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屌人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今天小編說說雕塑頭像寫生的方法和步驟:1.頭像寫生前,應先臨摹頭骨,在臨摹過程中,牢記頭骨的結構關係。寫生頭骨結束後,再進行默塑。隨之臨摹頭部肌肉的結構關係、體積關係,再進行默塑。默塑的目的是要達到牢記對象的結構關係。此階段不可忽視,應認真對待,它對以後的寫生起重要作用。
2.完成上述工作後應臨摹一些名雕塑家的作品,比如《阿里斯託芬》、《阿古力巴》等,除抓住形體外,應抓住名家作品的氣質、個性特點,學習名家的雕塑技巧和技法。3.接觸到真人頭像時,首先應該考慮如何造型。因為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沒有造型就沒有藝術。開始階段應明確對象大的形體關係和形象特徵。根據對象的動勢來決定支架的動勢。頭像架的平板與立柱要牢固,千萬不能鬆動,並在立杆上端釘上小釘,然後系上十字架,字架的長度不能超出外部形體。起初上泥要硬一點的泥,上泥時應注意十字架跟拉線要處於垂直狀態,並且要使泥壓緊上大泥時要抓住對象大的動勢,大的形體關係,整體觀察,整體塑造,弄清被塑造對象近似一個什麼樣的形體,如:方形?圓形?臉型通常有:國字臉、甲字臉、由字臉、申字臉。分清這些臉型能幫助你準確、迅速抓住對象大的形體特徵。
抓住對象大的形體後,再進人形象的具體刻畫表現。先應抓住對象正側面的外輪廓線,注意髮際到眉間,眉間到鼻下,鼻下到下巴的三段比例關係,同時應注意各面高低點的關係,高低點之間的互相比較。在回到正面的塑造過程中,五官比例要以確定好的正側面五官比例為依據,做出對象大的體積。五官基本形體塑造屬於大體的塑造階段。在把握對象大的基本形體後,下一階段應根據頭骨的結構關係、肌肉的來龍去脈、形體結構等,更深入地塑造對象。深入階段應從體積出發,每加一塊泥都要明白它這部分體積起到了什麼作用。
作為被寫生對象,從表面看體積感並不強,但經過塑造會增強它的體積感。加強體積感,表現要明確,該強調的地方強調,該減弱的地方減弱。強調離不開基形,它是在保持基形特徵不變的基礎上,使形體更飽滿,體積感、立體感、空間感、量感更強烈。進人刻畫階段應特別注意高低點,高低點對稱的地方要同時做,並注意它是否對體積、空間、立體感的塑造起到了作用,此階段應特別注意對象的性格、特徵的表現。關於通透性我們也不可忽視,利用它可檢驗形體組合的正確與否。一個形體覆蓋在另一個形體。上是有機結合的,體積結合處應有通透性,比如鼻子, 我們把它概括成梯形,它的底面跟臉面的其他體積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它與其他形體相接處的兩低點具有通透性。
我們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應全力塑造眼睛,使之特徵更鮮明,個性更強烈。對其他五官的結構特徵也應同時表現。此階段要特別注意整體效果,該放鬆的地方要放鬆,該嚴謹的要嚴謹,注意整體效果,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全面反覆的調整。頭胸像我們簡稱胸像,在做胸像時我們應注意頭、頸、胸這三大體積的組合關係。頸部對頭部、胸部兩大體積的運動起很大作用。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在正立狀態中對稱線是平分的,如果某一體積發生變化,其他體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對於頭部來說,在運動過程中,形體不會發生變化,只是原形體方向發生變化。但對頸部來說,不但發生了運動,而且形體也發生了變化,使原形變化更豐富了。
這種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要尋規律必須了解其內部解剖結構關係等形體特點。就大的肌肉來說,起決定作用的肌肉有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了解它們在運動過程中的變化,以及所起的作用,將有助於我們準確地塑造它。運動是相對的頭。胸這兩大體積在運動中也是相對的。我們在寫生過程中必須確定一靜止形體,比如,胸部這一大體積是正對我們的,那麼頭部這一體積在頸部這個轉軸的帶動下發生相應的運動。那麼如何衡量這運動的程度呢?首先應以頸窩為衡量點,另一點為下巴對稱中軸線上的一點為衡量點,來進行比較兩大體積的相對運動關係。
形體的塑造基本上和頭像的塑造一樣, 主要是要抓住對象大的運動關係,體積關係;整體地觀察,整體地塑造;立體地觀察, 立體地塑造。不同的是胸像範圍大些,變化多些複雜些而已。開始做胸像時,模特兒最好能脫去衣服,讓初學者充分了解胸部肌肉骨骼的關係。等到裸胸基本做準確後,再加上衣服。在加衣時,要時刻注意胸部形體及其動態關係,不要只顧加衣服而破壞了胸部的基本形態。底座的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頭像、胸像、人體、動物等雕塑從整體構圖來說,底座是分不開的。底座的設計多種多樣,有方、圓等不同形狀,由作者根據離塑像的內容、性格、構圖等因素而決定。底座應注意雕塑的重心,使之有穩定感,並能加強作品的形式感。同時必須明確,底座附屬於雕像之下,處理應大方、簡練,不能喧賓奪主。
參考資料《中國雕塑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