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兩部陝劇《裝臺》和《大秦賦》同時霸屏央視黃金檔,並引發全網熱議追捧。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的同名小說的電視劇《裝臺》登陸央視一套,「大秦帝國」系列收官之作《大秦賦》在央視八套開播。一部現實題材,一部歷史題材,兩部陝味精品劇同時亮相,讓一直被走「洋氣」風的國產劇市場充滿了一股細膩真實的西北風。
陝味精品劇,滿滿「西安味道」
《大秦賦》有著宏大的篇章與格局,嚴謹還原的戰爭場面、精良的各國服飾和場景布置都體現著「大秦美學」,在為觀眾呈現一部飽滿、生動的史詩劇的同時,肩負起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文化擔當,的的確確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陝西溯源華夏精神」。
《大秦賦》劇照
比起《大秦賦》秦王掃六合的雄渾史詩感,《裝臺》展現的則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區別於近年來國產劇市場常見的「流量小生或小花」的偶像劇古裝劇類型組合,《裝臺》的每一段劇情和臺詞,都在生動地呈現了平凡老百姓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底色,仿佛就是身邊的叔伯姨媽和鄰居發小的生活,普通人的生與活,掙扎與奮鬥,都在陝籍演員張嘉譯和閆妮吃過的面,三輪車經過的城中村裡,體現的淋漓盡致。網友評價是,「感覺看著都能聞見一股油潑辣子味」,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裝臺》劇照
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娃,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自從這兩部劇在央視主流媒體開播後,外地的同學、朋友紛紛發來信息表達對於這兩部劇以及西安的美食、美景的喜愛,從要去吃張嘉譯同款油潑麵,到要再去打卡兵馬俑,西安美食、西安方言、西安文化甚至是秦腔,作為西安城市形象的代表元素,也都火速「出圈」。
從紙面到符號,城市形象如何成為產業?
從《白鹿原》到《平凡的世界》,從獲白玉蘭獎的話劇《柳青》到近期的廉政文化精品項目話劇《路遙》,陝派大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陳彥...我們常說,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色,一個地方的人有一個地方的人的特點,西安這座古城的「文化」,也在這些大家的筆下和作品裡,一點點凝固成為我們生存其間卻意識不到的行為準則、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引發共情,成為一種共有的「意識形態」。
從文化的角度看,電視片的收視率越高,其產業價值也越高,其電視片的價值不僅不會因觀眾的消費行為而減少,反而會增加。一部藝術作品流傳越廣,價值越大,這和汽車、食品等物質產品的消費是完全相反的。所謂「文化IP」,IP即「符號」,符號的生產和消費是文化內容生產的主要價值來源,而符號的生產和消費與物質的生產和消費又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徵和規律。例如,物質產品的價值會在消費中減少直至消失,而文化的消費卻會使符號的價值增加。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用一己之力帶火家鄉四川甘孜州和「鄰居」西藏的旅遊業的「甜野男孩」丁真,不過筆者還是認為,與丁真相比,這一波比拼,西安並不落下風,甚至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隨著電視劇的熱播,相信西安的文化和旅遊產業,還會再迎來一波小高峰。
當我們談論「意識形態」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由此也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對於一部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的熱播的電視劇,除了其對於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是否還存在其他層面的意義?比如最近常常在網絡上聽到的「意識形態」。
當我們談論「意識形態」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意識形態」本是一個政治學的專有名詞,但近年來已成為網絡上很多網民用來簡單粗暴劃分是否「自己人」的標準。「你不喜歡這部電視劇,你的意識形態有問題!」「不懂陝派文化,你的意識形態不行!」,更有甚者,已經成為網絡大V和公知們隨手抹黑黨和國家的手段,其功用已被擴充到社會學的範疇。這是個很容易被曲解的詞,但其意義不僅僅只應停留在紙面。當「鍵盤俠」們在網絡上隨意攻擊謾罵時,當一條社會新聞裡的當事人被「人肉」時,當外交部不得不站出來澄清「戰狼外交」時,所謂的「意識形態」被簡化為「三觀不合」和「不是一路人」,進而挑起矛盾,引發事端,導致網絡罵戰。新時代下,普通人該如何堅守思想的底線,進而堅守網絡意識形態的底線,已經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我國意識形態網絡輿情形勢嚴峻,這與現實社會矛盾的複雜化、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操縱、一些網絡媒體及水軍的助推、部分網民的偏激行為等因素密不可分,但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網絡輿情治理能力還存在不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指出,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仍然複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新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輿論鬥爭的主戰場,成為大國博弈新的戰略制高點,是應對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新挑戰。
「城市形象」從一部部文化精品劇作中被誠實描摹和精確刻畫。小說和電視劇都來源於生活,卻又在不經意間反向影響著居住在這座城市裡的每個人,與我們悄悄融合,這也是我們的「西安味道」。(白茜茜)