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評彈終身迷

2020-12-17 騰訊網

一桌兩椅,琵琶三弦。評彈人手中娓娓道來的秦淮景與情,和著纏綿的琴聲咿咿呀呀到如今。「蘇州人有這麼一個習慣,吃飯過後喝一杯茶,聽一回書,就非常滿足,感覺今天的溫飽也解決了,精神食糧也有了,要是今天沒有聽回書的話,就會感覺好像有什麼事兒沒做。」 形容評彈之於蘇州人,評彈藝術家盛小雲的這句話似乎恰如其分。

挑上一個周末,走在蘇州平江路上,街邊大大小小的茶館書場都開著雅座招呼路人進去聽上兩曲,評彈之盛恍如昨日。但離開蘇州,是否還有年輕人願意走進評彈書場,願意聆聽吳儂軟語聲中的「說唱藝術」呢?

追著黃包車轉場

現在瘋狂的追星粉絲是什麼樣的?在網絡上瘋狂為愛豆打投,跟著愛豆的飛機定點蹲在機場,愛豆出席什麼活動都絕不錯過……世人看到總得嘆一句,瘋耶?痴耶?

不過,這樣的粉絲可不是現在才有的風景。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評彈在上海風靡一時,曾有書場近600家,且大多都是不下700人的規模。鼎盛時,書場一天有三四檔演出,演員要僱一輛黃包車在附近趕場。演員趕場時,往往有瘋狂的聽眾跟著演員的黃包車一路轉場,派頭十足。

鄭原桀若是生在五十年代,想必也會是瘋狂聽眾中的一員,他今年31歲,不過說起他與評彈的這段情,可謂歷史悠久,足足有17個年頭了。他對評彈的愛毫不掩飾,微信暱稱就是明晃晃的「最愛徐雲志」,介紹裡則書:痴迷彈詞徐派藝術的年輕人!

徐雲志何許人?給大家介紹,蘇州評彈流派一般稱為「調」,往往以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徐雲志先生正是以糯米調出名的評彈藝術家。上世紀20年代,徐雲志憑藉著自身嗓音好、音域寬的優勢,在彈詞唱腔體系的框架內,廣泛吸收了民間山歌、小調、京劇唱腔、小販叫賣聲、道士通疏、寺廟誦經等音樂素材,創造了圓潤軟糯、婉轉動聽的新腔,受到聽眾歡迎,世稱「徐調」。

「14歲的某一天,家裡恰好播到央視戲曲頻道的《南腔北調》節目,電視機裡傳來範林元的《三笑》選段,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就這樣,毫無評彈基礎的鄭原桀一下子被徐調糯米腔擊中心房,待到家中購入了電腦後,他開始在網絡世界收集一切有關徐雲志的信息,到現在,他可以自豪地說:家屬除外,他是最了解徐雲志的人了。這份自豪是有底氣的,蘇州評彈博物館在做徐雲志紀念特展時,還特意找到鄭原桀,從徐雲志最早的代表作《狸貓換太子》的黑膠唱片,到徐雲志的海報、節目冊,鄭原桀擁有最豐富的收藏。直到現在,「我的房間裡還貼著10張徐老不同時期的照片。」鄭原桀對徐雲志的痴迷,可見一斑。

痴迷不止於此。16歲,他經介紹參加了評彈票友的沙龍活動,以一曲徐調的《瀟湘夜雨》,打動了擅唱徐調的著名票友金國樑先生。從此以後,鄭原桀正式走上了評彈的學習之路。

「三弦看上去挺簡單,只有三根弦,但要掌握好把位,並不簡單。」在金先生的教導下,鄭原桀幾乎每天堅持練習,總要練上個把鐘頭才願意放下三弦。閒暇時,他還會為自己的習作拍攝錄像,上傳到「土豆網」上,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或許真是冥冥中的緣分,2011年,他的一條視頻被評彈藝術家王鷹看到,「王鷹老師是徐老的下手和徒弟,也是他的兒媳婦,是目前徐派傳人中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她看到我的視頻後,很快聯繫到了我,希望跟我見一面。」鄭原桀第一時間坐上了前往蘇州的火車,在王鷹家中,他再次彈唱了一曲《瀟湘夜雨》,得到了老人家的認可並決定收他為徒。「徐雲志先生誕辰110周年專場演出時,恩師還特意點我上臺演唱了開篇《狸貓換太子》,我也是當天唯一一個上臺的業餘評彈愛好者,能和國家一級演員們同臺演出來紀念徐老,我感到非常榮幸。」鄭原桀說。

