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的敘事魔術

2020-12-16 人民網

  今年是「偵探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她一生中創作了68部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還有17個劇本。這些作品以不同的語言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總銷售量超過20億本。對於親切地將她稱為「阿婆」的偵探小說迷而言,這些令人驚嘆的數字似乎無關緊要,她的作品帶給讀者的神奇閱讀感受才是人們深愛這位小說家的主要原因。阿加莎的小說像是一場充滿了種種幻象的敘事魔術,而小說末尾對於魔術的揭秘,使讀者非但不會覺得不過爾爾,反而會越發驚嘆於魔術本身的精妙設置與完美演繹。

  在阿加莎所塑造的諸多人物中,赫爾克裡·波洛無疑最為眾人熟知。憑藉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等一系列探案故事中的精彩表現,波洛與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一樣,成為「偵探」的代名詞。而在阿加莎的小說裡,足以與波洛並列,並同樣成為不朽經典的還有馬普爾小姐。從某個角度說,馬普爾小姐或許更能代表作為女性偵探小說家的阿加莎的創作特質。

  馬普爾小姐來自鄉村田園,她頭髮雪白,粉紅的臉上布滿皺紋,一對藍色的眸子裡充滿柔和且天真的光彩。從外表看來,馬普爾小姐與我們想像中的偵探形象相去甚遠,同時,她所使用的偵探手法也別具一格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是「閒談」而已。可恰恰就在馬普爾小姐與諸多人物的閒聊中,被籠罩於迷霧之中且看似毫無頭緒可尋的案情卻獲得了被抽絲剝繭、條分縷析的契機,並最終真相大白。

  小說《羅傑疑案》中,波洛概括了這樣一段話:「女人,是不可思議的!她們毫無根據地隨意推測——推測的結果往往是正確的,這確實是一種奇蹟。」乍看之下,馬普爾小姐破案依靠的是「推測」和「奇蹟」,但這些都只是假象,偵探對於細節的分辨、發現、汲取以及組合才是其背後的實質——所有這一切,都是馬普爾小姐通過閒談去實現的。在由回憶、複述、嘮叨、埋怨、囈語等組成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閒談迷宮中,馬普爾小姐憑藉對細節的觀察和把握能力,將這些散漫瑣碎的線索織造為足以解開懸案之謎的鑰匙。

  雖然波洛沒有馬普爾小姐這般熱衷於閒聊,但與相關人士的談話同樣也是他勘察案情的重要方式。在表面平平無奇但實則充滿智慧的各種對談中,波洛得以清晰判斷可能發生、應該發生以及實際發生的事情,當然也包括所有這些事情背後的原因。而貫穿於馬普爾小姐和波洛偵探生涯的這種閒談,也成為最具阿加莎風格的寫作標誌。

  除了英倫鄉村氣息濃鬱的日常閒談,封閉性也是阿加莎偵探小說的重要特質:幾乎所有的案件都發生在相對隔絕或絕對密閉的空間內。因此,儘管在某一部小說裡,牽涉的人物並不算多,少則數人,多則十數人,但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會被卷到案情中。《無人生還》無疑是運用這一封閉性特質的極致和典範:在孤懸海上的印第安島,除了接連被謀殺的10個客人之外,別無他人。這10個客人的身上融合了偵探小說中最為基本的三種身份,他們既是被害人,又是嫌疑人,同時還是試圖探尋幕後真相的探案者。最後一個客人死亡之後,讀者試圖破解迷案的努力陷入絕境。如果不是小說結尾處作案者留下的一封書信,在所有的被害人、嫌疑人以及探案者都同歸於盡的狀況下,這一案件便會成為純粹的懸案。

  這種封閉性的特質也產生了奇妙的閱讀效果。由於每一個人物都被捲入案情中,所有與這些人物相關的各種瑣碎細節彼此縱橫交錯,形成了盤根錯節的複雜結構,整個案件由此變得更為撲朔迷離。與此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從不同人物的視角進行審視,所有的細節都能重組成一個新的圖景,這些圖景總能讓讀者覺得豁然開朗,卻又每每誤導讀者對於案情的判斷,讓他們陷入理解案情的絕境。當然,唯一能夠揭示所有真相的那幅圖景必然存在,但它只有通過波洛或是馬普爾小姐對於若干細節的勾勒才會最終呈現。

