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農企和專家牽線搭橋 餘杭區科協集聚創新要素助力鄉村振興
日前,浙江大學精準育種團隊與餘杭永安稻香小鎮合作正式籤約,雙方在育種基地、技術支持、人才培養、項目申報等方面達成了共識,將通過優勢互補和產學研結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共贏發展。這一項目籤約背後,是餘杭區科協深入踐行「三服務」,通過科協組織搭建橋梁紐帶,推進科技要素資源進鄉村,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
今年9月份,餘杭區科協接到浙江大學張天真教授團隊精準育種基地合作的需求,第一時間與團隊取得聯繫,了解基地選址的地勢、土壤、距離等相關條件,併到轄區農業種植規模相對較大的鎮街開展排摸對接。
在永安稻香小鎮拋出「橄欖枝」後,餘杭區科協帶領項目團隊到小鎮實地踏勘選址,考察擬選址地塊排灌、地勢、交通等情況,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隨後,在餘杭區科協的牽頭下,雙方敲定了合作細節,交換了合同文本。
在進一步推進實質合作時,遇到了難題:項目團隊要求的配套用房落實不了。原計劃通過搭建活動板房或貨櫃簡易房提供提供配套用房,但具體實施時由於小鎮及周邊絕大部分土地屬於永久基本農田,少部分存量建設用地在美麗鄉村項目建設時已被使用,搭建活動板房需要進行臨時用地審批且審批時效有限。為儘快促成項目籤約落地,不影響項目團隊明年初的育種實驗,餘杭區科協會同街道和村組尋找周邊存量建築空間,以期通過租賃解決項目配套用房問題。
經過地毯式查找,與農居房、企業廠房業主進行協商,最終在基地選址地塊約1公裡處找到適配基地需求的配套用房。隨後,項目團隊到現場勘定「四至範圍」、確定基地面積,並於11月19日正式籤約。浙江大學精準育種基地項目的籤約,將填補永安稻香小鎮在精準育種等底層農業技術領域的科研空白,並結合小鎮已有的阿里雲IoT數字農業基地,進一步促進餘杭區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建設。
餘杭區科協用了不到兩個月就促成了浙江大學精準育種基地項目的籤約。科協組織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通過服務凝聚科技工作者、推動科技供需匹配、促成科技項目合作,更多的聯繫對接是長期性、持續性的,落戶餘杭的浙江省首家「科技小院」便是這個典型。
去年,餘杭區科協開展「三服務」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鸕鳥鎮及三水果業有限公司對蜜梨種植、儲存等方面技術需求後,積極對接上級科協,邀請上級科協相關負責人實地考察指導鸕鳥蜜梨產業發展,提出建設「科技小院」的具體路徑。餘杭區科協通過牽線搭橋,對接企業主動拜訪中國工程院張福鎖院士,尋求支持和指導。
經過張福鎖院士推薦,鸕鳥鎮政府和浙江大學吳良歡教授團隊籤約開展生態梨園技術研究,圍繞梨園土壤調查及肥力提升、梨樹專用肥料及灌溉施肥技術研發、梨果營養生物強化等技術內容開展合作,並與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省市區三級科協共同申報建設「科技小院」。
8月31日,「中國農技協浙江餘杭蜜梨科技小院」授牌儀式在餘杭區鸕鳥鎮舉行,標誌著浙江省首個「科技小院」正式落地餘杭。「科技小院」是一個政產學研用平臺,將通過校地合作面向鸕鳥蜜梨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通過科學普及補齊鸕鳥梨農科學素質提升短板,真正以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全面服務鄉村振興主戰場。
目前,浙江大學吳良歡教授及其團隊入駐小院,已有博士生4人、碩士生6人、博士後1人在小院開展工作,為農戶提供全時段、全方位的科技服務。
據了解,餘杭區科協通過集聚科技資源要素,推進「兩進兩回」,助力鄉村振興,還成立省市區學會(生態)黨建聯盟,統籌整合浙江省綠色科技文化促進會、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餘杭區生態文化學會黨建資源,推行「黨建+科技」服務模式。今年來,餘杭區科協依託省市科協服務企業「千萬」行動專家庫資源,發揮區健康促進協會、區土木建築學會、區農學會等區級學會作用,開展春耕備耕科技下鄉、甲魚養殖、竹筍培訓等科技志願服務活動80場,目前已幫助46家企業、210戶農戶解決技術問題。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DF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