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很多朋友來尋龍井,送人、自飲、辦公室採購不一而足,其中還有一類比較常見也很讓人感動的就是買來送給自己的父親喝。
這種情況下,我一般都會建議選購明前較後期或者清明之後的茶,因為老人家口感重,偏愛濃茶,而且明後茶價格便宜,家人飲用性價比最高。
明前茶貴,等級高,但是滋味淡;
明後茶便宜,等級低,但是味道濃。
這幾乎是所有人的一個共同認知,因此也被延申推導出:等級越高、價格越高的茶,滋味越淡;等級越低、價格越便宜的茶越濃。
那麼這種說法對嗎?這是不是一條適用於所有茶類的萬能定律呢?
l 濃與淡,呈味物質之間的相互聯繫
一杯茶湯,入口之後帶給口腔的味覺體驗很大程度上是茶湯中內在物質的反饋。
茶葉當中的三大呈味物質,茶多酚主導澀、咖啡鹼主導苦、胺基酸主導鮮,當然還有茶多糖的甜、鞣酸等物質的酸也是茶葉呈味物質的一部分,但是沒有茶多酚、咖啡鹼和胺基酸的作用明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苦澀味帶給我們味蕾的刺激感受會比鮮甜更為強烈;鮮爽之感,就像春雨溫潤無聲,而苦澀之味更像夏季暴雨,擲地猛烈。
所以通常茶多酚、咖啡鹼含量高的茶,會讓茶葉的滋味濃;而滋味淡的茶,其實並不是等同於無味、淡薄,只是因為胺基酸、茶多糖等物質更為豐富,茶湯鮮爽、苦澀味低,因而感覺「淡」。
但是,茶葉的濃與淡,其實只是茶湯帶給我們最表象的一個感知,飽滿度與協調性才是評價一款茶好與壞的標準。
胺基酸具有鮮、爽、微甜的口感特徵,決定茶湯的鮮爽度;茶多酚決定了茶湯的濃度,兩者比例適中,會使茶湯呈現醇爽的滋味特徵。而胺基酸和咖啡鹼之間,更是一鮮一苦,互相平衡,相互協調。
l 茶葉當中呈味物質的含量對口感的影響
在茶葉當中,胺基酸、茶多酚、咖啡鹼的含量都呈現細嫩部位高於老葉部位的現象。細嫩茶葉由於胺基酸的含量高於老葉,鮮爽味和苦澀味通過協調,讓苦澀味並不會很突出,所以更能夠感受到茶湯的鮮甜;
但老葉中由於胺基酸含量少,茶多酚和咖啡鹼起主要作用,所以苦澀味濃。
在茶葉的等級判定當中,通常原料嫩、採摘時間早的茶等級高於原料粗老、採摘時間晚的茶,價格自然也越貴,這類茶普遍胺基酸豐富,鮮爽度更高,讓人會覺得「淡 」。
但是這種淡,如果是單純的茶湯「薄」,滋味寡,喝下去一股水味,那就是內含物質不足的表現。
真正等級高的茶,正因為內含物質豐富、不同物質之間相互協調,最終達到一個滋味的平衡,才使它淡而飽滿;同時茶葉茶湯的順滑、馥鬱的花香是味道濃、等級低的茶所不能比擬的。
並不是所有的茶都是等級越高,滋味越淡
等級越高,滋味越淡,這說得沒錯;但是不完全對,並不是所有的茶都是越貴越淡。
在六大類茶葉當中,綠茶、黃茶和白茶是最符合這個描述的。
綠茶和黃茶相近,都講究鮮嫩,明前茶鮮甜,明後茶濃醇,價格上明前茶遠高於明後茶。
白茶當中,原料等級越高的白毫銀針和白牡丹比起主要採摘葉片製作的壽眉也會更加的「清淡」,尤其是白毫銀針,看茶湯就像一杯白開水,色澤淡黃,但其實入口鮮甜、毫香明顯。
而紅茶,以芽為主的茶的金駿眉、滇紅金芽等也會以芽葉為主的正山小種、野生滇紅等感覺上更清淡,但是其耐泡度、花香蜜蘊絲毫也不遜色。
烏龍茶、黑茶都是採原料粗老的葉片或者帶梗的芽葉製作才能體現出濃稠的口感,保證後期的轉化,而做得不好就容易造成不耐泡、滋味寡淡,是真正意義上的「淡」了。
結 語:
有些人喝茶總會犯這樣的疑惑:這茶明明沒有味道,怎麼還這麼貴?
這個時候,你需要弄清楚,到底是茶葉淡薄、寡淡無味還是鮮爽的清淡。絕不能因為一款茶滋味「淡」就覺得茶葉不好。
喝茶,就像一日三餐飲食,重油重辣的更加香濃,更容易激起人的食慾;但並不意味著清淡、本真滋味的菜系就不好吃,往往越新鮮、越清淡的菜反而更貴。
其實和喝茶都是一樣的道理,有人喜歡清淡、有人喜歡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