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包圍中國,一個華盛頓的美妙願景

2020-12-10 中國經濟網

  日本媒體星期天傳出兩則消息,一是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及其護衛艦隊將常駐西太平洋,二是美日將與法國明年在日本的一個無人島舉行海陸聯合軍演,側重自然災害援救,但也可能涉及面對攻擊時的防禦準備。日媒在報導時都提到上述計劃是為了聯合應對中國崛起。

  構建針對中國的「包圍圈」是川普政府十分突出的戰略願景,日本的一些力量對此也挺熱心。上述與英法相關的消息成為這一戰略在川普政府任期最後日子裡沒有放鬆的最新跡象。由於拜登團隊非常強調對美歐同盟關係的修復,對華「包圍圈」在他們的任上將會繼續構建成為接下來地緣政治走向的一種預測。

  歐洲國家被華盛頓帶到西太平洋來,充實美國亞太聯盟體系,這樣的戰略動向很可能反覆呈現。它如果不斷往前走,機制化,而且充填實質性內容,對中國肯定不利,因此中方需要高度重視。

  同時要看到,所有域外國家跑到西太平洋來,都會三心二意。這當中的主要作用是給美國壯聲勢,讓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看上去更像是西方世界的共同行動。這些動向將形成對輿論的影響,進而產生一些心理效果,但域外國家顯然不願意深度捲入美中在西太平洋的博弈,扮演主要角色。

  無論是英軍還是法軍,他們都不具備在西太平洋上開展強有力且長期行動的能力,也沒有與中國在這一地區軍事對抗的意願和決心。到東方來跑龍套需要成為他們增進自身利益的一種方式,而不能是他們白白貢獻給美國戰略的一份忠誠,這種戰略上的複雜性十分真實。

  關鍵是,中國的確沒有威脅英法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安全,他們對此心知肚明。他們來這裡的原因和誘惑無非是:美國強拽他們來,他們很難毫無表示;來了可以順便刷自己作為大國的存在感;可以以此作為對美乃至對日討價還價的籌碼,等等。

  中國可以破解美國實施「包圍」的資源和途徑還是很多的。首先中國是所有這些國家的重要經濟合作夥伴,保持這種合作同樣是他們的重要國家利益,而且這一利益越來越與保持他們與美國盟友關係的利益難分大小,至少他們很不願意讓這兩項利益是彼此衝突的零和關係。因此對中國來說,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就是對美國圍堵中國戰略釜底抽薪的過程。

  一些國家對中國崛起有疑慮,但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格局性變化已經給了他們實現本國利益的新空間,他們實際逐漸適應了中國崛起。比如中國周邊國家不僅搭上了中國發展的快車,而且受到了美國及主要盟友前所未有的關照甚至討好。一度被美國忘卻的非洲國家也因中國擴大在非影響而受到美國和西方的新關注。另外,歐洲國家逐漸是被美國遠離的,但是拜登高調修復美歐關係,中國崛起的潛在推動也起了決定性作用。

  或許真心為中國崛起而高興的國家不多,因為中國的發展別的國家只能搭車,畢竟不是人家自己的事情。然而與此同時,真正盼我們被美國壓垮、中國從強盛轉向衰敗甚至四分五裂的國家肯定更少。中國沒有威脅任何國家的生存,我們是各國發展的夥伴,與中國有領土糾紛的國家都清楚那些糾紛的「威脅」程度,中國不是上世紀上半葉的日本,也不是上世紀下半葉的蘇聯,在這些根本問題上各國都不會糊塗。

  美國拉「反華統一戰線」終究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它既沒有中國自身的戰略惡意作為真實、長久的靶子,也很難找到各國與美國聯手對付中國的實際共同利益。這是一個空架子,缺少可供填充的內容,因此註定要虛張聲勢,在很多時候用吆喝代替目標明確的真正合作。

