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探訪多地冷鏈「紅區」的超嚴管理

2020-12-10 環球網

【環球時報報導】「紅區」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一個概念,即把傳染病毒的高汙染風險區稱為「紅區」,用來警戒危險。在國內10多個省份先後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外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甚至因此成為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後,全國多地由此實施針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嚴格檢疫措施。11月2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冷鏈食品管理及秋冬季食品安全有關情況。而過去一周,《環球時報》記者在走訪北京、武漢、上海、天津等多個城市,特別是走進進口冷鏈檢疫「紅區」時看到,各地都在「強化紅線意識」,嚴格執行出臺的涉進口冷鏈檢疫規定已成常態。同時,一些商戶也講述了進口冷鏈食品售賣「遇冷」的情況。

冷庫管理:每車每箱都會消殺

武漢市是對進口冷鏈食品實行最嚴「紅區」管理的一個省會城市。11月27日,武漢市疾控部門按照武漢市關於「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全覆蓋」的要求,對東湖高新區冷庫、江岸區肉聯冷庫進行常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東湖高新區冷庫巴西進口冷凍去骨牛肉2份外包裝樣本、江岸區肉聯冷庫越南進口冷凍巴沙魚片1份外包裝樣本檢測結果呈陽性。據報導,這些批次貨物未流入市場。

11月12日,武漢市疾控部門還在中食武漢冷藏物流有限公司中央直屬儲備肉冷庫(「中食冷庫」)發現3份巴西進口牛肉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所涉貨品同樣未流入市場。公開檢索信息顯示,中食武漢冷藏物流有限公司經營範圍主要是倉儲服務、貨物專用運輸(冷藏保鮮)等,日前檢出巴西進口牛肉樣本呈陽性的「中食冷庫」地處武漢郊區,距離市中心30多公裡。

11月 26日上午,《環球時報》記者來到「中食冷庫」時,約十幾名身穿防護服的檢疫人員正在院內距大門口近百米處的進口食品專用卸貨平臺檢測進口冷鏈食品,長方形的冷鏈食品箱子整齊堆碼成齊肩高,在記者目測範圍內約有上百箱。記者注意到,這裡還有國產食品專用卸貨平臺,和進口卸貨平臺清晰區隔,這與武漢實行專區、專庫、專人「紅區」管控的要求相符。「強化紅線意識,促進安全發展」的標語在倉庫門楣上方也顯得非常醒目。

「中食冷庫」大門口一間簡易房內,就是武漢市各部門在現場協調工作的工作組辦公地點。一名冷庫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冷庫的進口冷鏈食品是一些大外貿企業從世界各地,如巴西、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國進口後存放在這裡的,每噸每天的存儲費用從2.5元到2.8元不等。冷庫佔地40多畝,大概能容納一萬噸貨物。在堆放的進口冷鏈食品中有一部分為外包裝寫有GJ字樣的白色箱子,記者查詢得知,「這些紙箱內肉類品牌可能來自澳大利亞」。

該冷庫負責人還表示,從檢出核酸陽性的樣品起,這裡對進口冷鏈食品進行消殺、抽檢的工作量就增加很多,檢疫人員每天至少工作10個小時,「每一箱都會進行外包裝檢疫消殺,每一垛都會抽出一箱來進行肉品檢測」。他告訴記者,所有的檢測費用都是政府承擔,企業會承擔叉車人員、搬運人員的費用,再加上進口冷鏈食品量大減導致冷庫閒置,每天大約會損失七八萬元人民幣,「不過這都不是我們現在考慮的問題,說實話,政府投入的成本比我們大多了。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我們作為國有企業也責無旁貸」。

上海東方國際水產市場是一家大型批發市場。該市場工作人員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貨車進入市場前都會進行消殺,進口貨物必須有海關檢驗檢疫,核酸檢測證明等證照才能入庫。冷庫工作人員每月一次核酸檢測,市場內商戶人員也須持相關檢疫憑證出入。市場貨物入庫出庫工作一切都正常。

