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達摩面壁,禪師的解答讓人笑噴,禪悟思維出人意料 | 文 青衫文齋
參話頭、起疑情是禪宗接引人開悟的常用手法,在話頭上下功夫,從懷疑開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路參下去,疑情日久,成團成片,磕著、碰著、思考著、揣摩著,得遇因緣成熟,猛然間疑團打破,得以開悟,逐漸積累直至最後徹悟。
禪師以話頭機鋒來直指禪心,一問一答間,有時看似答非所問,其實禪理昭然,只有開悟者才能心領神會。禪宗修行,因勢利導,從來不會千篇一律,禪師的思維也往往跨越跳脫,於意料之外得來意料之中的禪悟。「起疑情」式的思考就是求異的過程,為的是打破昏聵的頭腦,注入清新的禪悟思維。
有兩則故事,在參話頭時可以用來引發出人意料的思維方式。
許多人都知道佛祖拈花的故事,說有一次釋迦牟尼上座講經時,忽然沉默不語,用指尖拈著一朵鮮花,其他人不茫然不解,只有迦葉尊者微微一笑。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祖指尖拈著的花便是指這一個世界,拈花在手表示將世界握在手中。換句話說,要想通達涅槃,修為達到究竟之境,就需要精進修持,堅持不懈才能將佛法掌握在自己手中。迦葉尊者正是明白了其中道理,才會心一笑。
另一則故事講的是達摩面壁九年,在石洞中兩腿打坐,兩手結彌陀印,目光下視,五心朝天,進入定境。通過九年的修性坐禪,達摩功行圓滿、私慾克盡、一念不忍、四相不生。不懂的人只知達摩面壁枯坐,有大毅力,實際上,面壁的意義在內而不在外,重在於對內心的修煉,讓內心遇到一切境界,都不生貪愛取捨,不生煩惱嗔恨,至於面壁只是達摩所使用的禪悟手段而已。
於是,後世學僧往往就會以這兩則故事作為起疑情的話頭,向禪師們請益,而禪師們給出的解答眾相紛紜、千奇百怪,其中最讓人笑噴的回答如下:
學僧問:佛祖拈花,迦葉尊者為何而笑?
禪師答:他忍不住。
靈山法會上,佛祖拈花是為了說法,迦葉尊者報以心領神會的微笑,雖無語而一切盡在不言中。對於這一則佛、禪兩界的美談,禪師卻給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恐怕入定者也會笑噴。
又有學生問:達摩面壁九年,所為何事?
禪師直接回答:因為失眠。
真是出人意表的答案,達摩面壁九年的堅韌,卻因為這個不合常理的答案,搞得人既驚訝又啼笑皆非。
但如果你有一定的修行慧根的話,就會發現這樣的解答讓我們的思路瞬間脫離常軌,機鋒中似乎隱藏著什麼沒有說破的原因,其意在言外,掻得心痒痒,卻不知從哪裡下手去止癢。這時,疑情就產生了,順著往下,繼續思考,豁然間可能就能發現這樣讓人笑噴的答案中,包含脫俗的禪理,機緣巧合時,便能讓人猛然進入禪悟之境。
又如,一次學僧問趙州禪師「何為佛祖西來意」,趙州禪師回了一句「庭前柏樹子」。同樣一個問題,石霜禪師的解答是「空中一片石」,而溈山禪師卻回答說「把床給我搬來」。
這些解答都看似答非所問,但其中確實蘊含著出人意料的禪悟精髓。這些解答與學僧的提問表面一看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共同的特點是:平常的問題,怪異的答案。禪師們使用這些出人意料的解答,並非為調侃學僧讓人笑噴,而是想由此打破學僧的僵化、狹隘、死氣沉沉的思維模式,離死入活,截斷執著,用一種比較輕鬆、活潑的另類思維,來觀照世界和內心。
禪,以它活潑而有創意的方式,存在於生活之中,歷久彌新,為生活帶來意義非凡的改變。願眾生都來參話頭、起疑情,領略禪悟那一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