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家喻戶曉,6旬大爺:你們都理解錯了

2021-01-13 美詩美文

要想詩史留名,其實作品也不用太多,有那麼一、兩首驚豔之作就可以了。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存在,就證明了這一點。王之渙平生存世的作品不多,僅6首而已,但其經典作品《登鸛雀樓》和《涼州詞二首》令唐代多數文人望塵莫及。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便是這首《登鸛雀樓》。這是一首曾被譽為五絕之首的千古名作,入選小學課本多年,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我們來看看全詩: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寫這首詩時,王之渙35歲。他早年及第,後被罷了官,過上了四處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他登上鸛雀樓時所寫。就這麼短短20個字,讓本來名氣不算大的鸛雀樓紅了1000多年,成為了很多文人墨客嚮往之地。

這首詩的特點就是寫得大氣磅礴的同時充滿了人生哲理。因為全詩無一生僻字,所以理解起來也就很簡單,小學生不看翻譯都能解釋,其大意如下:太陽依傍著山巒緩緩落下,黃河水滾滾而下,向著大海流去。

站在鸛雀樓上,要想看到千裡之外之景,那就請再往上登一層。

可就是這首咱們背了這麼多年的詩,卻有一位6旬退休老大爺表示:你們都理解錯了。這位老大爺名叫劉憶龍,是臨潼的一位退休老教師。老人家從事教育事業多年,對古典詩詞很是喜歡,時常以民間文化愛好者的身份發表一些文學作品。他曾指出李白《靜夜思》中的「床」是井邊的欄杆,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但是他對「白日依山盡」中「白日」二字的解釋,卻讓很多人懵圈了。

劉大爺認為,「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不是指傍晚時太陽,而是指朝陽。他這個說法,就讓很多人懵圈了。劉大爺認為,夕陽多數都是紅色的,咱們不是一直說夕陽紅,白日怎麼可能是夕陽。相對而言,朝陽的陽光更刺眼,才更符合「白日」的說法。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小學課本上的解釋豈不是錯了。而且如果是朝陽,那「依山盡」又如何理解呢?所以,這5個字一下子變得不好理清頭緒了,感覺怎麼理解都有問題。

從「依山盡」這3個字來看,筆者認為王之渙寫的就是傍晚時的情形,這也是大多數從古至今多數人的理解,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大家對「白日」的理解不夠深。目前比較合理的解釋有兩種:

第一種,夕陽確實是紅色的,而王之渙之所以故意不用「紅日」,原因就在於當時看天空時有霧氣。霧氣遮住了陽光,讓紅色也泛白。這樣一來,就為下一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做了鋪墊。有霧氣,所以才需要登上更高樓,才能看得清楚。這種理解,是說得過去的。

第二種,「白日」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指的就是太陽,不是特指指夕陽,也不是特指朝陽。王之渙這5個字的意思就是:太陽傍著山巒緩緩落下,是根據「依山盡」推斷出這是夕陽,而不是根據「白日」二字。

這種用法,在古詩詞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曹植《贈徐幹詩》一詩,曾寫道「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阮籍《詠懷詩》中的「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陶淵明《雜詩十二首》中的「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在魏晉文化中,白日被賦予了特殊的審美意義,強調的是日麗中天、光芒閃耀的情形,所以這一說法十分普遍。到了唐詩中,這一意象被繼承下來了,所以很多唐詩也都用到了它,王之渙此詩也是如此。

以上兩種理解方式,小美認為都是有依據的,都是合理的。而劉大爺的說法,因為夕陽是紅色就認為白日不是寫夕陽,而是寫朝陽顯然說不過去。畢竟按物理學來說,朝陽其實也是紅色,哪怕程度不一樣。不過,品讀古詩詞是見仁見智的,劉大爺邊讀詩邊思考的態度,是值得我們點讚的。

