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到「不治之人」時,中醫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15 幸福開心每一天每一分

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有六種病不能治癒:「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病人很驕傲,很任性,不管是天生的還是地位高的。經常和醫生大聲說話,甚至點菜、喝酒、罵醫生!我喜歡和醫生爭論,挑醫生的刺,這是第一種難治或不治的人!

輕視身體健康,重名利的人,他們看重金錢勝過生命,他們經常和醫生討價還價,為了致富,他們可以不計後果地做任何事,不管他們的身體健康,這是第二種難治難治的人!

是第三種難治或不治的人!

全身的陰陽氣脈極不穩定,有分離之象,這是第四種難治難治的人!

虛弱到不能喝湯吃藥的人是第五種不能治癒的人!

第六類相信巫術但不相信醫生技能的人。

這就是古代扁鵲所說的,所以現代中醫也有這樣的說法,

如果有四種學說:

不治,不治如果你問。來的人只問處方,不知道處方的人沒有確切的處方,處方是醫生通過觀察和傾聽病人的聲音而獲得的,即使有經驗公式,也應該加或減。來徵求意見的人往往想白白得到一些東西,他們不尊重醫生。

不治二病或知二分之一,但指醫生不治。如果你對醫生有任何疑問,或者認為他比醫生好,你可以找其他人給你治療。

三不治,不遵醫囑,不按醫囑辦事,不按時吃藥不治。

四不治,有病就去看醫生,被別人告知,四處看看,拿一堆藥的人。這種人不知道,你可以幫他看兩天,他又要吃別人的藥了。

總結:

從古代的「六不治」到現代的「四不治」,並不是醫生不想治療,而是大多數患者指的是在性格或習慣上無法與醫生合作的患者,其中一些患者治療起來太困難,醫生真的沒有能力治療。因此醫患雙方應共同努力,相互信任,共同治病。

