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探房杜咔咔
對於房價,我相信絕對是每個國人最為關心的事情,畢竟房價漲跌關係到絕大部分家庭的資產變動。
有房的希望房價漲一些,好讓自己的財富繼續漲值。要知道,在過去的20年內,房子的均價從2000元一平方漲到現在9000多一平方,足足增長了4倍。而這還只是均價,如果單算部分地區的話,漲的則會更加多。比如北上廣深,漲了30倍都不止。所以說,早買的人,現在真的是賺得「盆滿缽滿」。
對此,就有很多人表示後悔當初沒有砸鍋賣鐵買房,要不然也有可能實現財富自由。但隨著時間來到了2020年,我們會發現房價開始趨於穩定了,沒有人再敢擔保現在買房還能賺錢。而且更多人覺得房價目前已經在高位了,未來應該沒有上漲的空間了。
尤其是國家今年給樓市打了2針「冷卻劑」,切換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首先,舊改接替棚改。2020年,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 萬個(去年為1.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去年為352萬戶),規模已經翻倍。
要知道,棚改對於房地產的發展可謂是一大助力,尤其是前幾年,棚改對於三四線城市房價的推進,更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今,結束棚改,啟動舊改,這就意味著再想通過大拆大改推進房價,已經不太現實了。
其次,集體土地入市加速,保障房解決剛需後顧之憂。今年,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一個詞:集體土地入市。沒錯,就是跟新加坡組屋模式是一樣的。通過村集體以村集體以土地經營權與房企合作,開發商負責所有建設成本投入,獲得項目45年經營權,村集體獲得固定租金+超額經營分紅。
這樣一來,就能有更多的房子來做安居房、保障房、人才房。一旦這類房子的供應上去了,價格又比商品房便宜,必然會拉低房價,就算拉不下來,大家也能通過安居房居住,實現人人有房住的局面。
可見,這兩針「冷卻劑」是實實在在的幫樓市降溫,同時對於樓市的未來影響也是巨大。
大家試想下,我們目前的房子本就供過於求,並且每年的新生人口都在不斷減少,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顯示,在老齡化社會到來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雙重影響下,我國的人口負增長或在2028年前後到來。
一旦還增加了那麼多的保障房供應,人又少的情況下,房價還能繼續上漲嗎?還有,失去了大拆大改的樓市,要如何創造出新的需求呢?所以,對於「未來5-10年買房還能大賺一筆」這個觀點,我不禁要打個疑問了。
其實,拋開這些數據和條文來看,我們也會發現,隨著住房、教育、醫療等各類生活支出的增加,並且養孩成本已經大大增加,對於成年人來說,壓力真的特別大,能存活下去,攢一些錢就不錯了,對於房子大多數只能「望房興嘆」了。
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改變,國家政策導向,經濟發展模式、人口流動趨勢都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所以房地產形勢也開始隨之而變。過去買房能賺錢,但未來的話,想通過買房來賺錢將會變得非常不容易,甚至還會出現虧本的情況。
就像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說的,持有房子的成本真的很高,僅資金成本和折舊成本兩項就至少要達到6%,未來一旦房價不漲或者漲幅比較小,那麼持有房產就是在悄悄虧本。因此,你覺得買房還能賺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