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誤解的茶葉品質鑑定方法,為什麼越高品質的茶葉越「清淡」

2020-12-19 鮮哉茶室

Hello大家好,我是鮮哉君,一個主營六堡茶和茉莉花茶的90後小夥。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一些人,常常在喝茶的時候跟我們說,你這款茶口味那麼淡,香氣那麼低沉,能是好茶嗎?這個現象在我們茶行業就能經常碰到,因為有的茶友時常跟我們反饋說,低品質低價格的茶葉香氣和味道都要比高品質高價格的茶葉濃,這個是為什麼,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茶香並不是唯一代表茶葉品質的因素之一,還有其他的各方面綜合因素。

但是對於解答這個問題呢,首先我們要了解茶葉的味道是怎麼來的。其次的話還要分清兩個概念,一個叫茶葉的「飽滿度」,另一個是茶葉的「淡濃度」

茶的味道怎麼來,茶葉其實不能單純地用苦、澀、鮮、甜等來表述,因為茶葉是各種滋味融合的載體。那茶葉會有以上幾種味覺體現,主要是因為茶葉還有的一些物質決定的。

茶湯體現出來的苦,是因為茶葉中還有一種生物鹼,叫咖啡因。每種茶葉中的咖啡鹼含量受到茶葉品種、種植環境、季節等影響,就比如夏季的茶咖啡鹼含量就會比春節茶葉的咖啡鹼含量高。

茶湯體現出來的澀,是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所影響的,有兒茶素、鞣酸、花青素等,特別是因為兒茶素有很強的收斂性,所以會在我們口腔內表現出澀味。

茶湯體現出來的鮮,是因為茶葉中的茶氨酸所呈現出來的,因為茶氨酸能與茶多酚發生反應,能給人鮮爽的口感。

茶湯體現出來的甜,是因為茶葉中的茶多糖,正是因為茶多糖這類物質,才會使得茶湯有一種黏稠感。

分清了茶湯的幾個味道,那什麼是茶湯的「飽滿度」和「濃淡度」。

茶湯的「飽滿度」是指茶湯在口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稠濃淡薄感覺,跟茶葉析出的物質有關係,不同物質含量的茶葉給人的「飽滿度」口感是不一樣的,主要是看茶葉茶氨酸、茶多糖以及果膠等物質的多少。

茶湯的「濃淡度」與我們的投茶量、水溫、衝泡方式時間等有很大關係,與「飽滿度」沒有太大關係。

回歸正題,我們都知道一般春茶都比其他季節採摘的茶葉價格要貴,那是因為春季採摘的茶葉,茶氨酸、茶多糖含量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咖啡鹼等含量低,所以春茶的口感偏甜,更加順滑,所以感覺會比較淡,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這類茶很耐泡,而且茶湯幾乎不會有太多的變化,這就是好茶。

夏季等採摘的茶葉中含有更有的咖啡鹼、茶多酚等,所以茶湯給人的感覺會更加的刺激,所以會覺得茶湯比較濃

還有另外一個能夠說明較低品質的茶比高品質茶茶湯更濃的原因,是因為較低品質的茶葉內含物質比較少,所以一般在製作工藝中都會把低品質的茶做「濃」,提高發酵程度等等,這樣才能讓低品質的茶更好喝。

