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日前曾短暫下架奧斯卡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在加上種族歧視警示和對該片歷史框架的說明後重新上架。這一事件的深刻意味,在於今天的人們正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某些經典作品,思考其時代局限與當下缺憾。今天是英國偵探小說女王、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之一阿加莎·克裡斯蒂誕辰130周年紀念日,尼斯·布拉納導演的新版《尼羅河上的慘案》也將於10月面世,一個世紀之後,阿加莎的作品在今天又能否通過政治正確測驗呢?
阿加莎·克裡斯蒂比當時的大多數人——包括男性——都要見識廣博,《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她自己乘坐東方快車之後寫出來的。據歷史學家考證,1922年8月她曾在夏威夷威基基海灘衝浪,也由此被視為史上第一位女性衝浪者;她甚至可能是第一批開飛機的女性。她的小說裡既有馬普爾小姐這樣頗具女權主義色彩的老處女偵探的形象,也有某些篇章反映出了大英帝國白人女性眼裡令人存疑的東方世界圖景——她雖對東方世界著墨頗多,但其中的刻板印象和種族歧視色彩令人難以忽略,始終不曾擺脫西方殖民者的目光。
《阿加莎·克裡斯蒂的謎樣人生》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馬普爾小姐:女性特質與專業工作並不矛盾
阿加莎在自傳中如此描繪她身處的時代——「女人找事幹談何容易。女人要麼是靠父母養活的小姐,要麼是丈夫寵愛的嬌妻,要麼是靠亡夫的遺產或親戚們的救濟過活的寡婦。女人可以去做老夫人們的女伴,或是充當照看孩子的保姆。」她也借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之口表達過為女性命運不平的聲音,比如《殺人不難》中的韋思弗利小姐曾說:「我從小就很有頭腦,可是他們什麼事都不讓我做,要我整天留在家裡無所事事。」她的唯一出路就是找一個男人,幫助他出人頭地。
《阿加莎·克裡斯蒂:她和她的謎團》(Agatha Christie: The Woman and Her Mysteries)一書作者吉莉安·吉爾基於克裡斯蒂的整體創作分析認為,作為一個小說家,她對於性別的態度是非常平等的——例如她創作了一男一女兩位著名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有5部小說以湯米和塔彭絲夫婦為主角,並未秉承「男偵探女助手」的套路,故事中男女雙方地位平等;連阿加莎筆下的兇手和受害者的性別比例都很平均,即便是女性殺手「也不符合刻板印象,大家都是很普通的人,既有年輕可愛的女孩,也有老年女性」。
阿加莎·克裡斯蒂把波洛稱為「一個自我為中心的討厭鬼」(an egocentric creep)。上世紀30年代,克裡斯蒂開始創作馬普爾小姐系列,她認為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絕對不可能聯合探案,因為「由一個年邁的老處女教導或者建議怎麼探案,自大狂波洛絕對不會喜歡」。
ITV《馬普爾小姐探案》第六季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當時女性偵探並不少見,但這類故事往往有很多問題。比如當時的一位推理小說作家多蘿西·L·塞耶斯指出,採用年輕女性作為偵探的一大問題就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婚戀問題,小說裡必須要有戀愛故事,結局裡也得要有偵探的戀愛或者結婚。隆德大學英語研究高級講師Birgitta Berglund總結了女性偵探形象所面對的雙重困境:「如果沒有女性特質,就會被說成沒有女人味;要是有女性特質,就會被說成不夠專業。」——這樣「兩頭堵」的負面意見背後是整個社會環境對於女性的歧視。
馬普爾小姐是一位老處女,這一身份使她背負著比一般女性更沉重的刻板印象。小說裡的人們也認為「上了年紀的女人就喜歡亂打聽」,從而看輕馬普爾小姐的行動,不易警覺。在老年婦女幾乎隱形的父權社會,處於社會邊緣的馬普爾小姐把這些負面的印象轉變為了對探案有利的品質——善於觀察、習慣和人們交談,從瑣事當中發現蛛絲馬跡。在《復仇女神》的故事裡,馬普爾小姐曾明確了自己作為偵探的優勢——「你可以找個私家偵探四處打探,或者做做心理調查,但更簡單的是,你可以去找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她們都有窺探的習慣,有好奇心,喜歡談東談西,想把事情搞明白,這樣也會顯得很自然。」她說,「我很普通。一個普通的、沒頭腦的老太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偽裝。」