東方國際水產市場內一位商戶表示,疫情暴發以來他們的凍品售賣未受影響。他們年後預訂的進口海鮮凍品,大概40-50天就可運抵該市場冷庫,售賣一直在進行。而另一商戶表示,考慮到疫情影響,他們今年進的海鮮凍品很少,目前還有部分存貨在市場冷庫裡等待售賣。

物流公司:保障安全的必要程序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喜歡低溫環境,溫度越低,存活時間越長。進入冬季以後,空運、陸運、海運所有國際運輸都類似於冷鏈系統,可能成為病毒傳播載體。再加上國際疫情加劇,境外貨物被汙染的機會增多,由進口貨物作為載體把病毒帶入國內造成人員感染的風險也就明顯增大。

據相關媒體統計,自7月10日海關通報3批來自厄瓜多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核酸檢測呈陽性後,中國境內各地已通報37例進口冷鏈食品檢出核酸呈陽性案例,涉及山東、福建、廣東等16個省份。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布《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和《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旨在預防冷鏈食品從業和相關人員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突出裝卸儲運等終點環節防控,加強冷鏈食品包裝的清潔消毒。

為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要求,全國多地均實施針對進口冷鏈食品的防疫規定。《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天津濱海新區泰達行冷鏈物流基地時,聽常年在基地旁賣盒飯的大爺說,「這裡已經一周沒看到大車進出」。天津永誠世佳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報關經理尤津告訴記者,由於國外疫情的原因,境外冷鏈進出口業務量有一些下降,現在的消殺措施已升級,之前可以由報關人員在現場協助海關工作人員一起查驗貨物,但現在要嚴格控制人員數量。

「現在還有幾個冷鏈箱子已壓了一個多月,還等著驗貨呢。」天津錦泰恆物流公司車隊主管範先生說,他之前做歐洲、日韓等地的肉類、蟹類運輸,但最近一個月開始改做普通貨櫃,「冷鏈不敢碰了,因為現在國家對這塊查得很嚴,尤其是進來的凍貨,查驗時間長,冷鏈物流企業的滯納費就會很多,企業就得承擔這個風險,得不償失」。一位姓張的做冷鏈業務的報關員也表示:「目前由於嚴格檢疫,冷鏈報關速度比之前有所減慢,報批的事項特別嚴格,所有的流向、去哪個庫都要申報清楚。雖然麻煩,但這是保障安全的必要程序。」

在上海,北歐一家老牌海鮮加工商的中方總經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階段廠家能做的就是出廠時儘量做好海鮮產品的密封和包裝工作,應對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病毒汙染。他表示:「我們的產品在原產地就已完成『密封真空包裝+外袋封裝+外箱封裝』。在日常生產加工環節,我們也提升了安全等級,做好防疫準備。因為貨物運輸要使用第三方物流系統海運或空運,所以運輸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實際上是由物流商來做的。」

各地商家:不為眼前利益冒險

10月23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新冠病毒傳播新途徑。為防患於未然,京深海鮮市場從9月中旬開始不讓個體進入市場購買,只允許會員商家或登記申請合格的批發商進入市場拿貨。市場內一家活海鮮商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個體購買海鮮主要是通過快遞公司的同城運輸方式,所有冷鏈系統已基本停止運作。該商家還介紹說,禁止個體進入市場散買第一是為了防止人群聚集,第二是為了更好溯源。記者走訪了解到,所有商戶和工作人員都需要提前一天在「京深e家」App上進行健康情況和體溫報備才能進入市場。

同北京一樣,為加強對進口冷鏈的管理,其他城市的市場流通環節也啟動了相應措施。在上海江陽水產大型批發市場,《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所有進入市場的人員都要戴好口罩且健康碼正常;所有貨品進入市場之前都必須到檢測站登記,登記時必須出示入境貨品檢驗檢疫證明、貨品的核酸檢測證明、企業的營業執照,經核實之後才可以進入。在江陽水產檢測查驗站,記者看到商戶在窗口排隊,手裡拿著相關的審核證明資料,時不時會有人去工作人員那裡詢問,工作人員表示,所有進入市場的貨物必須通過檢測,否則是不能進入市場的。