我們茶行裡面常說這樣一句話,「百元鬥香,千元鬥韻」,真正的茶葉是要品茶韻的,不能單純地聞茶香,所以你分清了嗎。

我是鮮哉君,有自己的茶莊,主營六堡茶和茉莉花茶,貫通全產業鏈,想喝茶,喝好茶就找鮮哉君,關注我,帶你一起品好茶,一起學習茶葉知識。

相關焦點

  • 茶葉知識分享——國際鑑定品評茶葉質量的標準
    祖先們對於茶葉的認知與飲用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神農氏嘗百草,茶葉被當做一味藥,內服可清熱解毒,外敷可消炎抗感染;第二階段,西周到唐將茶葉當成糧食、蔬菜,做「茶粥」用於果腹;第三階段,唐代盛行的烹煮茶,往茶湯內加調味品,「吃壺茶」;第四階段,就是現在最普遍的衝泡茶。
  • 外源酶對茶葉品質的研究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應用於制茶工藝研究,為改善茶葉品質,許多學者在茶葉深加工中添加外源酶,酶具有專一性強,反應條件溫和,催化效率高等優點,在基本不影響其它品質的前提下利用外源酶製劑可有針對性地改善茶葉中某一特定物質的含量,進而提高茶製品的品質與產量。
  • 東白山茶葉欲與西湖龍井比品質!直播90分鐘,接下7萬元訂單
    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村村民梁曉妹家有近2畝茶園,這幾天,她和幫工一起上山採茶,再將青茶賣給紹興越江茶業有限公司。「以前白天摘茶葉,晚上做茶葉,還要擔心賣不出去,真的很累。現在既省心思,又省力氣,茶葉收入不變,大概有近2萬元。」梁曉妹說。
  • 為什麼有些茶等級越高,滋味反而越淡?
    這幾乎是所有人的一個共同認知,因此也被延申推導出:等級越高、價格越高的茶,滋味越淡;等級越低、價格越便宜的茶越濃。那麼這種說法對嗎?這是不是一條適用於所有茶類的萬能定律呢?所以通常茶多酚、咖啡鹼含量高的茶,會讓茶葉的滋味濃;而滋味淡的茶,其實並不是等同於無味、淡薄,只是因為胺基酸、茶多糖等物質更為豐富,茶湯鮮爽、苦澀味低,因而感覺「淡」。但是,茶葉的濃與淡,其實只是茶湯帶給我們最表象的一個感知,飽滿度與協調性才是評價一款茶好與壞的標準。
  • 小喜年|根據葉底判斷茶葉的品質?(普洱茶篇)
    作為一家主打頂級中期普洱茶的品牌,小喜年就以普洱茶為例,聊聊怎麼根據葉底判斷茶葉的品質。一般來說,優質普洱茶的葉底富有彈性,不會出現紅梗、泛青、發黑、花雜的現象。紅梗 出現紅梗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摘完鮮葉後沒有及時攤放晾涼。
  • 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茶圈有些簡單直白的概念,能快速帶小白入門,但卻容易把人引入歧途。「越陳越香」是最著名的一個。今天講另外一個「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從濃淡二字講起「濃」和「淡」兩個字,很多時候用來形容湯,比如我們會用「香濃」、「濃鬱」「濃醇」等詞。
  • 白茶年份越老越好,紅茶香氣越高越佳,是購茶指南還是誤區?
    「江湖」傳說的買茶秘籍:白茶年份越老越好,紅茶香氣越高越佳,綠茶,嫩度為王。是真理還是誤區?且聽我細細道來。 01 買白茶,年份越老,價值越高? 白茶經過存放,茶葉內質變化,茶湯變得柔和甜潤,湯感稠滑,而且茶葉的性質也發生了改變,茶性溫和,適合在冬天煮飲,暖心暖胃。
  • 最全茶葉衝泡法,愛茶人必知!
    黑茶濃鬱厚實;白茶清淡爽滑;黃茶清香甘甜;綠茶清新宜人;青茶變化多端;紅茶醇厚甘美。 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習性,故泡茶有方,順應其茶性泡出來的茶,才能最大發揮這一片片自然之葉通竅、養膚、清心等神奇效用,下面與茶友分享各種茶葉最佳衝泡方法,以供參考!
  • 武夷酸,觀音酸,紅茶酸,熟普酸,茶葉出現酸味說明品質不好嗎?
    至於熟普,它的加工過程中有「渥堆」這一特殊工序,利用一定的溫、溼度條件,通過茶葉堆積促使其內含物質緩慢的變化。另外,作為可以長期儲存的一類茶,在妥當保存的前提下,熟普可以在後期實現越陳越醇的特點,湯水甘醇,風味獨特。從茶葉的發酵本質而言,經過發酵後的巖茶、鐵觀音、紅茶、熟普等,不應該在制茶過程中生出酸味物質。除非是工藝不當,造成的惡果。
  • 海拔越高,茶葉會越好嗎?
    我們把來自高海拔山區的茶稱之為高山茶,並且茶圈還有這麼一句話「高山雲霧出好茶」,確實高山茶很受大家的歡迎,人們喜歡高山茶的香氣與口感,因此有不少人篤信只要是高山茶就是好茶,甚至認為海拔越高茶葉就越好?真相是如此嗎?其實不然。
  • 買的茶葉不知道是好是壞,不清楚品質高低?對比3個特徵就明白了