隨著偵探工作的展開,案件中的人物會逐漸發現馬普爾小姐的這一特質。在《命案目睹記》開篇,人們認為她是「老東西」(old pet),隨後改口稱「老年婦女」。《復仇女神》裡的一位主人公對馬普爾小姐說:「任何人都會覺得您溫柔得像頭綿羊。但有時候我又覺得,如果您被刺激到了,就會像頭獅子。」在這一系列小說中,主角們除了對馬普爾小姐充滿尊敬,還將漸漸發現一個真相——那些初看起來德高望眾的白人男性很多時候極其沒用。
馬普爾小姐在家裡會享受下午茶,在外也可以馬不停蹄尋找真兇,「盤問犯罪(Cross-Examining Crime)」博主、書評人凱特·傑克遜(Kate Jackson)看到,在馬普爾小姐這一人物的設定上,阿加莎沒有把女性特質和專業程度對立起來,從而重新定義了女性特質。阿加莎筆下的偵探就像她本人一樣——沒有高聲疾呼,也沒有站在父權一邊;沒有把女性拉進廚房和育兒室,也沒有把她們推出家門——試圖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傳統性別意識。
帝國遊客:老調重彈的東方想像
雖說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寫作有些許女權色彩,可當她面對帝國之外的女性和男性時,卻常常將其當成審美客體對待。
《尼羅河上的慘案》2003版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週遊世界是我一生中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之一,」阿加莎在自傳中說。在第一次婚姻期間,她和丈夫一起去英國各個殖民地進行考察,足跡遍布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到40歲,經歷了丈夫劈腿的阿加莎決定再去旅行,她坐上開往巴格達的「東方快車」,開啟自己的東方之旅。後來,她又與第二任丈夫一同前往中東地區,並根據在敘利亞的體驗寫出了《告訴我,你怎樣去生活》,專門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自己的遊歷經驗。這些體驗自然也成為了她小說中很多故事的背景——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加勒比海之謎……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雖然有著廣闊的國際視野,但阿加莎行文中仍瀰漫著對黑人、亞洲人、阿拉伯人的偏見。《無人生還》又名「十個小印第安人」(Ten Little Indians),最早出版時的名字是「十個黑鬼」(Ten Little Niggers)。《人性記錄》裡的一個角色認為中國人彼此長得都很像:「一張臉可以和另一張臉長得很像——我就是這個意思。要是咱們都是中國人,那我們彼此就分辨不清了。」這個人接著自我安慰道:「還好啊,我不是他媽的黑鬼。」
Ten Little NiggersBy Christie, Agatha First Edition. Published1939
阿加莎非常喜歡寫作「東方」,作品中常常有著一種對於東方衰落的嘆惋。小說《古墓之謎》裡,在巴格達坑坑窪窪的顛簸小路上,主人公萊瑟蘭小姐開始懷疑:「這真是燦爛輝煌的東方文明嗎?我不禁想起英國那些平整的公路,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究竟什麼才是阿加莎眼中的「東方」呢?我們可以從一些零散的描述中拼湊出她對於東方的想像——《底牌》裡的一個人物被形容為「古裡古怪的,有點神秘的東方色彩」,《沉默的證人》裡另一個人物說「東方,神秘與玄學的故鄉」,《ABC謀殺案》裡的波洛說這個案子裡「沒有難以捉摸的東方毒藥」。