從年少時的驚鴻一瞥,到之後對徐雲志的一路相隨,再到如今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徐雲志這個名字,已經成為鄭原桀身上的一個標籤,「土豆網衰微以後,我現在在喜馬拉雅平臺註冊了『三回九轉的糯米腔』,專門發布徐雲志的評彈作品,現在已經有3600餘個粉絲,其中徐雲志、王鷹的長篇評彈作品《三笑》更是收穫了76萬播放」。鄭原桀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傳播徐派藝術,不管多忙,他也總要抽出時間去幾趟蘇州,「徐派藝術已經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和徐老的家人已經相處成了一家」。

我與評彈有段情

今年10月,滬上雅廬書場熱鬧非常。作為上海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書場,雅廬迎來了自己的百歲生日月。慶賀雅廬書場百年誕辰前夕,雅廬白領評彈沙龍也在這裡舉辦了重陽節敬老活動為主體的評彈活動。柯勇是白領評彈沙龍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除了有活動大家聚在一起之外,平時有空閒也會相聚,互相交流提高。

和鄭原桀的經歷相似,柯勇對於評彈之愛,也是源於中學時期。「小時候跟爺爺一起聽廣播,也會聽一些書場,後來中學生藝術節的時候,我就說了一段,一個也好此道的老師很看好我,當時文化宮還有專門的評彈班,老師專門推薦我去文化宮學習彈唱,我就正式入門了。」

後來機緣巧合,柯勇被「薛調」傳人薛惠君收徒,成了業餘愛好者中的專業人士。「現在工作忙,但每周還是忍不住練個兩三次,平時有演出也會儘量參加。」

「現在黃浦區非常重視雅廬書場這個平臺,也很希望我們建立起各個年齡段皆有的人才隊伍,我們沙龍參與者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最年輕的只有二十多歲。大家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公務員、審計師、IT程式設計師等等,因為對評彈的愛,大家聚在了一起。」

對於柯勇來說,評彈不僅僅是一個愛好,也是人生寶貴的經歷。「我本職是做黨務工作的,平時總是和不同的人接觸,評彈愛好有5門功課:說、噱、彈、唱、演,不論是我們唱的內容還是戲臺下,都需要不停和人打交道,其中逐漸學習如何做人做事,主持會議、上臺演講也不會拘束,其實我的工作和愛好是相輔相成。」

如果說柯勇對於評彈是半路出家,那麼丁虹則是從小耳濡目染被薰陶長大的。

「我的外公外婆、舅舅都是專業的評彈演員,自小成長在評彈的環境裡。」其實細細追究起來,丁虹對評彈的感情,最初是來自於評彈演員身上穿著的旗袍——真好看。後來,家裡人見她有興趣,又有條件,何不多培養一個愛好?「於是家裡人就為我請了一些有名的評彈藝術家,後來我拜了薛惠君老師為師。」

平時的假期,丁虹還常常跟著外婆「跑碼頭」。所謂「跑碼頭」,在當時的條件下非常辛苦,一出評彈至少要說15天,穿的換洗衣服和旗袍,都裝在箱子裡,有的地方還得自備鋪蓋和碗筷,在私家車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評彈藝術家背著琵琶三弦輾轉各種交通工具,到各地書場演出。「記得有一次我跟著去嘉興,第一次走細細的田埂,新奇得很。到了書場,條件也很簡陋,臺上沒有麥克風,全靠自己的真聲。」

隨著年歲漸長,一開始只覺得新奇的丁虹,漸漸被評彈裡的唱詞所吸引,從內心深處認同了評彈這門藝術。「評彈除了彈唱的部分,其實最本質的內容是它的一出又一出故事,不論是才子佳人還是帝王將相,其中總有很多奧妙之處,令人回味無窮。」

蘇州評彈的唱詞非常講究,最大的特點即為雅,每一句唱詞背後都經過細細打磨。「『笑我佯作輕狂態,笑你矯情冷如冰。笑我枉自痴情多,笑你不該少憐憫』,我最喜歡的就是評彈經典劇目《玉蜻蜓》,這個故事情節非常有吸引力,人物眾多,唱詞也總有牽動人心之處。」