  還有一點很重要,美國早已不是全盛時期的美國了,它拿不出錢和真金白銀的利益來「養隊伍」,只能靠「價值觀同盟」這樣的「思想工作」空手套白狼,誘騙各國上鉤。但「市場經濟」在美國與它的盟友之間也逐漸成為主導性規則,為意識形態而衝鋒陷陣的「冤大頭」必將越來越少。

(責任編輯:鄧浩)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社評:一個中國豈能被蔡英文的浮詞虛言替代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在一個最新表態中要求臺灣自己變成一隻「獅子不願意吃的豪豬」。在這一輪三方罕見的力量和意志展現中,大陸方面明顯佔據了上風。大陸正在為打擊「臺獨」的軍事鬥爭進行實戰級別的全面準備,決非虛張聲勢,民進黨當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華盛頓也看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 環球時報評論:英國禁華為 中國當然不能無動於衷
    這對華為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英國5G網絡建設接納華為對其他國家是一個正面示範,反之有可能加劇其他國家的猶豫。不過,英國給出到今年底停止購買華為設備和到2027年移除華為設備的緩衝期,表明禁止華為對它來說是一個艱難的行動。英國電信運營商普遍反對將華為趕出英國,政府官員也公開承認,最新決定意味著英國將推遲2到3年推出5G網絡,並增加20億英鎊的成本。
  • 《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國將成為領先的製造強國
    來源:中國品牌總網9月30日,《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商業(Business)版塊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將成為領先的製造強國》,聚焦9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確定9家工廠為代表第四次工業革命(4IR)的「燈塔」工廠,對中國入選的企業代表海爾進行了深度報導。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漫畫,《環球時報》也出一張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這個漫畫名為《殺人者的自拍》,作者環球時報英文版劉蕊。畫作完成後,在環球時報官方推特上迅速成為爆款,超過3000名網友參與互動,有網友表示,漫畫所表現的就是真實的情況。來源:環球時報英文版/劉蕊
  • 《環球時報》記者夜探熊本地震災區 超市貨架搶購一空
    《環球時報》記者昨天晚上8時趕到熊本縣,看到災區物資窘迫,災民疲憊但心態平和。由於飛往熊本的航班全部取消,《環球時報》記者17日凌晨從北京出發,當天上午抵達福岡。從福岡到熊本市還有110公裡路程,通常走高速公路僅需1小時15分鐘左右。但由於新幹線停運,大部分高速公路封路,普通公路成了唯一的選擇。記者聯繫了好幾家福岡的計程車公司試圖前往熊本,都以「太危險」為由拒絕。
  • 華盛頓時報:川普的成就當代任何總統都無法比擬!
    自1982年成立以來,華盛頓時報首次拒絕在2016年總統大選中支持任何人。 (來源:華盛頓時報) 華盛頓時報周二(10月27日)撰文稱,四年後的今天,川普經受住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動蕩,在值得回顧的關鍵領域建立了清晰的記錄。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聽薩爾瓦多人談薩中建交
    【環球時報報導 赴薩爾瓦多特派記者 王驍波 劉旭霞】8月下旬,薩爾瓦多拋棄臺北並同中國建交,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不太熟悉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趕赴薩爾瓦多採訪,發現儘管遠隔重洋,薩中建交的消息也令當地民眾振奮,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這是薩爾瓦多作出的一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在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計程車司機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 2021環球時報年會議題三:中印關係,站到了十字路口?
    2021環球時報年會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圖為議題三「中印關係,站到了十字路口?」討論現場。2021環球時報年會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圖為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狄伯傑與現場嘉賓連線。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多地冷鏈「紅區」的超嚴管理
