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達摩面壁,禪師的解答讓人笑噴,禪悟思維出人意料

2020-12-22 青衫文齋

佛祖拈花、達摩面壁,禪師的解答讓人笑噴,禪悟思維出人意料 | 文 青衫文齋

參話頭、起疑情是禪宗接引人開悟的常用手法,在話頭上下功夫,從懷疑開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路參下去,疑情日久,成團成片,磕著、碰著、思考著、揣摩著,得遇因緣成熟,猛然間疑團打破,得以開悟,逐漸積累直至最後徹悟。

禪師以話頭機鋒來直指禪心,一問一答間,有時看似答非所問,其實禪理昭然,只有開悟者才能心領神會。禪宗修行,因勢利導,從來不會千篇一律,禪師的思維也往往跨越跳脫,於意料之外得來意料之中的禪悟。「起疑情」式的思考就是求異的過程,為的是打破昏聵的頭腦,注入清新的禪悟思維。

有兩則故事,在參話頭時可以用來引發出人意料的思維方式。

許多人都知道佛祖拈花的故事,說有一次釋迦牟尼上座講經時,忽然沉默不語,用指尖拈著一朵鮮花,其他人不茫然不解,只有迦葉尊者微微一笑。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祖指尖拈著的花便是指這一個世界,拈花在手表示將世界握在手中。換句話說,要想通達涅槃,修為達到究竟之境,就需要精進修持,堅持不懈才能將佛法掌握在自己手中。迦葉尊者正是明白了其中道理,才會心一笑。

另一則故事講的是達摩面壁九年,在石洞中兩腿打坐,兩手結彌陀印,目光下視,五心朝天,進入定境。通過九年的修性坐禪,達摩功行圓滿、私慾克盡、一念不忍、四相不生。不懂的人只知達摩面壁枯坐,有大毅力,實際上,面壁的意義在內而不在外,重在於對內心的修煉,讓內心遇到一切境界,都不生貪愛取捨,不生煩惱嗔恨,至於面壁只是達摩所使用的禪悟手段而已。

於是,後世學僧往往就會以這兩則故事作為起疑情的話頭,向禪師們請益,而禪師們給出的解答眾相紛紜、千奇百怪,其中最讓人笑噴的回答如下:

學僧問:佛祖拈花,迦葉尊者為何而笑?

禪師答:他忍不住。

靈山法會上,佛祖拈花是為了說法,迦葉尊者報以心領神會的微笑,雖無語而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這一則佛、禪兩界的美談,禪師卻給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恐怕入定者也會笑噴。

又有學生問:達摩面壁九年,所為何事?

禪師直接回答:因為失眠。

真是出人意表的答案,達摩面壁九年的堅韌,卻因為這個不合常理的答案,搞得人既驚訝又啼笑皆非。

但如果你有一定的修行慧根的話,就會發現這樣的解答讓我們的思路瞬間脫離常軌,機鋒中似乎隱藏著什麼沒有說破的原因,其意在言外,掻得心痒痒,卻不知從哪裡下手去止癢。這時,疑情就產生了,順著往下,繼續思考,豁然間可能就能發現這樣讓人笑噴的答案中,包含脫俗的禪理,機緣巧合時,便能讓人猛然進入禪悟之境。

又如,一次學僧問趙州禪師「何為佛祖西來意」,趙州禪師回了一句「庭前柏樹子」。同樣一個問題,石霜禪師的解答是「空中一片石」,而溈山禪師卻回答說「把床給我搬來」。

這些解答都看似答非所問,但其中確實蘊含著出人意料的禪悟精髓。這些解答與學僧的提問表面一看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共同的特點是:平常的問題,怪異的答案。禪師們使用這些出人意料的解答,並非為調侃學僧讓人笑噴,而是想由此打破學僧的僵化、狹隘、死氣沉沉的思維模式,離死入活,截斷執著,用一種比較輕鬆、活潑的另類思維,來觀照世界和內心。

禪,以它活潑而有創意的方式,存在於生活之中,歷久彌新,為生活帶來意義非凡的改變。願眾生都來參話頭、起疑情,領略禪悟那一刻的美妙!