《玉蜻蜓》講述的是富家子弟金貴生與妻張氏不睦,在法華庵與尼姑志貞相戀,後不幸病死庵中,志貞產下的遺腹子輾轉為徐家所收養,取名元宰。16年後,元宰中解元,獲悉自己身世,乃到庵堂認母,母子團聚。「類比我們現在電視劇劇本有S級、A級,《玉蜻蜓》的劇本就是評彈劇目中的S級。」自從對評彈生出發自內心的喜愛後,丁虹學習評彈也愈發認真,水平也蒸蒸日上,「當時去考上海評彈團還被錄取了,但因為檔案調取的關係,就沒有去成」。

儘管沒能成為專業評彈演員,但丁虹從未放棄過對評彈的愛。「說書是我的強項,我喜歡一個人模仿書裡的諸多角色,上到皇帝、下到乞丐,通過一張嘴的不同變化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格,我覺得特別有意思。」2015年,丁虹舉辦了自己學習評彈三十年的展示演出,票友們悉數到場,座無虛席。

丁虹希望自己對於評彈的愛好也能在女兒身上延續,「現在她10歲,正在學習琵琶,不是說一定要她成為專業演員,但希望她至少能夠欣賞評彈,或者像媽媽一樣,平時也能唱唱玩玩,且為人生一樂」。

評彈老了嗎?

在對評彈愛好者的採訪中,有一個問題總是難以避免——評彈老了嗎?

在丁虹眼中,評彈已經經歷過一次「死去活來」,「有一度評彈已經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了,是國家的政策,讓評彈再次得到重視,重回大眾視野。現在的很多年輕人,至少知道一襲長衫、一身旗袍的畫面,是評彈的標配了」。作為資深評彈愛好者,她清楚,想要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評彈還需改革,「我們小時候聽的評彈,唱詞一般很慢,現在這個節奏的確不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所以高博文等專業評彈人士也做了很多改變」。

上春晚、上新劇,上新人......這一輩的評彈人正在努力刷出評彈的存在感。

從事戲曲研究幾十年的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翁敏華告訴《新民周刊》,其實評彈一直都是不老的藝術。「評彈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它一直都在隨著社會的變革創作出的新的內容,具體就是題材不老、語言不老、手法不老。」

「解放初期,毛主席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評彈藝術家蔣月泉很快動身,深入一線採風,創作了中篇評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並創立了快蔣調新唱腔,受到了聽眾的熱烈歡迎。」翁敏華對此印象深刻,「到了現在,我們也有都市評彈《繁花》、原創中篇評彈《林徽因》等佳作,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可以說是評彈這棵老樹上開出的新花。」

值得一提的是,評彈《繁花》中劇中人物對話以上海方言俚語表現,彈唱則保持蘇州彈詞和傳統曲調,「聽眾可在此劇中聽到上海話、蘇州話,還有江浙地區的特色方言,在語言上作出了創新,還把很多年輕人話匣子中的新詞融入囊括進去,甚至還出現了搖滾評彈,做到了與年輕人同聲相應」。

當然,評彈遇到的困難也是客觀的。「方言對於評彈的普及誠然存在困難,我看到有些劇目演出時,常常會搭配字幕方便聽眾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引導,但有的時候方言轉換而來的字幕會出現錯字,這就不美了。」翁敏華舉了個例子,比如字幕把上海話中的「一點點」翻譯成「一呆呆」,實際上不管在滬語還是在蘇州話裡,都應該翻成「一眼眼」更為貼切,「因為一眼眼、一眼眼,眼睛再大也不會很大,恰合一點點的意思」。

另一個困難,則是評彈話匣子裡的新貨還是不夠多。「上個世紀評彈的風靡,跟老一輩評彈藝術家旺盛的創作力是分不開的,其中的原因很多。當時的評彈藝術家對於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更為細緻,更能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而且當時評彈是市場化的藝術,評彈大家們在競爭中成長,創作賣座的評彈作品也是生存的需要。」翁敏華強調,當代評彈應該在保留經典的基礎上,多做創新。「我一直認為,評彈是不會老的,尤其是當下,許多喜歡評彈的人,喜歡的是評彈的音樂,而音樂的傳播是不會受方言的影響的。只要年輕人覺得這個調子好聽,願意聽,哪怕有幾句話聽不懂,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給年輕人一個接觸評彈的機會,他們自會沉浸在這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之中。

所以,評彈不老,也不怕老。(記者 周潔)

