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搖葉響知鹿過」——錘鍊「見微知著」的預判力
恒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
見微知著,作為中華民族面對風險的重要精神財富和應對能力,屢見於前賢典籍:
《鬼谷子·反應》中提到「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辨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韓非子·說林上》認為,「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東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說,「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先賢們如此反覆強調見微知著,是基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經驗,見微知著是一種深刻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文化重要的價值選擇,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面對各種挑戰,在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生存智慧。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風雨和坎坷,在長期的奮鬥實踐中,總結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經驗。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作為中華文化源頭之一的《周易》,其作者就有著深沉的憂患意識。「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不僅要自強不息,而且要如臨危境,時刻保持清醒與警惕,才能避免危機。
《周易》的卦爻辭處處都提醒人們在身處順境時要見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在身處逆境時要謹慎戒懼、守正自強,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困境,化險為夷。
孔子云「憂道不憂貧」,清晰地指出,真正的憂患是如何堅守心中的道德準則,是如何關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自己的物質狀況;
範仲淹倡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始終是以天下為己任;
《左傳》中充滿的「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同樣是從國之大局展開。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時刻充滿著憂患意識,這不是消極悲觀,更不是灰心喪氣,而是要時刻洞悉國家和世界大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開拓進取的昂揚銳氣。
憂患在先,才會見微知著,才能準備在心,也才能成竹在心。始終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敏銳,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責任感,保持高度警惕,充分估計困難和風險,毫不自滿、毫不鬆懈,做到防微杜漸、有備無患。
微探究就是能從細微處發現問題,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在「仔細揣摩熟透」後得到以簡馭繁的結論。
見微知著,即通過細節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向,並作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聯繫的,蝴蝶效應處處都存在。
見微知著,是從事情的苗頭,就能清晰預判其實質,了解其發展趨勢,從而確立自己的戰略目標,以保證立於不敗之地。這樣,工作起來才能縱橫捭闔,張弛有度,舉重若輕,也才能防患於未然,化解矛盾於無形。
見微知著,不是未卜先知,更不是碰運氣,它需要高度的智慧與洞察力。
見微知著是一種能力,要求能夠通過細微的變化分析研判事物發展的趨勢性、規律性,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做到見微知著,就要對工作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就要對所處的環境有準確的判斷,就要對事物之間的聯繫有全面的把握。
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出準確預判,未雨綢繆,制定相應預案,從而能夠更好地應對風險挑戰。
細節,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很多時候,從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可以折射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識人、識事,固然應從大處著眼,但切不可忽視細節。正可謂:細枝末節,時見閃光之點;點滴毫末,總有端倪可現。
比如在明末的時候,明將洪承疇被皇太極所俘,皇太極想收其進麾下,但是洪承疇誓死不降。皇太極每日派10多個美女陪伴,也沒效果。
皇太極無計可施,特命最受寵信的大學土、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
談話之間,梁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皇太極接受范文程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最後終於使洪承疇為自己所用。
其間最為神奇的就是范文程對於洪承疇的觀察。當他發現洪承疇一次次撣掉衣服上的塵土時,就對洪承疇不會求死作出了判斷。這個判斷讓後人稱奇,因為事情的發展已經驗證了判斷的正確性。
鬼谷子說:「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意思是無論是動作、言說還是沉默以及為探測實情而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都要事先設計,確定基本法則。
蘇洵的《辨奸論》指出:「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只有理性和冷靜才能真正見微知著。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喧囂、急躁和冒進,是無法做到見微知著的,只有冷靜和理性地對待各種問題和矛盾,才可能產生精準的判斷和有效的行動。
韓非子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著名的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重大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起輕微事故、300起未遂事故和1000處事故隱患。
深刻揭示了所有事故都經歷一個從隱患苗頭到徵兆變化的規律。必須心存憂患,把各項工作想在先、謀在前、抓在細,才能防微杜漸、未雨綢繆,確保萬無一失。
說到腫瘤,我們都很害怕,其中,預防和提早發現是最重要的步驟。
首先,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多運動,保持情緒穩定,不要熬夜、大吃大喝,更應避免過多攝入菸酒。
很多癌症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因此要定期體檢,防患於未然。千裡長堤,潰於蟻穴。
因此,戰勝腫瘤一定要從小事抓起,做好預防工作。
謀事如下棋,「高者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幾步棋,低者只能看兩三步」。
如果只滿足於做好當前,還遠遠不夠。要歷史地、動態地、辯證地看問題,把當前的工作放到歷史的長河中考量,放到動態的環境中衡量,放到與其他工作相互作用中掂量。
這樣,才能更好地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在風險面前不驚慌,在挑戰面前不畏懼,戰勝一個個困難,贏得一次次挑戰。
鬼谷子說:「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
意思是我們需要心平氣和、摒棄個人情緒去聽取別人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去辨別事物性質。
心境靜穆,是人之性情的一種狀態,是思考問題的前提,沒有恬靜的心態,是不可能認識問題並將問題思考清楚的。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非寧靜無以致遠」,即不能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抱負,這就更突顯「靜」的重要性了。
牛頓一個人坐在蘋果樹下,被樹上掉落的蘋果砸住頭,仔細思索後以小見大,發現萬有引力。阿基米德獨自洗澡時觀察到盆中溢出的水,經過思考研究後得出了浮力定律。
而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小孩子在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裡學習,在客流量大、吵吵鬧鬧的環境中肯定無法高效思考問題。
父母應該給孩子創設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以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維能力。
相反,如果我們總是被外界的各種誘惑弄得魂不守舍,被各方面的利益牽扯得心神不寧,這樣對事物怎麼可能有準確的思考和判斷呢?又怎麼能分得清是非曲直呢?
因此,保持客觀冷靜,是我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重要前提條件。所謂「靜觀風雲」,也正寄於此理。我們遇到任何問題,都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情、平和的心態和公平公正的原則來思考和對待。
比如在活動表彰名單中沒有自己時,平心靜氣地想想自身條件,客觀地與他人比長短,可能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公平。
諸如此類,恕不枚舉,歸結起來,就是只要保持平靜的心態、冷靜的情緒,就能舉重若輕地處理好各種問題。
面對紛擾的世事,保持一份淡然,持有一份篤信,能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勝不驕、敗不餒,這樣才能活出境界。每個人都需要這種淡然的心態,看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才能寵辱不驚,走過人生的峰與谷。
能明察秋毫的人往往目光敏銳,善於從細節處分析全局,通過表象探究到事物本質。
莎士比亞說過,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氣,充滿了不可預測的雷雨、風暴,要想在處處危機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風破浪,航行到勝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須防患於未然,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一敗塗地。
日常生活中,培育見微知著的敏銳性、居安思危的前瞻性、明察秋毫的預見性和防患未然的主動性至關重要。
見微知著,既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能力;既需要深刻認識,也需要全面把握;既需要立足當前,又需要著眼長遠,處理好事、時、勢的關係。
唯有錘鍊「見微知著」的鬥爭本領,敢於鬥爭,勇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才能在勝利誘惑面前始終清醒,在急難險重面前勇於衝鋒,在風險挑戰面前從容不迫,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所以,要始終涵養憂患意識,不能被勝利衝昏頭腦,不能在安穩的環境中消磨「戰鬥力」。
2019年12月30日 於香港維多利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