  阿加莎會將所有與破案有關的細節都提供給讀者,但這些細節會淹沒於數量更為龐大的其他各種細節中。換言之,讀者需要從滿樹林的樹葉中去尋找最關鍵的那幾片樹葉,同時要當心不被阿加莎設下的障眼法所迷惑。在《羅傑疑案》中,阿加莎使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敘述者「我」甚至被波洛比作他的黑斯廷斯——波洛的摯友和助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懷疑牽涉到案情中的每一個人,但唯獨不會對「我」心生疑竇。也就是說,無論是第一人稱敘述,還是黑斯廷斯,都成了作者設下的障眼法。而這也成為當波洛說出「我」便是兇手時,所有讀者都為之駭然並轉而嘆服的關鍵。

  就技術手段而言,在其他偵探小說中我們會見到各種毒藥,對於阿加莎來說,也有將毒藥的使用寫進故事的額外便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青年時代的阿加莎加入醫院志願隊,經過努力後成為擁有合法資質的藥劑師,因此熟知諸多毒藥的名目和毒性,而她也確實將這些毒藥都巧妙地寫進自己的小說中。可這些形色各異的毒藥並不是阿加莎小說的重心所在,她更為注重的是挖掘和提煉人性深處的毒素,潛藏在每一個犯罪者心中的「毒藥」,才是催生一樁樁謀殺案的始作俑者。因此,無論是波洛或是馬普爾小姐,他們更重要的身份不是偵探,而是能看透人的本性的心理大師,並且總是對於人性的缺陷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敏銳的感知。

  耐人尋味的是,相對於通過這些案件所揭示出的令人不寒而慄的幽暗人性和冷酷現實,阿加莎小說中所展現出的幽默和溫情更令人難忘。這也突出地表現在波洛和馬普爾小姐這兩個主角身上。擁有蛋形腦袋並且行為偏執的波洛滑稽詼諧,馬普爾小姐則慈祥可愛,極大緩和了這些案件所營造的壓抑和陰冷氛圍。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其他人物之間的微妙情感有著絕佳的感知與捕捉能力,在他們對於事實真相追根究底的同時,也在珍視並竭力呵護這些真摯的情感。

  事實上,阿加莎曾遭受過嚴重的情感背叛:1926年,母親因病去世,阿加莎悲痛欲絕,同年,丈夫阿奇博爾德移情別戀。經受了雙重打擊的阿加莎從家中出走,並神秘地消失了12天。由於阿加莎對這段經歷絕口不提,沒有人知道她在這12天中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看到的是,阿加莎並沒有就此沉淪,相反,正是在這段人生的最低谷中,她塑造出了充滿溫情的馬普爾小姐。

  1950年,60歲的阿加莎開始撰寫自傳,在序言中這樣寫道:「我喜歡活著。我有時候也會失望得發狂,感到劇烈的痛苦、受盡了憂愁的折磨;但是經歷過這一切之後,我仍然十分肯定:光是活著就是一件最美妙的事。」阿加莎建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謀殺案,而無論謀殺者的設計如何巧妙絕倫,他們都會完敗于波洛和馬普爾小姐。從根本上說,這些謀殺者的失敗不是由於智力的稍遜一籌,而是缺乏對於活著的珍視和尊重,而這種珍視和尊重,或許才真正是阿加莎創作這些偵探小說並贏得不朽聲名的奧義。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3日 07 版)

(責編:孝金波、任一林)