相關焦點

  • 從達摩禪師到六祖慧能的傳法偈,看看與你是否印心?
    中國禪宗現在流傳廣的是初祖達摩。就是說梁武帝無功德,後來一葦渡江,面壁十年的達摩祖師。達摩將衣法及四卷《楞伽》傳與二祖慧可。傳法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覓心不得,乃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與汝安心竟。」佛祖拈花一笑,迦葉印心。幾代祖師的付法偈裡面,可得心印?參考太虛大師《佛學常識》歡迎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一起修行。
  •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面壁」是什麼意思!面壁思過,臉對著牆壁思自己的過錯。這是一層小意思,而在佛教界的含義是博大精深的,「面壁」是為了突破愚痴鈍根,做到內心清靜無為,圓融覺照世間一切。「面壁」出自於達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內修煉之事,此洞亦稱「達摩洞」或「達摩面壁洞」。
  • 老照片的故事|三塊達摩石現高僧三種狀態:面壁、另類、一葦渡江
    我有三塊奇石,展示達摩的三種狀態,體現達摩的三種境界,成為我達摩收藏中的最愛。達摩面壁達摩面壁(圖一)。這個故事流傳最廣,可謂婦孺皆知。說的是,達摩在少林寺旁的一個石洞裡,面壁九年,終於開悟。奇石界、書畫界,以「達摩面壁"命名的作品很多。這個傳說早已深入人心。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慧可斷臂和達摩面壁
    達摩入魏後,遊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後山一個現稱「達摩洞」的山洞裡獨自修行禪定,據說臉朝崖壁靜坐了9年,這便是「面壁9年」的來歷。又說達摩死後,葬在河南宜陽的熊耳山,而後又死而復生,北魏的使者宋雲出使西。域歸國時,看見他手提一隻鞋子踽踽而行,所以又有「達摩只履西歸」的傳說。
  • 十月初五,中國禪宗初祖達摩聖誕
    ——佛教禪宗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法偈2020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五,是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達摩聖誕日。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佛教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達摩只是禪宗的祖師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達摩只是禪宗的祖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如來佛祖。
  • 手遊有姿勢:談談「喜感達摩蛋」的背後歷史文化
    禪宗建立後逐漸在中國流行開來。中國南宋時期,日本榮西禪師兩度入宋承襲佛法,臨濟宗由此傳入日本。在榮西禪師之前日本實際上已有零零星星的禪宗流派,但不成氣候;榮西禪師自宋歸國後全力倡弘禪法,再加上宋朝被元朝滅亡後大量禪僧東渡,最終使禪宗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對於日本人來說,禪宗與其說是一種宗教、流派,更或是一種簡樸、自製的審美與靈魂,這種審美與靈魂直至影響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 佛教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
    關於達摩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北魏人楊街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言及熙平元年(公元516年)魏孝明帝的母親靈太后建永寧寺:「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遊中土,見金盤鉉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嘆,實是神功。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 西遊記:烏巢禪師,是何神聖?為何能知未來事?