相關焦點

  • 雁到黃河好夢甜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11月14日,2020全球候鳥跟蹤守護行動組駛抵山東東營市黃河三角洲。這裡的候鳥動輒數以萬計,場面之壯觀,讓人嘆為觀止。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河入海口,總面積1045平方公裡,是東北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重要的中轉站。
  • 跟著黃河入大海丨黃河向東方 源頭之水入汪洋
    >「詩讚黃河」等環節無一不在表達人們對於母親河的致敬一首氣勢如虹的《保衛黃河》體現的是黃河的雷霆之勢更是孩子們對母親河的熱愛以及他們對黃河精神的理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黃河自古就吸引了大批「粉絲」以詩詞的方式讚美她字字珠玉的詩句廣為流傳
  • 舞蹈史詩《黃河》盛世開幕,這個夜晚因黃河而激昂澎湃
    在100分鐘的時間裡,觀眾們的熱情的掌聲此起彼伏,有驚嘆,有讚美也有感動,每個人都被舞蹈深深打動,大家的掌聲都發自肺腑,感動溢於言表。第一樂章《九曲黃河萬裡沙》取自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裡沙」的詩句,如雕塑般健美的黃河人,瞬間就緊緊抓住大家的眼球,開篇就將我們帶入了黃河岸邊。通過《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搖籃曲》、《上河》、《拽著黃河走》四個部分展示近古期黃河文明演進中的人類初萌時期的不同側面。
  • 山西永濟市,黃河大鐵牛,鸛雀樓,普救寺一日遊
    根據事先的了解知道了永濟有三個景點是挨著的,每個景點之間距離開車都在10分鐘左右很是方便。西安距離永濟市也就不到200公裡,一天時間來回足夠了。繞寺一周基本一個小時就遊覽完畢,下山出門前往第二個景點 「黃河大鐵牛」也叫」蒲津渡「 。黃河大鐵牛我很早以前就聽說過,今天終於有幸一見。
  • 王之渙很勵志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讀後令人振奮
    古代詩人大都有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的經歷,生活閱歷極其豐富。因此他們很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中悟出樸素而深刻的哲理。所以他們的詩詞作品,往往有著啟迪人生的作用。畢竟它是我們打小就學習過的一首千古絕唱,而歷代詩論家也都推崇它為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言歸正傳,《登鸛雀樓》的廣為傳誦,正是因為詩人王之渙深受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而悟出的樸素、深刻的哲理。即表達了一種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也仍然常常被引用,激勵著人們昂揚向上。
  • 山口組的老年危機:曾年入800億美刀叱吒日本,現剩6旬大爺廝殺
    山口組開始涉足日本色情產業、演出、毒品、房地產、藝術品……各種各樣合法不合法的產業中,都能見到山口組的身影。2015年,山口組成立一百周年,驚人的數據擺在人們面前:2014年山口組年收入800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這比排名第二的俄羅斯松採沃兄弟會的收入,高出整整10倍。山口組一度很風光,鼎盛時期甚至有18萬成員。
  • 潘魯生:黃河魂 赤子心——評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展
    這一歷時四年、行走五千餘公裡、尺幅長達161.6米的油畫創作,是藝術家在創作上實現的一次夢想。王克舉不僅以如椽筆力創作了中華民族母親河之鴻篇巨作,表現了古往今來湯湯大河的磅礴氣勢、華夏民族孕育繁衍的堅韌力量、滄海桑田的生活史詩,更深刻地把握和表現了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象徵的無盡意蘊。
  • 河南8旬老夫妻下雪天在地坑院裡做午飯,大爺連吃三大碗,吃的啥
    我們在陝縣拍攝地坑院的時候,看到了我們的老熟人蔡大爺,沒等雪停就在地坑院上開始清理積雪。蔡大爺已年近8旬,如今還和老伴沿襲著十分傳統的農耕生活,養著一頭騾子耕種著近二十畝地,居住在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地坑院裡。正在清理積雪的蔡大爺看見我們的時候,感到十分的突然,怔了一下才笑著說:下這麼的雪你們咋還過來拍照了,真是辛苦。
  • 同一片黃河,由不同視角的詩詞詠出了不同的美妙體驗!
    不同的處境、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給我們勾勒出多姿多彩的黃河。誰說黃河只能急流下?自有河道彎彎之柔情。誰說黃河全是黃?照樣清水繞山去。黃河恰似中國人的性情,既有鐵血男兒之豪邁,也有繞指柔的溫情。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遠處的落日,蒼涼的大漠,詩人看到此景,沒有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讚嘆。卻用另種手法,寫出了黃河大漠想交會給人的悲壯和悲愴,恰似在訴說著千古悠悠歲月!
  • 「黃河遠上白雲間」如此出名,難道我們一直就背錯了?
    相信我們都在中學語文課上讀過: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伴隨著這首唐詩的,還有一個「旗亭畫壁」的典故。它說的是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在旗亭喝酒,路遇一群歌妓在演奏。他們三人打賭,誰的詩被歌妓吟唱,誰就是贏家。結果,歌妓分別演唱了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長信怨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以及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
  • 7旬大爺花百萬美容養生 目前這家美容店已經被整改
    7旬大爺花百萬美容養生 目前這家美容店已經被整改時間:2020-12-22 10:5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7旬大爺花百萬美容養生 目前這家美容店已經被整改 近日,江蘇泰州市民周女士反映,她71歲的父親在一家美容院花了近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