相關焦點

  • 《致命魔術》中諾蘭「魔術」般的電影敘事與令人唏噓的魔術人生
    既然他可以在極精巧的結構下來探討人類的記憶歷史,那麼為什麼不能更巧妙地談論人類的「魔術」呢。敘事一向是諾蘭的殺手鐧,他不會在意時空的跳接會給觀影者造成麻煩,他在意的是敘事結構與影片的整體氛圍的聯繫。在《致命魔術》中,諾蘭以倒敘作為基本的電影敘事語言,然後在倒敘的基礎上又將時間徹底地敲碎,再將這些時間的碎片粘貼在一起,使得這部電影有了遠比實際時長更不可思議的長度。一位為了魔術創造生命也犧牲生命;一位大搞分身也犧牲分身。是金錢還是名利還是嫉妒,一對好兄弟相互殘害了對方。是誰開始了命運的糾鬥?
  • 重審《羅傑疑案》:阿加莎筆下的兇手,是受害者?
    而阿加莎的《羅傑疑案》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的敘述者就是大眾最後確認的兇手。所以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是兇手的自白書,所有的犯案過程都在主人公的敘事中呈現,只是疏漏了最關鍵的具體行為,從而使得罪犯得以在讀者眼皮底下犯案,而不知道劇情的讀者讀到最後常會有一種被作者「騙」到的感覺。
  • 「推理女王」阿加莎
    波洛神探「背後的女人」,是被稱為「推理女王」的阿加莎·克裡斯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布羅茨基曾表示:「每個作家都追求同樣的東西——重獲過去,或阻止現在的流逝。」這話對於阿加莎來說,至少對了一半。因為在其作品裡,處處可見她過去的痕跡,比如用毒。阿加莎用毒之頻、之專、之巧,堪比金庸筆下的「毒手藥王」及其關門弟子程靈素。
  • 阿加莎與她的推理王國
    在全世界最優秀的偵探小說作家中,阿加莎·克裡斯蒂被譽為「推理小說女王」,作品風靡全球。 毒藥與犯罪 今年是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在偵探小說作家中,她的地位僅次於柯南·道爾。與柯南·道爾在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中所營造的血腥兇殺場面相比,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中兇殺案的發生卻顯得有些平靜。
  • 豆瓣評分8.2,致敬阿加莎,《利刃出鞘》擔得起最佳懸疑片之一
    在緊鑼密鼓為迪士尼製作多部商業電影作品的同時,萊恩也沒有忽略對電影敘事藝術的探索,沒有放棄自己對於推理小說和電影的喜愛。這不,由他執導的匯集一眾好萊塢巨星的推理電影《利刃出鞘》自年初曝光首款預告片以來,終於如期和翹首以盼的觀眾們見面了。
  • 阿加莎誕辰130周年:不滅的推理之光
    2020年9月15日是阿加莎·克裡斯蒂(Agatha Christie)誕辰130周年紀念日。 阿加莎·克裡斯蒂 作為世界聞名的偵探小說家,她用文字塑造了一個個充滿吸引力的推理世界,讓全球無數讀者愛上了這種文學形式
  • 阿加莎·克裡斯蒂能夠通過今天的政治正確測驗嗎?|阿加莎誕辰130周年
    今天是英國偵探小說女王、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紀念日,尼斯·布拉納導演的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也將於10月面世,一個世紀之後,阿加莎的作品在今天又能否通過政治正確測驗呢?阿加莎·克裡斯蒂比當時的大多數人——包括男性——都要見識廣博,《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她自己乘坐東方快車之後寫出來的。
  • 阿加莎.克裡斯蒂:無可爭議的偵探小說女王
    百度搜圖(阿加莎.克裡斯蒂)阿加莎.克裡斯蒂原名阿加莎.瑪麗.克拉麗莎.米勒,1890年9月15日生於英國德文郡託基的阿什菲爾德宅邸。阿加莎.克裡斯蒂一生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19部劇本,以及6部以「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為筆名出版的小說,創作生涯持續了50餘年。她一直堅信人性本惡,所以終其一生都在描寫邪惡。
  • 《無人生還》:阿加莎·克裡斯蒂最精彩的懸疑小說,沒有之一
    電視劇版海報阿加莎·克裡斯蒂是當仁不讓的「推理女王」,被粉絲親切地稱為「阿婆」。原因在於,《無人生還》並不是阿婆一貫的偵探推理小說風格,摒棄了所謂「謀殺案是最好的媒人」(阿加莎本人所言),即在謀殺案中談談情說說愛的固定套路,因而敘事節奏明顯加快。同時讀者的視角也發生了改變:不再隨著偵探的思路觀看事情的原貌,而是以「上帝視角」冷靜旁觀。
  • 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再現經典推理
    《阿加莎與午夜謀殺案》電影海報看到片名的你一定很驚喜吧,這個阿加莎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英國女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蒂。阿加莎的作品是無可挑剔的,而她本人的經歷也是坎坷曲折且帶有傳奇色彩的,尤其是那場轟動全英國的失蹤事件。1926年,在接連經歷夫妻不和、遭受喪母之痛後,心灰意冷的阿加莎·克裡斯蒂在12月3日星期五的深夜,毅然決然地駕車離去。在歷時12天的大規模搜尋後,阿加莎被發現以特麗莎·內萊的化名棲身於英國約克郡哈羅蓋特的海卓酒店。
