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8 0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圖溯上海 圖溯上海
圖說奉賢地名
奉賢概覽
街鎮風採
地名掌故
三官堂(光明)
光明集鎮三官街
三官堂,後改名為光明。早在宋初,該地已有移民流徙居住,漳泉港穿村而過。元末,村南三官廟遷泉港北側,名漳泉寺,內有三官殿,香火極盛,逐漸成鎮,故以三官廟而得名三官堂鎮,直至1968年方改稱光明。
光明位於奉賢區境中部,處金錢公路和金匯港西側,距區政府駐地南橋6千米,原為光明鄉政府所在地。集鎮形似三角,南部寬闊,往北漸窄,北端較尖。20世紀80年代鎮區面積459畝,人口2480人。
1936年三官堂集鎮示意圖
清末民初,市況逐漸繁榮,民國14年(1925年),道南中學創建於鎮西,為奉賢縣最早的中等學府,師生來自各地,食宿在校,由此也帶來集鎮繁榮。1925年,阮志道創辦私立道南初級中學,1928年春改名為奉賢縣立初級中學。1949年5月,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改名為奉賢縣立第一初級中學。1956年,改名為奉賢縣三官堂初級中學。1958年、1960年,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紅旗學校」「上海市文教戰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學校歷經演變,於1971年更名光明中學。1985年,學校佔地面積28050平方米,建築面積4905平方米,開設14個班,學生687人,教職員工52人,其中專任教師33人、其他職員20餘人。是年12月,在原址建造1幢3層行政辦公樓,面積為501平方米。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名人有共和國將軍劉倫賢、方志專家姚金祥、教授學者徐晉熙、錢勤來、散文作家高明昌等。
20世紀50年代三官堂(光明)集鎮地標建築文昌閣舊影
光明集鎮仁壽橋舊影
光明集鎮老街一角舊貌
光明在歷史上有「豆腐三官堂」之美稱。一地小鎮,豆腐坊有6家之多。這裡的豆腐以色雪脂、質細微而聞名。相傳,三官堂豆腐出名與明代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有關。元末明初,三官堂佛事鼎盛,朱元璋詔令軍師劉伯溫在三官堂看「風水」,建造屠氏廟。屠氏廟規模巨大,屋宇多達1000餘間,和尚數百人。內設豆腐作坊。僧尼戒齋食素,鄉民祭祀用素食。受宗教文化影響,素食豆製品業在三官堂與日俱增。清康熙年間,包括楊王在內的多家豆腐作坊遷址鎮內,使得三官堂豆腐業更加空前興旺。
1983年光明集鎮示意圖
三官堂豆腐不僅銷量大,而且質量優,其特點是:色,雪白如玉脂;質,細嫩不易碎;食,上口滑而不膩。民間歌謠贊曰:「三個老爺坐一堂,一無典當二無行。豆腐攤販擠滿巷,眾稱豆腐三官堂,買塊豆腐燒只湯,一家吃得精精光。」三官堂豆腐還被挑擔穿街走巷叫賣:「豆腐——三官堂!」「三官堂——豆腐!」意思是三官堂豆腐是正宗貨,品位高。久而久之,「豆腐三官堂」的名聲便流傳開了。
光明集鎮近影
三官堂近鄰南橋、青村、錢橋大鎮之間,本地「鄉腳」分散去上述三鎮,故這裡商市比他鎮稍遜色。集鎮工商業並舉。20世紀80年代建東西向光明路一條,水泥路面,寬17米,為該鎮商業中心。四層綜合商業大樓聳立街旁,共設有20多個商業服務門市部。飲食業的炒鱔糊被譽為「三官第一菜」,為俞姓廚師祖傳技藝,滑而不膩,香嫩可口。
↘ 點「在看」,把好看分享給更多的人
上海市測繪院
地圖文化品牌
新品發布|敘說地圖|上海故事
編輯丨張淵源
審核丨葉⿰草
原標題:《【敘說地圖】圖說奉賢地名:三官堂(光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