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是什麼意思!面壁思過,臉對著牆壁思自己的過錯。這是一層小意思,而在佛教界的含義是博大精深的,「面壁」是為了突破愚痴鈍根,做到內心清靜無為,圓融覺照世間一切。「面壁」出自於達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內修煉之事,此洞亦稱「達摩洞」或「達摩面壁洞」。
《景德傳燈錄》:「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主人公就是達摩,這個人的來歷或出生地,有多種說法。《洛陽伽藍記》稱達摩是「波斯國胡人也」,唐代《開元釋教錄》說他來自於西方的波斯。唐貞觀年間的《續高僧傳》說他是「南天竺婆羅門種」。《歷代法寶記》中寫道:「南天竺國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稟師氏於言下悟,闡化南天,大作佛事。」《景德傳燈錄》說他是:「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
現在多數觀點認為達摩是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達摩祖師是坐船從海上來中國,到達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面壁」一事就發生在嵩山上。
有一天,達摩講完經後突然嘆息,他對弟子們說:「有心魔攻心,難以直淨,難以講到經書之深徑。」他宣布要遠離喧囂塵世,重新修煉心性。達摩祖師進嵩山,爬上五乳峰的中峰,發現一小山洞,正好朝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他認為那是人間與極樂世界的通道,在這種地方休息,有助於自己更早地成佛。於是他就在洞中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苦心修煉在「明心見性」方面下功夫。他清醒時就睜眼看石壁,累了就閉上雙目,餓了,就接洞中的泉水來喝。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達摩祖師在石壁面前一坐就是九年,未曾動過絲毫,他的身影倒映在對面的一塊大石頭上。由於人過於安定,洞中安靜得好像不曾有人跡,飛鳥竟將達摩祖師誤認為是一塊大石頭,在他的肩膀上築起了巢穴。達摩祖師心性修煉成功後,他下山繼續講經弘法,普度眾生,成為一代佛法祖師。
達摩面壁九年的洞府中,由於他的影子不斷地反映在那塊石頭上,日久天長,反覆雕磨,竟然在石頭上留下了清晰的影痕,他那面壁深思的側影栩栩如生,衣服褶皺隱約可見,仿佛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後人就將這塊石頭稱作「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洞稱為「達摩面壁洞」。洞前有一座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雕刻的雙柱單孔石,額上南面刻「默玄處」三字,北面刻「東來肇跡」四字,洞內有達摩及其弟子的石象。至今遺蹟猶在。
達摩為什麼要「面壁」!「凝住壁觀」,「理入行入」,「明心見性」,「四相不生」等,密碼或許就在《菩提達摩大師入道四行觀》裡,但肉眼凡胎可能是很難體悟得周全。但「面壁九年」的故事,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勵志的經典,做事要有決心、恆心,拋開雜念,專心致志,就能取得好成績。那怕是成績平平,努力過,刻苦過,不枉此生,這也是一種成功。(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