  • 呼延雲對話陸燁華:阿加莎·克裡斯蒂何以風靡一百年?
    呼延雲想起第一次讀阿加莎的作品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一翻開書就有內容簡介會詳細告知兇手是誰,然後介紹說這本書的意義是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和黑暗。「那時候也不知道這叫洩底,所以我很佩服阿加莎·克裡斯蒂,明明知道兇手了,我還能很高興地把它看完,看得很有趣味。」他稱,自己看阿加莎的書有一個習慣,「在最後揭露兇手的時候,拿紙蓋住它,抱著小心翼翼的心情,一點一點往下看。
  • 世界偵探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逝世44周年
    ////////// 今天是英國著名作家 阿加莎·克裡斯蒂逝世44周年紀念日 1976年1月12日 阿加莎·克裡斯蒂 在牛津郡沃靈福德家中與世長辭
  • 敘事遊戲才剛剛開始
    監控顯示,案發當天大樓只有3個外人出入,且都排除作案嫌疑,所以,兇手就是樓中住戶——聽上去有一點阿加莎的味道。那就一個一個查,老刑警鐘敬國和徒弟楊蕊森搭檔,和觀眾一起,聽每個嫌疑人講述自己版本的故事……觀眾的觀劇體驗是:每兩集換一個「主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說出來的只是部分的真實,卻帶出更大的謎團,等最後把這些都拼在一起,卻發現自己還是錯了。
  • 那些敘事視角獨特的小說家
    小說裡的敘事者除了有偵探,還有其他一些比較奇怪的事物。墳墓裡的死者、被砍掉的頭顱、潛伏在城市街道的死神、撒旦、狗、馬、樹、金幣都在以「我」的身份講故事,還有,更不尋常的是,顏色紅也成了敘事者。說到無生命物體的敘事潛能,首推的就是蒂伯·費舍爾的小說《收集者》,這部小說獨特之處在於它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6000多年的陶瓷碗來敘事,充分體現了文字遊戲的味道。"你覺得自己過得很糟糕?」
  • 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家庭婦女」與她的推理王國
    後來,阿加莎成為推理小說史上最擅長使用毒藥的創作者,完全是拜這段經歷所賜。阿爾奇服役半年後,他們舉行了婚禮。從此,我們可以用「阿加莎·克裡斯蒂」來稱呼她了。柯林斯出版集團為阿加莎提供了強大的保障,讓她在之後的50年裡專注於創作本身。阿加莎失蹤之謎1926年,阿加莎在柯林斯出版集團出版了第一部作品《羅傑疑案》。這部作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阿加莎·克裡斯蒂進入了創作的成熟期。
  • 阿加莎·克裡斯蒂作品全球封面大賞
    今年是全世界阿婆粉絲的幸福年,ACL(阿加莎·克裡斯蒂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系列100周年慶祝活動,慶祝我們對這位犯罪女王、她永恆的故事和獨一無二的角色的熱愛。比如與英國鑄幣局合作發行阿加莎紀念硬幣、閱讀挑戰、出版蘇菲·漢娜最新的一部以波洛為主角的書,啊當然,還有一部眾星雲集的《尼羅河上的慘案》電影。
  • 和小偵探阿加莎一起走遍全球,偵破迷案
    1:法老的詛咒》 涉及地點:埃及---帝王谷《小偵探阿加莎2:孟加拉珍珠》 涉及地點:印度---孟加拉灣《小偵探阿加莎3:蘇格蘭國王的寶劍》 涉及地點:蘇格蘭---阿伯丁《小偵探阿加莎4:尼亞加拉瀑布盜竊案》 涉及地點: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
  • 阿加莎·克裡斯蒂能夠通過今天的政治正確測驗嗎?
    今天是英國偵探小說女王、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紀念日,尼斯·布拉納導演的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也將於10月面世,一個世紀之後,阿加莎的作品在今天又能否通過政治正確測驗呢? 阿加莎·克裡斯蒂比當時的大多數人——包括男性——都要見識廣博,《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她自己乘坐東方快車之後寫出來的。
  • 「偵探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洞察人性的高手,自己卻成謎中謎
    為了表彰阿加莎為英國文學做出的突出貢獻,英女王曾授予她「偵探女王」的稱號。在阿加莎眾多的作品中,有一部較為特殊,這就是她的自傳——《阿加莎·克裡斯蒂傳》。這本書,斷斷續續花了十五年才完成。直到阿加莎去世後,它才得以出版。阿加莎一生到底經歷過什麼?她是怎麼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她這一生有哪些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