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央行召開2021年工作會議。
去年至今,經濟已走出陰霾,並呈現企穩態勢,新的一年,下一步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怎麼走?還有沒有降息、降準的動作?房地產金融政策何去何從?新形勢下,對普通人來說應該如何應對?
會議指出:延續實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監管、強化支付領域監管;制定債券市場發展規劃;實施房地產金融管理制度;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測試。
其中有一句很有「新意」的話:實施房地產金融管理制度。很多朋友對這句話不太了解,啥叫金融管理制度?說白了,就是「限貸」,不管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總之就是不讓房地產行業獲得太多信貸資源。
在1月初,央行正式實施了《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將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機構類型等因素,分檔設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
內容說簡單也簡單:只要是中資銀行,房地產貸款餘額佔比、個人房貸的餘額佔比,都不能超過央行設定的「上限」,這是剛性的「硬規定」。
具體來說:六大國有大行(工農中建、郵政、交通)、國家開發銀行為第一檔,兩個上限分別為40%和32.5%,在5檔中最高。
招行、農發銀行、浦發、中信、興業等17家中型銀行,為第二檔,兩個上限分別為27.5%和20%。
第三檔是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主要包括城商行、民營銀行、大中城市和城區農合機構等,兩個上限分別為22.5%和17.5%。
後兩檔是縣域農合機構和村鎮銀行,跟大家的關係不大,上限定得也很低,就不再多說了。
絕大部分人的房貸,都是在六大行和中型銀行做的,這兩檔銀行的涉房貸款,現在大部分沒有超出新規的上限,但央行此舉,就相當於給銀行套上了「緊箍咒」。
注意,金融管理制度是有過渡期的,少則2年,多則4年。
未來2-4年的時間裡,每家銀行要時刻計算涉房貸款的佔比,謹小慎微地執行新規,流向樓市的錢必然會變少。
比如,在位列第二檔的銀行中,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分別超出27.5%的上限5.7個百分點和6.2個百分點,過渡期為4年;浦發銀行和平安銀行分別超出27.5%的上限0.4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過渡期為2年。
第一財經記者調取了部分房企的數據,根據匯總結果,碧桂園、旭輝控股和融創中國涉及了所有4家超限的第二檔上市銀行,遠洋集團、美的置業、建發國際、中海發展、雅居樂則涉及了其中3家超限銀行。
這就是央行對房地產市場的「魄力」,言出必行。
既然說了要實施長效機制,房地產金融集中管理制度就絕不是一句空話。
別小看這個制度,對樓市來說,意味著將開啟「緊信用」周期。中泰證券經濟學家梁中華指出:展望2021年,順周期的居民融資主要體現的是房地產相關的融資,未來會受到房貸集中度監管的影響,增速可能會出現回落,整體來說,我國「緊信用」的周期已經緩慢開啟。
在我國,居民部門的融資是順周期的,當經濟處於下降周期的時候,老百姓對於未來保持謹慎,會放緩融資節奏,普遍不敢貸款,在經濟回升,房價上漲的時期,購房者又敢借錢、敢負債、加槓桿,信用擴張很迅猛,此時就是「寬信用」周期。
比如,2020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時候,順周期的居民融資大幅縮減,逆周期的政府和企業融資大量增加。而下半年經濟恢復後,順周期的居民融資大幅抬升,而企業融資回落到了季節性的增長常態。
從這個角度來說,房地產金融管理制度的出臺,必然會使樓市開啟「緊信用」的周期。
所謂「緊信用」,說白了,就是信貸門檻增高,個人房貸的難度會增加,房企融資的難度也會倍增,樓市無法再靠「金融槓桿」驅動了。
藍白認為,緊信用周期一旦開啟,未來10年,房價邏輯都會發生改變。
最典型的變化,是房價從「雞犬升天」變成「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房改以來的前20年,我國GDP每年增速保持在8%以上,城鎮化大幕開啟,出口、消費、投資等各行各業都欣欣向榮,過去買房,是各個城市普漲,別管城鄉結合部,還是遠郊的新城區,沾著一丁點概念就能炒起來,隨便下手都可以,2015-2017年這一波最為典型,不管小縣城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地市,房價翻倍的城市比比皆是。
但是,未來10年,隨著房貸門檻越來越高,緊信用周期開啟後,缺乏信貸支持的樓市,必然會出現「價格塌陷」。
剛剛過去的2020年,已經有這樣的跡象。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0城房價指數,去年房價漲幅前十的城市是:深圳、成都、銀川、瀋陽、寧波、西寧、廣州、杭州、北京、上海。
與此同時,從區域分布來看,11個下跌的城市中,黃河流域、華北地區最為集中,包括天津、鄭州、太原、濟南、石家莊、青島等中心城市。
很有意思對不對?北上廣深,在2020年房價全部上漲,這是2015年以來從來沒有的現象。
未來10年,有錢,有人,有資源的城市,哪怕有限購、限貸、限售的束縛,因為樓市的整體信貸資源變少,越來越多的購房者會更傾向於「把錢花在刀刃上」,大城市的核心區域會越來越吃香。
而那些城市擴張太過迅猛,片區多,人口導入緩慢的中西部二線城市(特指新城區),包括體量小、人口持續流出的三四線城市,還需努力。
來源:藍白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