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筆下的涓涓溪流充滿著力量感,寧靜曠達,沉澱了多少人生起落。今天,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經典傳唱人霍尊把《浣溪沙》唱給你聽!
霍尊將從茶中獲得的感悟融入蘇軾筆下水的堅韌,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帶我們靜靜地品味山水人生,並更加從容瀟灑地迎接挫折與挑戰。
原詩如下: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衝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優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
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詞人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詞人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詩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生來說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生命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當後人說到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集中到蘇軾身上,而蘇軾的成就最主要在詩詞方面,這些詩詞中無不體現著樂觀曠達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影響著後人。
樂觀曠達的精神核心是堅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所以蘇軾在逆境中的詞作依然是筆勢飛騰,詞採壯麗,並無衰敗頹廢之病。
蘇軾生活在三教合一的宋代,他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欣然接受,而且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痛苦。他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種樂觀曠達的精神,使得他成為宋代文學的最高代表,當之無愧。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