初冬季節上海多陰雨天氣,更顯得批發市場外面很冷清。不過,市場裡面卻燈火通明,有的商戶在鏟冰塊,有的商戶在整理貨品,可以看到零星的貨車。一位賣進口澳大利亞牛肉的商戶說:「相比疫情前,這裡肯定是冷清多了,顧客少了。」記者和幾家商戶了解情況,他們都反覆強調自己的貨品沒有任何問題,只要能拿到市場上售賣,都是通過檢驗的。

據武漢市衛健委介紹,武漢市要求對2020年6月下旬以後進口的海鮮產品、冷凍冷藏肉品必須查驗「兩證明一報告」(海關通關證明、檢疫證明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完成檢疫程序的進口冷鏈商品的銷售情況如何?《環球時報》記者在武漢市內一家盒馬鮮生超市看到,該超市進口生鮮貨櫃很小,只有約幾平方米,整個貨櫃被藍色的隔離帶圍起來,旁邊的小桌上放著消毒水以及方便顧客安全挑選生鮮的手套。貨柜上每隔幾米就有一個標籤顯示商品「有監控,有保障」,是經過產品批次核酸檢測及SSOP標準衛生操作的。該超市的進口冷鏈食品打折力度很大,如某品牌產自北大西洋深海低溫海域的速凍紅魚柳正在「買二贈一」,而來自冰島的每袋200克裝的比目魚扒價格直降1/4。但即使這樣,貨櫃前的客流仍然非常少。據記者觀察,半個小時內,前來挑選的客人還不到5人。

武漢地區盒馬鮮生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在售的貨品是之前按要求通過核酸檢測的庫存產品,下一批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還在進行之中。根據「專區、專庫、專人」的要求,貨物不能像以前那樣存放在工業園區等待分揀,冷鏈產品和生鮮產品需要分開,對於接下來12月初的一批新貨,盒馬已找好倉庫,但在考慮「是否進貨」,因為按照相關政策,商家如果繼續進口冷鏈食品,則需自己承擔核酸檢測費用,「一個箱子50元,這對商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武漢最大的農副產品市場——白沙洲市場,一家經營冷凍牛羊肉產品的老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從武漢封城後,我就再也沒有進過進口牛羊肉。經歷了封城歲月的武漢人,都知道我們現在生活來之不易。國家投入那麼多,武漢人也付出那麼多,進口冷凍產品外包裝頻頻被檢測出核酸呈陽性的情況下,我們誰都不敢為了眼前這點利益冒險再繼續進口冷鏈食品。」