她筆下的主人公們也曾對東方形象展開討論。在《東方快車謀殺案》裡,第一次到東方旅行的美國女人哈巴特這樣談論土耳其人:「美國的方法在這兒行不通。懶惰是這個民族的本性。」她說,「他們沒有一點精神頭——你要是知道我們那兒的大學的情形,仍然會很驚訝。他們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沒什麼比教育還重要。我們應該教東方人認清我們西方的思想。」連和土耳其人結婚的女孩都被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英國女孩選擇嫁個土耳其人實在是太可怕了,你不覺得嗎?這等於說明這姑娘沒什麼可挑選的餘地。」《沉默的證人》裡的一個人物這樣說道。有阿加莎的讀者曾為她做出辯護稱,說出這些臺詞的人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因此他們的看法不足為據。那麼,我們不妨在小說中找一找正面人物對於東方的理解和想像。《尼羅河上的慘案》裡有這樣一段看似讚美東方的對話:
弗格森挑釁般地說:「這是因為你太文明了。你應該像東方人那樣看待死亡:只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你說得都對,」科妮麗亞說,「但他們沒有受過教育,太可憐了。」「對,沒受過教育,可這反倒是好事。教育讓白種人失去了活力。看看美國——沉醉於文化的狂歡之中,真讓人噁心。」
無論是批評還是讚揚,這兩段話所體現的對東方的偏見如出一轍。懶惰的、愚昧的、神秘的、古怪的、難以捉摸的,這就是阿加莎·克裡斯蒂很多小說中的東方人;東方常常出現,卻僅僅老調重彈,滿足歐洲讀者對異域風情的好奇。如薩義德在《東方主義》中所言,其中的邏輯就是,東方曾經輝煌過,但如今當地人如此墮落,已無法企及其祖先們的成就,只有西方的介入和殖民才能夠再現東方的輝煌。
在2013年英國ITV拍攝的《馬普爾小姐探案》第六季第一集《加勒比海之謎》截圖
阿加莎筆下的帝國遊客在東方遊覽,但東方本身缺乏自我言說的能力,一個體現是東方人常常作為不出聲的侍從出現。《加勒比海之謎》裡,在西印度群島遊覽的西方遊客並未深入當地,只是在為白人遊客專門開設的酒店裡形成了又一個英國社群。對於馬普爾小姐來說,她非常擅長和別人交談以獲取信息,但交流對象大都只是白人西方遊客,而非當地人。可以說,無論是馬普爾小姐還是阿加莎本人,都是以帝國白人遊客的眼光來看待東方世界的。對於這一點,今日的改編者應該有所察覺——在2013年英國ITV拍攝的《馬普爾小姐探案》第六季第一集《加勒比海之謎》中,當地警察就告誡英國人:「時代變了,你們英國人不再掌權,你們不能就這樣徑直進來告訴我什麼是專業的做法。」這些微小的改變在某種程度上流露出了編劇和導演對於阿加莎經典作品的反思,也使得其作品在後世持續不斷的改編再現中被賦予新的視角和新的闡釋。
參考資料:
Miss Marple vs. the Mansplainers: Agatha Christie’s Feminist Detective Hero
https://electricliterature.com/miss-marple-vs-the-mansplainers-agatha-christies-feminist-detective-hero/
Agatha Christie’s Miss Marple: Feminist Icon
https://earlybirdbooks.com/agatha-christies-miss-marple-feminist-icon
Miss Marple: Gender and Age Traditionalist? A Feminist Radical? Or A Subtle Social Revolutionary
https://crossexaminingcrime.wordpress.com/2018/10/30/miss-marple-gender-and-age-traditionalist-a-feminist-radical-or-a-subtle-social-revolutionary/
DIS-ORIENTING INTERACTIONS: AGATHA CHRISTIE, IMPERIAL TOURISTS, AND THE OTHER
https://etd.ohiolink.edu/!etd.send_file?accession=bgsu1522953353192611&disposition=inline
Agatha Christie: The Woman and Her Mysteries Gillian Gill Touchstone (September 21, 1992)
《阿加莎·克裡斯蒂和東方世界》上海師範大學 毛伊瓊
《阿加莎·克裡斯蒂自傳》 [英] 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 王霖 譯 新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