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江蘇省蘇州吳縣甪直鎮,是美麗的江南水鄉。鎮裡有座寺院,叫保聖寺。內保存的羅漢塑像是宋代彩塑遺蹟中的珍寶,它與山東長清靈巖寺的羅漢塑像和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侍女塑像一樣都表現出了宋代彩塑的高度藝術成就,在雕塑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保聖內的羅漢塑像原有18尊,1927年寺院遭受大火,部分塑像受到損壞。著名的學者蔡元培、顧頡剛等人為了保護倖存的塑像,在寺內籌建了古物館,將殘存的塑像移入館內,現共存有9尊。這些羅漢相傳是唐代楊惠之所作,但經美術史家多方的考證,認為是宋代的作品。
保聖寺羅漢的造型手法老練古樸,面貌各異,非常生動。有的和顏悅色,仿佛循循善誘的忠厚長者;有的袒胸露腹,像是不拘小節的風流名士;還有的溫敦憨厚,好似謙虛好學的年輕僧人;也有的橫眉怒目,活像百折不撓的剛強漢子。羅漢,當地人俗稱為「達摩」,是一件很優秀的作品。達摩,在西土29祖師中排列最後。後被禪宗奉為東土祖師的第一代祖師。據傳他是南印度人,南朝梁代的時候,從印度航海到廣州,後輾轉到梁代都城金陵(今南京)見梁武帝蕭衍。梁武帝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在位時,建寺造像,剃度僧人,寫經求法都很積極。他居功自傲,問達摩:「我為佛教做了這麼多事,該有多少功德?」達摩回答說:「沒有功德。」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沒有功德?」達摩說:「這些都是有為之事,算不上實在的功德。」這句話閃爍其詞,語意不明,梁武帝不能理解,達摩覺得和梁武帝話不投機,遂渡江北上到北魏。
後人編造神話說達摩渡江的時候,腳踩一片蘆葦葉子在江面上漂浮而過,於是就有了「達摩渡江」的傳說。達摩入魏後,遊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後山一個現稱「達摩洞」的山洞裡獨自修行禪定,據說臉朝崖壁靜坐了9年,這便是「面壁9年」的來歷。又說達摩死後,葬在河南宜陽的熊耳山,而後又死而復生,北魏的使者宋雲出使西。域歸國時,看見他手提一隻鞋子踽踽而行,所以又有「達摩只履西歸」的傳說。達摩的這種種神異的事跡,成了藝術表現的題材,尤其在禪宗把達摩奉為東土初祖後,繪畫和雕塑中就常常出現達摩的形象。禪宗寺院更是普遍供奉達摩祖師像,這尊羅漢像,實際上未必是,因為無論是16羅漢。還是18羅漢D都未將達摩列入其中,但它的造型卻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達摩。
羅漢盤膝袖手,閉目凝神,危襟正坐,一副摒思絕慮、萬事萬物無礙於心的神態,深刻地表現了僧人進入禪定時的那種近於死寂的心境,的確很像面壁了9年而大徹大悟的達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羅漢是以巨大的山水塑壁為背景,原來保聖寺的山水塑壁在大殿內左右各有一壁,寺院遭火災後殘像經後人遷移,合為一壁,已經不是原物,但還可依稀窺見原貌的風採,山水壁是中國寺院彩塑中一種獨特的形式,相傳始創於楊惠之。而將羅漢和山水互相配置的形式,卻是五代以後才流行起來,五代兩宋的畫家,如貫休、王齊翰、李公麟等人畫的羅漢,也常是以山水樹石為背景。
煙霞洞內的18羅漢也是配置在自然巖壁上的,保聖寺壁塑羅漢大約是受到繪畫和「煙霞型"羅漢的影響。這裡的山水壁,峻巖突兀,流水淙淙,羅漢高低參差不齊地配置其間,表現了僧人避世遠隱,倚山石,臨清流而刻苦修行的意境。這在我國現存的寺院羅漢雕塑中是極為罕見的遺蹟。山東長清靈巖寺,地處東嶽泰山支脈的靈巖山。靈巖寺四周山奇水秀,景色迷人,自古以來,香火十分興盛,歷代達官名士都前往遊覽,留下了許多妙文佳句。唐代時,人們就將靈巖寺和浙江天台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為「域中四絕」。而靈巖寺千佛殿內的宋代彩塑羅漢,則又是絕中之絕。
千佛殿中央的佛壇上,供奉著以盧舍那佛為首的三佛像,彩塑羅漢像環列在佛殿四壁。羅漢像共有40尊,形體比一般人稍大,一律採取坐姿,坐姿毫無雷同,有盤膝靜坐者;有主張拱背著;有極目遠眺者;有俯首凝思者;有脫履伸腿、不拘小節者;有指手畫腳、談經論道者等,毫無呆板重複之感。羅漢的形貌神情也各盡其妙,有眉清目秀、丰神俊逸的中國僧人;也有深目高鼻、鬍鬚滿臉的印度和尚;有慈祥和藹的智者;也有橫眉怒目的勇者;有的神採飛揚、氣宇軒昂,有的則貧寒潦倒、憂憤交加。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格都作了細緻入微地刻畫。走進殿堂,就像進入了僧人聚集之所,從每一尊塑像的臉上,都可以看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中國寺院中的羅漢像,大多是16尊、18尊和500尊。 40尊數的羅漢像向無先例,也不見經籍記載。原來,靈巖寺的40羅漢像裡有好些是名僧和禪宗祖師像,例如:一東晉名僧廬山蓮社的慧遠、靈巖寺的開山祖師僧朗、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等等,但由於和羅漢像並置在一起,一般也就俗稱為羅漢了。圖中的這尊就是禪宗二祖慧可像。慧可是河南人,少年時是個書生,博覽群書,精通老子、孔子的學問,後來出家為僧。40歲時,在洛陽嵩山遇到達摩,拜達摩為師。據說起初達摩唯恐他立志不堅,不肯接納,慧可就用刀砍斷了自己的左臂,拿著斷臂去見達摩以表明求師受學之志。達摩見他矢志不移,大為感動,就收他作弟子。慧可隨達摩6年,禪行精進,聲名大振,後來繼達摩之後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二代祖師。
「慧可斷臂」的故事,由此流傳了下來,並成為藝術家們經常創作的題材。這尊塑像表現的是慧可得道後的形象,身穿袈裟,左側長長垂下遮蓋住斷臂,巧妙地掩飾了這一不宜暴露在視覺上的細節,可見塑作者獨具匠心。慧可鼻梁高挺,嘴唇緊抿,顴骨高突,兩頰瘦削,目光犀利前視,右手一攤,作一個堅定的手勢,透露出一股傲然的骨氣,整個形象表現了慧可堅韌不拔的性格。從慧可像上還可以看出靈巖寺羅漢像的塑造技藝在寫實表現上所取得的高度水平,慧可臉部五官位置、人體比例、肌肉骨骼都符合人體生理結構。人物的動作、衣紋的轉折都合乎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生硬牽強之處。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