相關焦點

  • 近期中國多起從境外冷鏈傳來病例,越來越多人開始懷疑:當初也是...
    而在近期國內多地出現因進口冷鏈食品引發的零星疫情後,越來越多的武漢人也開始產生疑問:「當初會不會也是這樣傳進來的?」 專家的判斷也給這種疑問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支撐。12月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回顧武漢的早期疫情,在華南海鮮市場,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凍海產品區域。
  • 武漢最初的新冠病毒由進口冷鏈輸入?真相是……
    華南海鮮市場,曾熱銷冷鏈食品《環球時報》記者11月下旬來到武漢時看到,昔日的華南海鮮市場被嶄新藍色圍擋圍住,但樓上的眼鏡城仍在營業,臨街店鋪前的人流顯得有些冷清。街角一家賣螃蟹的商鋪前,老闆正臉色沮喪地送走一位男子,他告訴記者:「是來要帳的,沒錢,只能先送走。」
  • 《環球時報》記者夜探熊本地震災區 超市貨架搶購一空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熊本地震來勢兇猛,連一向富有抗震經驗的日本人都措手不及。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截至17日18時,熊本地震已經造成超過40人死亡,上千人受傷,災區37萬多戶斷水,10萬多戶停天然氣,8萬多戶斷電。從14日夜晚第一次地震發生起到17日下午4時,已發生440次餘震,地震警報還遠未解除:日本氣象廳認為,今後一周內都可能發生強烈餘震,同時要警惕泥石流滑坡等災害。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聽薩爾瓦多人談薩中建交
    【環球時報報導 赴薩爾瓦多特派記者 王驍波 劉旭霞】8月下旬,薩爾瓦多拋棄臺北並同中國建交,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不太熟悉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趕赴薩爾瓦多採訪,發現儘管遠隔重洋,薩中建交的消息也令當地民眾振奮,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這是薩爾瓦多作出的一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在薩爾瓦多首都聖薩爾瓦多,計程車司機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 冷鏈食品安全如何保障?本端記者探訪倉儲、運送、售賣全過程
    北京市日前發布了《冷鏈食品從業人員工作與居家個人防護指引》,科學指導冷鏈食品生產、裝卸、運輸、儲存和經營等環節相關從業人員做好個人防護。  疫情防控不減壓背景下,冷鏈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記者日前探訪了電商平臺、物流公司和超市門店,調查冷鏈食品安全的「防護牆」。
  • 冷鏈食品管理:從源頭到餐桌,一環都不放鬆
    打好冬春季疫情防控攻堅戰,進口冷鏈食品管理是重點。當下,浙江省進口冷鏈食品「全受控、無遺漏」的閉環管理措施落實得怎樣?能否確保「管得牢、控得住、能放心」?1月7日,記者隨省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前往位於杭州的集中監管倉、網絡食品銷售第三方平臺、大型商超探訪。
  • 武漢採取最嚴措施確保冷鏈食品安全:入庫先看核酸檢測報告 進口凍...
    大型超市的進貨臺帳十分詳實□楚天都市報記者 詹鈃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近期,全國多地進口海鮮產品以及冷凍冷藏肉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讓不少消費者對市場上的冷凍類食品望而卻步。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解到,對於進口冷鏈食品,武漢已經採取史上最嚴措施,進行「紅區」管理,嚴格執行證明查驗制度,確保冷凍冷藏肉等凍品的安全。連日來,記者走進江城部分冷庫、冷鏈運輸企業,以及賣場銷售終端,現場探訪冷鏈產品如何經過查證、消殺等層層關卡,最終安全來到市民的餐桌。
  • 進口冷鏈商品閉環管理,要經過哪幾道關
    時值冬季,上海的進口冷鏈商品如何進行閉環管理?記者昨天走訪滬上的中轉庫、多家超市賣場發現,進入歲末消費旺季,進口冷鏈商品近期仍正常進入上海流通市場,但加強進口冷鏈疫情防控管理已成為供應商、採購商、監管方的重點工作。
  • 記者探訪:應對疫情新形勢 高坪各地在行動
    那麼,各地疫情防控工作落實情況怎樣,12月9日,記者深入部分社區和重點場所對此進行了探訪。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清溪街道辦事處時,該街道辦黨政主要領導正組織全體幹部召開疫情防控推進會,對抓好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再部署、再細化、再落實。轄區網格員和居民組長各司其職,忙著走街串巷,入戶排查、宣傳。
  • 多家超市、餐飲、生鮮電商溯源進口冷鏈食品,掃碼即知來龍去脈
