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11月14日,2020全球候鳥跟蹤守護行動組駛抵山東東營市黃河三角洲。這裡的候鳥動輒數以萬計,場面之壯觀,讓人嘆為觀止。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河入海口,總面積1045平方公裡,是東北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重要的中轉站。保護區內遷徙、中轉、棲息的鳥類有368種,每年在這裡越冬、繁殖、棲息的鳥類達600餘萬隻,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7時許,湖南志願者周自然和江西攝影家王欖華拐進河口區一個名叫「十八戶屋子」的村莊。周自然突然停車,驚喜地叫道:「快看,白頭鶴!」 就在他們右前方的麥地裡,一群白頭鶴正在覓食。他們架起長焦狂拍,「是3個家庭,有6隻成年鶴、3隻幼鶴。」 鏡頭緩緩向前推移,他們又看到3隻白鶴、3隻灰鶴。其中一隻灰鶴試圖接近白鶴一家,被白鶴不斷驅趕;但是,灰鶴像是覺得白鶴那裡的食物更多,總是不願離開。而它的另外兩名家庭成員,則無動於衷,安靜地在另外一處覓食。 「這裡鶴很多!」周自然在對講機裡通報。鳥類專家周海翔,攝影家徐譚、馮景智、李劍志、李振文等趕了過來。 遼闊的平原上,冬小麥已長出一指高,麥地一片碧綠,一棵大樹遙遙立在陽光下。周海翔指著大樹告訴記者,2018年,就在樹底下發生了一起8隻白鶴中毒事件。現在,鶴類又在這個地方棲息。 記者覺得,鶴一點也不記仇,還傻得可愛。「只要是沒有人為投毒,這個地方就是安全的。」周海翔道。 正說著話,兩群豆雁排著不同隊列從西北方向飛過來。「這裡的雁可真多!」攝影家王敏自言自語。 「就這個區域約1平方公裡的麥田內,共發現560隻白鶴、300多隻灰鶴和700多隻大雁。」周海翔對發現的候鳥進行初步統計。王欖華補充道:「我數了兩遍,有56隻幼鶴。這說明達到了10%的成幼比,這群白鶴今年的繁殖成功率比較高。」 出村路上,周海翔、周自然遇見一位名叫許孝進的大爺,下車與大爺寒暄:「地裡這麼多鳥,您認識嗎?」 「認識,有白鶴、大雁、天鵝。」 「候鳥會影響小麥生長嗎?」 「它們會吃小麥。但我們不趕它,開春後小麥會長得更好。」許大爺樂呵呵地說。 周自然拿出「跟著大雁去遷徙」宣傳冊,給許大爺介紹候鳥跟蹤守護行動的意義,請他一起守護鳥兒。 這時,一群大雁「嘎嘎」地從頭頂飛過。「別看你們在這裡叫得歡,最終還是要回到洞庭湖。我們就是來接你們的。」嶽陽電視臺記者嚴欽海把大雁都拍進鏡頭裡,還跟大雁說上了悄悄話。 「黃河三角洲地大物博,候鳥的地盤大、食物豐富。當地農業生產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不僅使人類活動頻率大大降低,機械化收割作物還能在地裡殘留較多的糧食顆粒,給候鳥提供了豐富的越冬食物,可謂一舉兩得。」觀鳥之餘,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王相輝不禁思考起如何在洞庭湖區同樣實現「三農」與候鳥共存的和諧狀態。 下午,車隊深入黃河入海口溼地。奔騰的黃河每年攜帶10多億噸泥沙,在這裡形成13.8平方公裡的新的衝積平原。 平原之上,蘆花蕩蕩,大雁、灰鶴、白鶴、丹頂鶴、東方白鸛等成群結隊騰空飛翔,叫聲此起彼伏,志願者們「樂不思行」。為了不驚擾鳥兒,大夥把自己偽裝成了「特種兵」。 夜色漸漸籠罩溼地,一群又一群白鶴和大雁往核心區方向飛翔。「他們要回家過夜啦!」周海翔靜靜望著白鶴,知道它們將在溼地深處找到最安全的家……(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張為)
【來源:湖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