相關焦點

  • 沉寂15年,啟東這裡又聞評彈清音
    啟東是評彈藝術在蘇北傳播的熱土,多年來形成了融合啟東多種民間音樂、戲曲、語言特點的曲調和唱腔,稱「評彈北調」,為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獲業界美譽「評彈姐妹花」的陳海娟和沈昊華,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騰訊星光之夜發布會上被邀請演唱了蘇州評彈,讓十三位秦淮名妓一身旗袍的妖嬈多姿成為影片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
  • ​姆媽個評彈(上海話朗讀)
    有朋友拿我當作歡喜評彈個,問我,儂是哪能會得懂評彈個。我講,第一,是儂勿懂,再覺得我懂,我總歸勒勿懂評彈個人面前裝得懂評彈;第二,裝也是要稍微有眼貨色,再可以裝得出來。朋友追問,儂個貨色是啥地方裝得來個?
  • 《雅韻集》歷代藝術家之大成|聽一曲蘇州評彈,看一場穿越時空的...
    內附《雅韻集 壹》 9首評彈佳作連結請君為我傾耳聽評彈,一門古老、優美的說唱藝術。起源於明末清初的蘇州,又稱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通常一人登臺開講,內容是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人物是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 聽小雲說書,賞評彈之美
    昨天下午,藝往情深——小雲說書·蘇「州評彈之美」在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劇院開演,著名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盛小雲現場講述、展示蘇州評彈之美,贏得贊聲一片。本次活動還通過引力播App進行直播,近20萬名觀眾線上同步感受蘇州評彈的魅力。本次活動由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市文化館承辦,姑蘇文化名家盛小雲工作室協辦。
  • 政協委員盛小雲:蘇州評彈裡的聲聲抗「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往年春節,是盛小雲和她所在的蘇州市評彈團一年中最忙的日子。蘇州評彈在江浙滬有大批擁躉,假期書場的需求量很大。他們經常每天下午演出兩個小時,一演就是半個月。到了3月,盛小雲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就該帶上精心調研後形成的提案,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
  • 「花式海派評彈」花頭濃,花姐與少年七夕夜「穿越銀河遇見你」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佳節,陸錦花評彈音樂劇場《錦行花間之穿越銀河遇見你》將於8月25日、26日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劇場演出。這一回,上海評彈團評彈麗調傳人陸錦花不僅集「編導演」一身,也是「花式海派評彈」的首次試水。
  • 2020杭州平安夜蘇州評彈,繪出大好江南的山川河景
    小編給大家支個招,不如去觀看傳統經典的蘇州評彈(含茶歇),正好在平安夜當晚也有演出,與朋友家人吃完大餐去看再合適不過了,千萬別錯過!在輕鬆歡快的氛圍中,欣賞鮮活婉轉的說唱語調,醉在那別有韻味的江南唱腔中!
  • 網易雲音樂《不曾遺忘的符號》第二期:痛仰樂隊聯袂「評彈皇后」
    搖滾樂隊痛仰來到杭州,與被譽為「評彈皇后」的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評彈團副團長盛小雲合作,結合蘇州評彈《白蛇傳·斷橋相會》選段,全新演繹其代表作《西湖》,完成了一次古今對話。評彈與搖滾因西湖結緣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本周日線上看大師名篇 盛小雲將帶來蘇州評彈之美
    蘇報訊(蘇報融媒記者 羅雯)叩開藝術之門,品賞蘇州古韻評彈之音。本周日下午2:00,由評彈領軍人物、國家一級演員盛小雲帶來的「藝往情深——小雲說書·蘇州評彈之美」將在市公共文化中心劇院開演。屆時,引力播客戶端將進行同步直播。本次活動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市公共文化中心·市文化館承辦。
  • 一日榮迷,終身榮迷
    應了那句「一日榮迷,終身榮迷」。張國榮是特別有魅力的人。有一年,張國榮在上海八萬人體育館舉行演唱會,其長發高跟鞋的打扮特別有吸引力,說話溫柔幽默,非常吸引觀眾。大家現場反應特別熱烈,都好喜歡他。第一次感受到那麼多人愛張國榮,他真的是天神下凡來的,給人間帶來溫暖和愛。
