,自己不悟,把別人悟到的東西比劃得頭頭是道,卻阻塞了自己大悟的機會。
  • 即身成就的甘露妙法,究竟的善證——禪宗的源流
    唯宋王安石曾謂於內廷校閱秘閣圖書,得讀未經頒行之《般若大梵王問決經》記述此事,實可徵信。 禪宗祖師印證開悟所依的經典主要是《楞伽經》和《金剛經》,故禪宗可以相似地包括在顯宗。但從它「不立文字」、「也可相似地包括在密宗中。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撰文:提舍牛行虎視,引舌過鼻六祖惠能大師法脈「一花開五葉」,「五葉」其中之一就是由南嶽懷讓禪師所傳,而傳承懷讓禪師禪法的是獲得其「心」的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709-788)是漢州(今屬四川)什邡人,俗姓「馬」,被稱為「馬祖」,是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唯一被稱為「祖」的禪師。他為何會被稱為「馬祖」呢?因為他創立的洪州宗,弘開法筵,法脈廣衍,於宋代更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禪宗大盛於天下,後世禪門便有「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說。
  • 禪宗祖師,西天東土:從迦葉到惠能
    贊曰持鑑而來 便與撲破 非風非鈴 分明錯過諸佛之機 是個甚麼 得僧伽黎 反遭玷汙尊者,摩提國人。十七祖至其國,見一童子持鑑造祖前,祖問:「汝幾歲耶?」曰:「百歲。」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童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祖曰:「汝善機耶?」童曰:「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聞風吹殿鈴聲,祖問曰:「鈴鳴耶?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01心中無事,無事勝佛趙州禪師是一位著名得道高僧,也是六組慧能嫡傳的禪宗大師,趙州禪師有一個弟子,叫做文遠和尚,文遠每天都會在院子裡打坐參禪
  • 草堂讀詩|故事:一休禪師的詩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想必大家的童年時代,都看過《聰明的一休》這部動畫片。其實,這部動畫並不是憑空創作出來的,在日本的歷史上,真的有這麼一位一休的原型,他就是一休禪師。動畫只是講述了他童年時代的一小段生活,實際上他活到了八十八歲。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一生寫下了大量詩作,被他的弟子搜集起來,編成了漢詩集《狂雲集》以及《續狂雲集》。今天的草堂讀詩,我們就來聊聊一休禪師的故事,當然,也一起來分享他的詩。
  • 【禪宗常識答問16】為什麼佛不分自佛、他佛,佛力不分自力、他力?
    問:為什麼佛不分自佛、他佛,佛力不分自力、他力?答:永明延壽禪師在《宗鏡錄》中指出:「佛地無自他,汝強謂自佛、他佛者,眾生心不盡耳。」詳言之:「古德釋臺教止觀云:只達一念自心是法界,十方諸佛,與一切眾生,同一無住,本一法界,為身為土,無彼無此,無根無住處,無修不修,無證不證,無凡無聖。但眾生自謂妄想纏縛為凡,為不修、為不證;謂佛為聖,為修、為證。修證凡聖,在眾生自強立之,佛位中都無此名也。
  • 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一、本書是一本以追尋禪宗的發展為主的遊記散文作品。作者從北京出發,由北往南一路尋覓到香港,這個路線與禪宗從北往南的發展、壯大吻合,也是作者精心設計安排的行程。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地域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通。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在因緣中見性的言下,像棒喝、吃茶去這些都是,還有雲門文偃禪師跛腳悟道的因緣也叫言下見性,雲門因己事未明參訪睦州和尚,睦州一見他來便關門,雲門敲門,睦州問:「誰?」雲門說:「某甲。」睦州把門一開,砰一聲又把門給關上了,雲門連吃三天閉門羹,到第三天,睦州剛開門,雲門便把一隻腳擠進去,睦州抓住他說:「道!道!」雲門剛想開口,睦州又重重地把關門上,夾斷了雲門的腳,雲門從此悟入。
  • 直指人心並非就是見性,千萬不要錯誤理解禪宗公案
    這是唐宋禪宗的特色。誰來直指?已經公認的成就了的師父。禪宗的衰落,首先是禪師的衰落,所以黃檗斷際大師感慨: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反觀一下今天,還有禪師麼?禪宗的興旺,必須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弟子不如師父,則一代一代兒孫喪盡。虛雲長老四十多歲參加冬季禪七,參禪證悟,完全是依靠自力,非常的堅辛。
  • 別人把你繞糊塗,他把你繞開悟,談禪必學的辯術之一
    我認為只要正確引導,便會有用。這正如河上的船,無所謂好不好,只要能渡人,便是有用,有用即好。談禪有什麼用?一不能充飢,二不能解渴,卻有一大用處,治心病,凡心眼狹窄、心緒雜亂、心神不安、心情煩悶……舉凡心中想不開的事,請您聽聽禪中倒是怎麼說的,不妨琢磨琢磨。興許哪一天您就大徹大悟了,豈不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