    湖北、江蘇、浙江等地接連出現涉疫牛肉流入市場,對進口冷鏈食品安全提出挑戰。12月13日,新京報記者採訪每日優鮮、巴奴火鍋、沃爾瑪超市等相關企業,目前各企業對冷鏈食品嚴格執行日常防控,響應北京相關部門要求已接入「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臺」(簡稱「北京冷鏈」)。
  • 專家:不排除冷鏈傳入可能,但缺乏...
    近期,隨著青島首次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新冠病毒以及一篇北京新發地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論文,似乎為病毒溯源提出另一種可能性。論文通過對2020年6月北京疫情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揭示了該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提出冷鏈運輸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新途徑。
  • 漫畫,《環球時報》也出一張
    來源:環球網微信公眾號這個漫畫名為《殺人者的自拍》,作者環球時報英文版劉蕊。畫作完成後,在環球時報官方推特上迅速成為爆款,超過3000名網友參與互動,有網友表示,漫畫所表現的就是真實的情況。來源:環球時報英文版/劉蕊
  • 【環球深度】《環球時報》調查四國「Z世代」世界觀
    【環球時報記者 梁燕 青木 蔣豐 紀雙城】編者的話:他們在社交網絡呼風喚雨,但也被指責離現實太遠;他們極富個性,對自身能力相當自信,但老一輩常批評他們知識儲備和思想不深;他們是與全球聯繫最緊密的一代,但也容易因國際合作失敗而悲觀……他們有個統稱——「Z世代」,通常指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
  • 文山人還能愉快地吃冷鏈食品嗎?記者走訪了一圈……
    2020年7月以來國內不少地方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查出新冠病毒面對近期冷鏈食品頻繁「踩雷」的局面不少市民也是談「凍」色變咱們還能愉快地吃冷鏈食品嗎?目前文山超市和商鋪售賣的冷鏈食品還安全嗎?記者仔細查看一番後發現,該超市內的冷鏈食品有散裝和盒裝,散裝的都會貼有標籤,註明品名、生產日期、食用方法、保質期、生產商等信息,大部分冷鏈食品為國內生產的產品或由國外進口、國內公司二次包裝換上中文標誌後進行銷售的產品。2020年7月10日,中國海關總署通報,由厄瓜多3家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1個貨櫃內壁樣本和5個外包裝樣本中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 環球時報:從「帝吧出徵」看90後的國家觀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輾轉聯繫上這場行動的「總指揮」和另一名參與者,在交流過程中,他們流露出來的家國情懷令人感嘆;但對於此類活動會有什麼後果,他們似乎沒有思考太多。  「90後既尚未被生活所累,又未被體制所囿。
  • 探訪科興疫苗生產車間:生產線24小時全速運轉,未來考慮出口半成品...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記者 白雲怡 胡雨薇 李昊 冷舒眉】西方國家的新冠疫苗陸續投入使用,中國本土的新冠疫苗也大有進展。20日,《環球時報》記者走進在北京的科興疫苗生產車間,看到這裡的生產線正24小時一刻不停地運轉。據科興工作人員介紹,他們還在加緊擴建新的生產線,以儘快提升年生產能力至6億劑。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記者全程體驗:進口冷鏈食品上架前需要經過這幾步
    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步驟二:冷庫出庫發貨出庫時貼二維碼,更新貨物流向信息12月22日下午,記者跟隨海澱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來到轄區內某外貿公司外設冷庫,檢查進口冷鏈產品存儲、消毒、工作人員管理,以及產品的賦碼、貼碼情況。
  • 環球記者直擊:走進衝突後的元朗,近距離觀察激進反對派的「眼中釘」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兩次前往元朗,近距離觀察這塊被激進反對派視為「眼中釘」的地方。走進元朗區,街面恢復如初22日晚20點,港島開往元朗的968路公交車上,一路只有包括《環球時報》記者在內的5名乘客。「平時可不是這樣!都快坐滿了!」一名回元朗的女乘客剛給家人打過電話,詢問「家那邊是否安全?」
  • 《環球時報》專訪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日本的未來取決於對華...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編者的話:今年初,在中國抗疫的關鍵時刻,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詞句一度帶給很多人感動與撫慰。但僅八九個月後,一項中日聯合調查顯示,兩國民眾對彼此國家的好感度有著冰火兩重天般的落差。2020年對全球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年,中日關係也經歷了明顯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