    【環球時報報導】「紅區」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個概念,即把傳染病毒的高汙染風險區稱為「紅區」,用來警戒危險。在國內10多個省份先後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甚至因此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後,全國多地由此實施針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嚴格檢疫措施。
  • 環球時報:美國輸了?還有更流氓的招數在後頭
    當然,正如我們文章開篇所說的那樣,美國在這次投票中慘敗,只得到了一個國家的支持,其他傳統盟友,則因為對美國之前退出伊朗核協議非常不滿,在此次投票中也紛紛棄權。美國《紐約時報》就在其報導中指出,這事說明美國在伊朗問題上正陷入國際社會的「孤立」。
  • 360公司獨家回應《環球時報》:「CIA持續攻擊中國網絡11年「,有...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 趙覺珵 馬俊】網絡安全公司360本月3日宣布,發現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網絡攻擊組織「APT-C-39」對中國進行了長達11年的網絡攻擊滲透。在此期間,中國航空航天、科研機構、石油行業、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以及政府機構等多個單位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攻擊。
  • 環球時報:從「帝吧出徵」看90後的國家觀
    24歲的GK-Loma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其實我們想的很簡單,臺獨分子們總是發一些有關大陸的虛假信息來誤導那些不了解真實情況的人,由於信息源單一,一些人自然而然也就對中國充滿誤解。所以我們決定通過在臉譜上發一些美景、美食的圖片,還有詩歌、中華文化等,向外界展示我們國家真實的樣子。一些網友還自己做了開玩笑的表情包。」
  • 「環球霸王」出動,C-17送美國大兵「空降華盛頓」
    (圖源:ABC) 為了緩解這種逐漸失控的狀態,當地時間6月1日夜間,美國空軍緊急出動了大批的運輸機和空中加油機,其中包括8架C-17大型軍用運輸機、3架C-130中型戰術運輸機和4架KC-135大型空中加油機,運輸了大量全副武裝的士兵來支援美國首都華盛頓
  • 印度5名失蹤青年在中國被找到 環球時報警告印方...
    印度5名失蹤青年在中國被找到 環球時報警告印方:你們越線了 離被消滅不遠了 文/夏洛特2020-09-08 22:35:47來源: FX168
  • 《環球時報》專訪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日本的未來取決於對華...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編者的話:今年初,在中國抗疫的關鍵時刻,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詞句一度帶給很多人感動與撫慰。但僅八九個月後,一項中日聯合調查顯示,兩國民眾對彼此國家的好感度有著冰火兩重天般的落差。2020年對全球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年,中日關係也經歷了明顯溫差。
  • 【環球深度】《環球時報》調查四國「Z世代」世界觀
    【環球時報記者 梁燕 青木 蔣豐 紀雙城】編者的話:他們在社交網絡呼風喚雨,但也被指責離現實太遠;他們極富個性,對自身能力相當自信,但老一輩常批評他們知識儲備和思想不深;他們是與全球聯繫最緊密的一代,但也容易因國際合作失敗而悲觀……他們有個統稱——「Z世代」,通常指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
  • 環球時報:中日需消化歷史,切不可再結新仇
    「五眼聯盟」由歐亞大陸之外的五個英語國家組成,之前主要是情報聯盟,近來隨著中美關係急劇惡化,五眼國家比其他西方國家對華盛頓跟得更緊,成為了美國盟友中的盟友,這個組織作為美國對華戰略的首要地緣政治工具突出了出來。由於北約等美國調動起來對付中國並不順手,華盛頓更加倚重「五眼聯盟」了。
  • 《環球時報》公開警告臺灣,兩岸關係到了危急時刻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近日,《環球時報》社評指出,世界進入多事之秋,臺灣不具備在一個大博弈中扮演活躍角色的資本。《環球時報》警告臺灣:事態嚴重《環球時報》評論剛發表,臺灣島內就亂成一鍋粥。不少臺灣專家表示:大陸不會輕易說這種話,說這種話時說明,兩岸關係已是事態嚴重。甚至可能是兩岸開戰的前奏。對此,軍事評論員張彬認為,臺灣的擔心是有據可循的,畢竟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官媒發聲往往帶有強烈的警告意味。
  • 環球時報推特發調查
    (原標題:《環球時報》推特發起民意調查:哪個美國駐華總領館最可能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