相關焦點

  • 神奇的中醫|程玲:「冬病夏治」,自己在家這麼做!
    應該「無厭於日」和「使所愛在外」,不要害怕太陽,適當的戶外運動,且戶外運動時微微流汗,汗為心之液,微微汗出,可以「使氣得洩」,平衡心之陰陽;在情志方面要重視心神的調養,注意保持愉悅的心情,面對生活、工作壓力要心平氣和,切忌大悲大喜大怒,以心靜自然涼來達到養心的目的。根據「春夏養陽」原則,夏天需要培補陽氣,調整氣血,同時養心,減少秋天患呼吸系統疾病及冬季消化系統疾病的概率。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中醫文化)
    其實,「虛」不是不存在,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虛與實一樣,同等重要,甚至有時更重要。作為一名家長,需要思考自己家庭的「腠理」是什麼,在哪裡。作為一名管理者,需要思考自己的企業或團隊的「腠理」是什麼,在哪裡。
  • 「慢中醫」也能治眼科急症
    因此,通過觀察眼部的病變,即可了解人體自身內在的健康狀況,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往往在治療好眼部疾病的同時全身症狀或疾病同樣得到治癒。比如眼瞼帶狀皰疹就與人體肝火過旺有關,通過中醫清肝瀉火治療方法,在治好眼部皰疹的同時,還能使頭面部及腰腹部伴發的皰疹得到治癒。
  • 中醫內科陳昌雨:脈診是中醫不傳之秘,是最真實的「主訴
    中醫內科陳昌雨:脈診是中醫不傳之秘,是最真實的「主訴 時間: 2020-09-04 15:55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古有扁鵲以「望診」名留杏林,他「四見蔡桓公」的故事流傳2000多年,一直到現在還被人津津樂道,中醫人每談及望診必想起扁鵲。陳昌雨主任尤重脈診,他說「問診,病人難免有記憶不清的時候;望診,非病重者可能會化裝,飲食可能會暈染舌苔;聞診,所獲信息亦不全;只有脈象能準確地告訴醫師,五臟六腑和氣血津液的狀態。這是因為血脈周行於全身,其沉浮遲數,有神無神都能與臟腑有莫大的關係。」
  • 無證的民間中醫到底對民眾危害有多大?民間中醫靠不靠譜?
    中國有句老話:高手在民間,中國民間的確有不少中醫高手,這些人沒有學歷,沒有文憑,也未進過醫大,但他(她)們救過不少人的命,治好過很多人的病。華佗,李時珍他們都沒有文憑,按當今說來,他們都屬於無證行醫,違法的,中國有不少推拿高手也在民間,總之凡事多用腦,我覺得能治好病就本事,治不了病,你就是專家也沒用,總之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 中醫講的痰溼到底是什麼,都能引起哪些怪病
    比如肥胖,中醫就稱之為「痰」。由於這個「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樣可以被我們直觀地認識到,所以中醫又把它稱為「無形之痰」,而把產生於肺部、通過咳嗽可以排出體外,並可以看到的痰稱為「有形之痰」。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中醫「痰」的概念。
  • 對症下藥(成語裡的中醫)
    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 中醫是靠什麼預測瘟疫的?中醫的「三觀」和「五運六氣」了解一下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 用魔法打敗魔法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用魔法打敗魔法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時間:2019-11-02 16:0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用魔法打敗魔法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意思: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排斥中醫的人其實都不懂這些知識
    具體表現就是質疑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孔子、中醫……在我看來,且不論質疑中醫是否符合革命的需要,至少,這不符合事實。事實上,中醫能治病,過去能,現在能,將來還能。科學的首要態度就是尊重事實,若不尊重事實,也就不要談科學精神了。民國時期曾有人質疑中醫的療效,於是中西醫搞擂臺,中醫出幾個人,西醫出幾個人,隨機各治十個病人,看誰的效果好。結果中醫完勝。
  • 中醫正骨、美式整脊到底有什麼區別?
    最近發現很多朋友對中醫正骨、美式整脊的認識很模糊,面對這兩個名詞的時候也很疑惑,今天就給大家詳細的分析一下,中醫正骨、美式整脊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 古中醫「五藏六府」與現代「五臟六腑」之別處
    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為什麼叫「五藏六府」?漢字每個字都有其含義。 《說文解字》中,「藏:匿也。」有隱蔽、儲存之意。「府」與房屋有關,府邸、官府,有出有進。「藏」和「府」都有功用之意。《黃帝內經五藏別論》云: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同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 ...記「上虞名中醫」獲得者、陳孔飛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陳孔飛
    研製藥方 對症下藥陳孔飛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岐黃之術並深受吸引,15歲開始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傷寒金匱內經等中醫經典。20歲起逐漸能獨立出診,不時有疑難雜症治癒,稍有名聲。25歲便成立了個人中醫診所,正式懸壺濟世。
  • 「牛吃甜,豬吃鹹」,到底是什麼意思?養豬人又該如何用鹽呢?
    那麼,現在咱們來聊一聊,「牛吃甜,豬吃鹹」,到底是什麼意思?養豬人又該如何用鹽呢?「牛吃甜,豬吃鹹」,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牛吃甜」,是說把牛放到山上時,牛特別喜歡吃陽坡上草,畢竟陽坡上的草有甜味,而牛卻不太喜歡吃陰坡裡的草,可能是陰坡裡的草比較苦味,或者是散發出一些酸味的吧!
  •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醫魅力
    「疫」意為全民皆病,說明什麼?《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虛實為正氣不足,正氣不足實因不能神氣舍心,失心神而散魂魄。心神失,神氣散,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樹,隨時面臨乾枯和死亡,又何來免疫力呢?這次疫情照見了國民身體素質出了問題,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呢?身之主宰便是心,自古講精氣神是人的構成,神為心為主宰,但人們丟失了心神,誰還知道「神」是什麼?
  • 中醫脈診處於四診中的什麼位置?
    中醫脈診,有過一度被神化,到現在仍有人認為單憑切脈,就可以對病況了如指掌。脈診有這麼神奇嗎?事實上,神化脈診,或過度誇大脈診的作用,對中醫並無多大好處,反而使中醫陷入更大的誤解。中醫講四診合參,並非只是無憑無據憑空捏造。
  • 中醫也能治腫瘤嗎?老中醫說特色和優勢很突出,在於這3點
    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惡性腫瘤,由於許多腫瘤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容易被人忽略,導致腫瘤確診往往已經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在腫瘤的治療上,很多人有一疑問「中醫能否治療腫瘤?」其實,中醫在腫瘤治療方面具有諸多特色和優勢。1、整體理念中醫治療腫瘤是從整理出發地,兼顧局部病灶,分辨虛實,將局部病變與整體生理相結合。例如,胃癌,從中醫角度來說,其多以毒驟痰凝為發病機理。
  • 【中醫大課堂】紫極先生說中醫之道
    無論道門所講的生長收化藏,還是佛講的成住壞空,都是自然規律。道沒有宗教,道教非道門。 醫是中華五術之一:山醫命相卜! 九天玄女娘娘傳黃帝道和兵法,黃帝又和岐伯學習醫道,這是醫之源頭! 中醫裡面什麼叫病? 1是傷寒 2是傷飲食而得 3除此以外心病。由心理原因產生的病即使用醫藥暫時疏通經氣稍微緩解,還是不能從根本解決。心理+生活習慣。
  • 中醫說的「冬藏」,到底藏的是什麼?
    人的養生也要著眼於「藏」,即天人合一。不論是民間俗稱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還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都表明冬天不「養藏」,對身體健康不利。那麼,冬藏到底藏的是什麼呢?今天孟奇鵬小兒推拿為您詳細解答。
  • 中醫不是學歷的「顯擺」,別讓民間絕活成為美好的傳說 ​
    可是眼下,好的中醫越來越少,哪怕每年有大量中醫畢業生,可是仍改變不了中醫人才後繼乏人的局面。現在的中醫學歷普遍越來越高了,可是看病水平卻並沒有同比增長。但中西醫到底區別在哪裡?初學中醫者也往往弄不清楚,若能從本質上領悟中西醫的區別,對學好中醫很有幫助。 中西醫的區別表現在諸多方面,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兩者的差異。剛剛接觸中醫時,對常言說的中醫藥博大精深並沒有體會,學了十幾年後才能感到中醫藥的深度。西醫屬現代科學,現代人學習起來並不感到困難,而學中醫就沒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