    西遊記中有一個特別神秘的人物,烏巢禪師。說他神通廣大,卻又不知孫悟空,說他本領不濟,他卻又讓孫悟空無可奈何。不知孫悟空這個人,卻又能斷言未來事,這就讓人特別不解了。烏巢禪師的出場,是在西遊記的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 拳怕少壯,棍怕老狼,今天從達摩面壁開始科普傳武養生那點事
    再說一個人,達摩!天竺人,禪宗佛祖。開創性地把禪學帶入中土。傳說中,達摩一葦渡江,有人認為這是輕功水上漂,其實是誤解,達摩渡江的時候,乘坐葦船。《景德傳燈錄》記載,達摩一開始傳法失敗,無人問津,來到少室山,達摩用了九年時間,終日面對著石壁靜坐。身影印入石壁,無法從石壁上擦掉。這個故事告訴世人精誠可以貫穿金石。
  • 中國禪宗祖庭達摩,一生傳奇無數,可究竟活了多少歲你知道嗎
    達摩其人,他的籍貫為何處?又是什麼種姓?他真的是南天竺國香至王之子嗎?有關達摩的個人資料,網絡很多資料,說他是南天竺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而且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香至王在印度曾是國王的名字,這也就是說達摩為皇子。
  • 達摩為何從印度漂洋過海到嵩山?
    達摩只聽到引航員口中喃喃自語道:「陸地,新的陸地快要到了。」次日,船隊前方果然出現了一片寬闊的陸地,平坦的原野上河流縱橫,儼然又是一片富饒之鄉。在嚮導的解釋下,達摩知曉此地為扶南王國 (今日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一帶) ,是一個立國時間長達五百年的悠久古國,生活在這裡的扶南人便是後來高棉柬埔寨人的祖先。在湄公河畔。
  • 為什麼如來佛祖會恐懼只在《西遊記》中出現過一次的烏巢禪師?
    關鍵是還有很多人吃著這「啥都不是的肉」連說「正宗」!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西遊記》,大傢伙也嘗嘗「真肉味」難吃不難吃!說:如來十分恐懼只在《西遊記》中出現過一次的「烏巢禪師」。這說法成立不成立?我表示先笑一下,清清嗓子,然後小聲說一句:扯淡。
  • 日本隨處可見的「達摩」到底是做什麼用的?
    紅色圓咕嚕嚕的「達摩」,去過日本的人一定不會陌生。不論是寺廟裡還是紀念品商店,它出現的頻率絕對不會讓你錯過!在遊戲裡也能見到它的身影。《陰陽師》遊戲截圖達摩是誰?達摩是中國南北朝的禪僧,傳說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是中國禪宗的始祖。
  • 【道不孤】廣嚴鹹澤禪師
    《五燈會元》宋 普濟 著世尊拈花,如蟲御木,迦葉微笑,偶爾成文。廣嚴鹹澤禪師杭州靈隱山廣嚴院鹹澤禪師,初參保福,福問:「汝名甚麼?」師曰:「和尚莫謾人好!」福曰:「卻是汝謾我。」師後承長慶印記,住廣嚴道場。
  • 達摩來自何方,他是伊朗人還是印度人?
    關於達摩的名字,古代典籍中有達摩、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多羅、達摩多羅、菩提多羅等,又因和「磨」同音,又有不同的寫法。達摩來自何方,有印度和波斯兩種。也有人懷疑,由於事跡久遠,可能將兩個人記成一個人了。可他究竟是哪人,真是婆說婆有理媳說媳有理。甚至連達摩是不是佛教徒,都沒有理清。
  • 〈十二面觀音像〉的由來?
    《佛祖歷代通載.卷九》記載:梁武帝時代,有位寶志禪師,能變現神通,皇帝十分敬重他,命畫工張僧繇幫他畫像。但寶志禪師的面容一直變來變去,畫工不知如何是好,央請禪師把面容定格,寶志禪師把容貌定下來,竟然是十二面的觀音像,妙相莊嚴殊麗,有慈悲相、有威猛相,畫工驚住了,最後還是無法下筆。
  • 達摩為何說它才是真正的修行?
    「壁觀」這種方式是達摩祖師所創,在《景德傳燈錄》中說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因此,達摩祖師當時也被人稱之為」壁觀婆羅門「。那麼,「壁觀」二字指的是什麼?達摩為何說它才是真正的修行?其實「壁觀」這個概念,最早記錄於《四行論》,論中說「若也舍偽歸真,凝住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名之理入」。也就是說「壁觀」是理入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