  • ...肖向麗摘曲藝最高獎牡丹獎 蘇統謀獲「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稱號
    南音國家級傳承人蘇統謀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榮譽稱號。  由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曲藝牡丹獎創辦於2000年,每兩年評選一屆,是全國曲藝界最高獎。本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於2020年1月啟動,全國共有430個曲藝節目參評,涵蓋116個曲種。
  • 聽評彈、奘年糕……嘉定這兒的年俗記憶你知道嗎?
    聽評彈、奘年糕……嘉定這兒的年俗記憶你知道嗎?聽曲兒、焋年糕、聽評彈……嘉定各地的年俗你知道多少?小嘉來為你一一盤點啦~今天,小嘉帶你來看嘉定鎮街道的年俗傳統!聽書(聽評彈)聽書(聽評彈)是春節期間重要的娛樂。
  • 行知讀書會|評彈遇上古詩詞,品一品詩詞中的吳儂軟語
    賞過江南書畫,遊過江南園林,聽過「史姐姐」史依弘說戲,8月22日,上海「行知讀書會·江南文化季」主題活動第四場繼續帶領大家領略江南——隨著江南文化招牌「評彈」的曲調,一同走進江南詩詞的世界。行知讀書會畫船聽雨眠,唱詞聲聲入耳。
  • 逝者|鄧三瑞:愛聽評彈、畫漫畫的「中國潛艇之父」
    他床頭的收音機裡放著蘇州評彈,書架上擺著上個世紀的漫畫書,相機裡存滿了哈爾濱老建築的照片。他的身影,不只駐足在哈爾濱的老建築旁,徘徊在各個地方的舊物攤前,還出現在講臺上,出現在實驗室裡,出現在中國第一艘常規動力潛艇成功下水試驗的現場。
  • 重度漫畫收藏迷的購物車,不買這部後悔終身,買了以後終身後悔
    而下面要說的這些作品都是日本漫畫迷自己推薦出來的優秀漫畫,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心中pick的那一個吧。《烙印勇士》,相信如果已經買過這系列漫畫的讀者,手中的書已經泛黃了。其封面上註明的「未滿十八歲不得購買」的標誌讓這部漫畫添加了一層神秘色彩。這本漫畫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就算是現在才開始看也完全沒有問題。這本漫畫包含的元素非常多,黑暗、沉重、神秘、友情等等,劇情爽快,畫面有衝擊力。
  • 評彈、京韻大鼓、數來寶……人人都當「藝術家」,齊心為抗疫出力
    「親戚朋友不要串門,聚餐聚會萬萬不能……」勸人遵守規範的話說起來總是冷冰冰的,但用評彈唱出來就是另一番味道,蘇州花季小評彈團的師生們原創的評彈《返崗人員守規範》,孩子們稚嫩的吳儂軟語伴著琴聲將冷冰冰的道理唱出了溫度。
  • ...向奮鬥在抗擊病毒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致敬(附:京韻大鼓、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齊心協力迎春歸》蘇州評彈《齊心協力迎春歸》 表演者:上海評彈團 王承快板《 堅決打贏攻堅戰 》快板《 堅決打贏攻堅戰 》作者:郭迎歡
  • 動畫電影《妙先生》發「蘇州評彈」插曲,上映四天宣布「院加網」
    《妙先生》也正式發布插曲《青梅逝》MV及海報,讓人驚喜的是,歌曲以國風評彈形式呈現,演繹了片中人物雲香與夫君從「青梅竹馬」到被背叛拋棄的殘酷愛情故事。此外,片方宣布將於8月7日(本周五)10:00網絡上線,上映僅四天就宣布轉「網」,也可能是「加網」,但還是讓人實在看不懂。
  • 周深上期是一人分飾多角,這期又唱蘇州評彈,怪不得他沒被奇襲過
    在本周《歌手當打之年》這個綜藝節目中周深再次演唱了一首《相思》,而最有特點的是周深將原曲《相思》與蘇州評彈《秦淮景》融二為一,相輔相承綻放出獨特的中國音樂之美。以前只聽過毛阿敏版的《相思》,周深這一版不輸毛姐姐!觀眾和粉絲也紛紛留言感嘆說:上一期是一人分飾多角,這一期又唱蘇州評彈周深是要上天呀!
  • 側耳聽一聽水聲
    側耳聽一聽水聲黎荔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的懷素和尚,據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郭熙《林泉高致》記載,「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書益佳」。我很喜歡他開悟的方式——夜聞水聲。要說起來,聽水聲與寫字有何關係?激起的漫天水霧,使得天空一片迷朦,半彎虹彩若隱若現。我就這樣,站在了一掛瀑布之前,耳中灌滿了水聲,只有呼嘯的水聲。一生中聽過多少不同的水聲,水聲中充滿了沉思,這是情感、旅途和人生探求三者合一後形成的美學。身長在,則情長在,情長在,而痛亦長存也。多少惆悵,盡付那流不盡的江水聲。人世的燈亮了起來,生命孤零零的,我們離開之後,水聲的幽咽還將繼續,還將奔流過許多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