    對於茶葉本身來說,茶色越純越亮,則代表茶葉質量越好,而茶色呈現出灰暗、無光澤,則代表其質量相對較差;而對於茶湯來說,茶湯顏色清澈、透亮,則意味著茶葉越好,茶湯渾濁、深暗茶葉品質則較差。所以我們在購買茶葉時首先就應該看茶葉的顏色,選擇顏色更為純、亮的茶葉。
  • 茶葉冬季施肥方法,茶葉需要什麼肥料?
    茶葉冬季施肥方法,茶葉需要什麼肥料?「好茶是養出來的」,茶葉香高味醇、耐衝泡,完全是由於茶樹根系吸收了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的結果。茶葉品質的差異是土壤質地所致,因此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配施無機肥,而且必須溝施。2、及時清園,減少病蟲危害茶季結束後,隨著氣溫逐漸下降,病蟲害開始進入越冬階段。為了減少來年病蟲的發生和危害,要及時清園。
  • 茶葉不同,泡法不同,7種茶葉分別要用什麼茶具?你用對了嗎?
    不同的茶葉品種,由於特性不同,衝泡方法和茶具自然也是不同。你平時有注意嗎?1、綠茶,完全沒有發酵,茶葉、茶湯都是綠色的,所以稱之為綠茶。綠茶的茶葉原料,都是採摘鮮嫩的茶葉,或者芽,所以綠茶很嬌嫩。綠茶的衝泡特點是,水溫不能太過85度為宜,泡茶的時候不能加蓋,不然會把茶葉燜傷,所以綠茶用透明的玻璃杯子最好。2、黃茶,和綠茶類似,也是沒有發酵,典型的黃茶工藝是:殺青,燜黃,烘乾。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茶黃湯,滋味甜醇。
  • 茶葉的耐泡程度與茶葉有什麼直接關係
    喝茶,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香氣與滋味,最容易注意的是這茶怎么喝著喝著就沒味了。喝茶不可避免的會注意到耐泡度這個問題,但大部分人都會有"好茶=耐泡"這個主觀意識,潛意識的認為:這茶耐泡!言下之意,是暗指這是一泡好茶。那麼,好茶與耐泡,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清這兩者的關係呢?
  • 為什麼現在都買不到好茶葉了?
    第一,對好茶的認知有歧義 首先可能是因為你對好茶有了誤解,不少人眼裡中的好茶是所謂的大師茶、天價茶、金融茶等,這些所謂的好茶往往價格不菲,
  • 泡茶新方法!給你的茶葉加點「料」!
    煮茶有兩個好處1.更加容易使茶葉和「添加物」滋味融合因為茶葉和「添加品」類型不同,內涵物質溶出速度不同,如果只是簡單的反在一起衝泡的話,會出現一個問題。相較而言,茶葉不是很耐泡,往往茶葉衝泡大致十幾二十秒就足夠泡出味了。
  • 中國茶葉標準是世界之最,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聲稱「缺失」
    對於茶葉標準,你了解多少?這個概念到現在似乎還依然模糊,甚至於不被理解。我國茶葉標準超千個,為什麼他們還在說「標準缺失」「超千個」是什麼樣的概念?換一種說法,大家可能會更好理解——我國是世界上茶葉標準最多的國家。
  • 茶葉色素——茶葉中的水溶性色素(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
    前面提到了茶葉色素分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也詳細介紹過了脂溶性色素(葉綠素、胡蘿蔔素)。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茶葉中的水溶性色素。茶葉中的水溶性色素茶葉中的水溶性色素是能溶解於水的呈色物質的總稱。包括:花黃素類、花青素類、以及茶葉加工中形成的色素(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產物:茶黃素類、茶紅素類、茶褐素類等)。
  • 無論白茶、巖茶、紅茶、普洱茶,泡茶時有茶沫,是因為茶葉髒嗎?
    預分解茶沫的「髒」,必須先好好說道說道,茶葉的髒,究竟來自何處? 品質優秀的茶葉,最是潔淨。 蓋因它們從採摘、加工的過程中都鮮少惹塵埃。 反之,髒的茶,便是在這些環節出了問題。
  • 小議|茶葉審評中是「五因子」?還是「八因子」?
    前幾天學習了,評茶員審評理論和方法,很多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審評茶葉到底應該用什麼方法?有的書上寫八因子審評?有的書上寫五因子審評?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到底應該如何選擇?最明顯的一例,就是同級新、陳茶的比較,實際上在四個外形因子中可能僅有色澤一項不同,由此,也縮小了品質的差距甚至可能把「質」的差別,縮小到「量」的程度。3、外形計分比例過大。八因子評茶法主要運用於外貿茶葉的各級交接驗收中,通過茶樣與實物標準樣相對照而確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